不用农药也能治病害?植物体内藏有天然抗生素,成对付病害最优解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7 20:14 3

摘要:在水稻田里,一场台风过后,原本翠绿的稻叶突然布满枯黄的斑点,如同被火焰灼伤;在番茄大棚里,饱满的果实还没成熟,植株就整株枯萎,根部腐烂发臭,有的茎秆劈开后还会渗出带臭味的脓状物;在猕猴桃园里,枝干上渗出琥珀色的黏液,最终整棵树枯死。

在水稻田里,一场台风过后,原本翠绿的稻叶突然布满枯黄的斑点,如同被火焰灼伤;在番茄大棚里,饱满的果实还没成熟,植株就整株枯萎,根部腐烂发臭,有的茎秆劈开后还会渗出带臭味的脓状物;在猕猴桃园里,枝干上渗出琥珀色的黏液,最终整棵树枯死。

这些看似不同的灾难,背后都藏着同一个 “凶手”—— 植物细菌性病害,它们常通过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借雨水、昆虫快速传播,几天内就能让整片作物遭殃。

长期以来,人类对付这些 “凶手” 的武器寥寥无几,且大多是 “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 的化学农药。

像农业中常用的铜制剂,遇水易分解,还会在土壤中不断积累;抗生素类药剂则更易让细菌产生耐药性,用不了几年就会 “失效”。这些药剂既污染水体与土壤,又误伤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早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棘手阻碍。

最近,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和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的周俭民团队与北京大学的雷晓光团队合作,在植物自己的 “防御系统” 里,找到了能让细菌乖乖缴械投降的神奇物质芥酸酰胺。

这种植物自身产生的化合物,像一把精准的狙击枪,能让细菌的 “致命武器” 彻底失灵。这场耗时 15 年的探索,揭开了植物免疫的神秘面纱,相关成果已发表于《科学》杂志。

要懂芥酸酰胺的神奇,得先看清细菌的攻击套路。像引发水稻白叶枯病、番茄青枯病的细菌,都带着 Ⅲ 型分泌系统这套精密装备,由数十种蛋白组成,顶端细长的 “针头” 能精准穿透植物细胞壁,向细胞内注射毒性蛋白。

而科学家发现,当植物免疫系统被激活时,这套 “注射器” 会彻底失灵,这意味着植物体内一定藏着能精准拆解它的物质。

为找到这种物质,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常用作模式生物的拟南芥,从它体内提取出上百种化合物逐一测试。他们将提取物反复通过色谱柱层层过滤,用质谱仪分析每一种成分的分子结构,再放到显微镜下观察是否能让细菌的 “注射器” 失效,整个过程如同在太平洋里寻找一根特定的针。

几百次尝试后,他们终于锁定了芥酸酰胺,此前它只是工业上用于塑料薄膜防粘连的 “爽滑剂”,没人想过它会是植物自带的 “抗病卫士”。

为弄清芥酸酰胺的作用原理,科学家设计了一套巧妙的实验:给芥酸酰胺装上荧光标签,像给鱼钩挂上发光的鱼饵,让这个 “分子钓竿” 能精准探入细菌体内。当芥酸酰胺与细菌内的蛋白结合时,荧光信号就会亮起,从而 “钓” 出它的作用目标。

结果令人兴奋,芥酸酰胺精准锁定了细菌 “注射器” 基座上的关键蛋白 HrcC。通过冷冻电镜观察,团队看到了清晰的分子作用画面:芥酸酰胺像一个特制的分离器,钻进 HrcC 蛋白的缝隙后轻轻一撬,就把原本紧密结合的基座结构拆解得七零八落。

HrcC 就像 “注射器” 的核心卡扣,一旦被分离,整套攻击装备便散了架。细菌虽然还活着,却再也无法向植物注射毒素,对土壤里的固氮菌、根瘤菌等有益微生物也毫无影响。

实验室的发现很快拿到田间验证。在番茄大棚里,团队做了三组对比实验:用芥酸酰胺溶液浸泡根系、用市场常用的铜制剂处理、不做任何处理。结果显示,未处理的番茄几乎全部枯萎,而芥酸酰胺处理组的存活率超过 85%,与铜制剂效果不相上下。

在感染白叶枯病的稻田里,效果更显速效。把芥酸酰胺溶液直接喷洒在病叶上,6 小时后取样观察,细菌的 “注射器” 几乎全部失效,原本蔓延的病斑也停止了扩张。

更难得的是它的稳定性 —— 在 40℃高温、90% 湿度下存放一周,活性几乎没变化,远胜遇水易分解的铜制剂;且每亩地只需几克,折算成本只要几块钱,比铜制剂便宜一半,更不会在土壤中积累残留。

未来方向

芥酸酰胺的发现,不仅带来了新型绿色农药,更打开了 “让作物自己抗病” 的大门。团队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改了水稻中调控芥酸酰胺合成的基因,让水稻叶片中的芥酸酰胺含量提高了 3 倍。

在接种白叶枯病菌后,这些 “基因编辑稻” 的发病面积比普通水稻减少 70%,生长发育却完全正常。

在猕猴桃园里,新的希望也在萌发。猕猴桃溃疡病常被视为 “绝症”,一旦发病只能砍树,但科学家测试发现,叶片中芥酸酰胺含量高的猕猴桃品种,对溃疡病的抵抗力明显更强。未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或许能让猕猴桃彻底摆脱这种病害的威胁。

如今,团队还在筛选更多植物中的 “细菌拆解器”,浙江稻田里,台风后的白叶枯病不再让老农发愁;猕猴桃园的新苗抽出嫩枝,正等待着科技赋予的 “抗病能力”。当人类学会向植物汲取自然智慧,一场由 “自产药” 引发的农业革命,正在田野间悄然拉开序幕。

来源:采风百晓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