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继年初因版权问题被爱奇艺告上法庭之后,MiniMax再次成为诉讼焦点。不同的是,这一次站在对立面的,不再是国内互联网公司,而是好莱坞三大巨头——迪士尼、华纳兄弟探索和美国全国广播环球集团。
继年初因版权问题被爱奇艺告上法庭之后,MiniMax再次成为诉讼焦点。不同的是,这一次站在对立面的,不再是国内互联网公司,而是好莱坞三大巨头——迪士尼、华纳兄弟探索和美国全国广播环球集团。
9月17日,据路透社与Variety报道,这三家媒体公司在美国加州中区联邦地区法院联合起诉MiniMax,指控其旗下应用“海螺AI”存在“蓄意且公然”的侵权行为,称该平台大规模盗用影视角色并将其商业化。
诉状中,海螺AI被点名以“口袋里的好莱坞”作为宣传语,却在本质上以未经授权的IP作为增长引擎。文件举例称,用户只需输入一句“达斯·维达在特定场景执行某个动作”,系统便能生成高质量、可下载的图片或视频,并带有“海螺AI”的品牌标识。这种未经授权的生成方式不仅涉及达斯·维达,还包括小黄人、神奇女侠等知名角色。
对好莱坞来说,MiniMax的挑战已经超出了单一侵权的范畴。诉讼文件明确警告,如果任其发展,这类应用未来可能生成与完整电影或剧集时长相当的内容,这将直接冲击整个影视产业链。三家公司在声明中直言:“创新必须建立在保护创作者贡献的基础之上,负责任的AI才是行业未来。”他们要求法院判令MiniMax立即停止相关行为,并追讨赔偿,最高可能达到每件作品15万美元。
事实上,MiniMax并非孤例。此前,迪士尼和环球影业就已起诉过美国AI公司Midjourney,理由同样是训练和输出环节涉嫌使用影视作品。随着AI生成类平台的能力快速提升,影视公司与AI初创企业之间的法律摩擦正加速走向公开化和系统化。对于娱乐巨头来说,这不仅关乎版权本身,更关系到内容分发的主导权。如果AI平台能在没有授权的前提下源源不断地产出高质量影视内容,那么传统影视公司赖以生存的“内容独占”优势将被彻底瓦解。
对于MiniMax而言,这场官司格外刺耳。作为“AI六小龙”之一,公司在短短几年间已成长为估值超过40亿美元的明星企业,其特色在于更聚焦C端应用。无论是出海产品Talkie(国内版“星野”),还是2024年上线的“海螺AI”,都迅速吸引了全球用户。
今年3月,a16z发布的《2025年全球Top50 AI应用榜单》中,海螺AI凭借用户活跃度、社区评分和指令遵循度排名全球第12,在视频生成赛道超越了快手的可灵和OpenAI的Sora。MiniMax也在宣传中反复强调其技术优势:200k tokens上下文处理、1秒3万字的生成速度,以及多模态与图生视频能力。这些指标一度被视为中国AI公司在应用层面直追乃至超越海外竞争对手的标志。
但技术的领先与市场的热度,并不能抵消法律与合规的风险。尤其是在美国这样高度重视版权保护的市场,MiniMax的做法几乎不可避免地会触动好莱坞的敏感神经。与爱奇艺的国内纠纷不同,这一次的诉讼背后是跨国文化产业的力量角逐。迪士尼、华纳和环球在声明中明确提出,MiniMax的模式不仅威胁到他们自身的利益,也可能撼动整个美国电影产业——一个每年创造数百万就业岗位、贡献超过2600亿美元经济价值的支柱产业。从这一角度看,这场诉讼不仅是版权官司,更是产业链主导权的保卫战。
法律界人士也指出,这类案件的裁定关键在于“实质性相似”的认定。如果MiniMax生成的角色与原告IP高度近似,则极有可能被判定侵权。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AI应用的高速迭代远超法律的跟进速度。当前,MiniMax与类似企业往往依靠技术壁垒和产品能力快速占领市场,却很少建立系统性的合规机制。即便系统中可以设置防护来屏蔽暴力、色情内容,但对版权保护却缺乏相应的约束。这种“选择性合规”让其商业模式看似高效,却也埋下了被集中追责的隐患。
在AI狂飙突进的年代,技术突破和市场扩张固然耀眼,但版权与法律才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MiniMax的遭遇,既是一家公司的困境,也是整个行业必须面对的命题:当创新与规范碰撞,谁能找到平衡,谁才有资格走向长期。
来源:
[1] https://variety.com/2025/digital/news/disney-warner-bros-discovery-nbcu-lawsuit-minimax-chinese-ai-company-1236520395/
---------END--------
我们相信认知能够跨越阶层,致力于为年轻人提供高质量的科技和财经内容。
投稿邮箱:zfinance2023@126.com
稿件经采用可获邀进入Z Finance内部社群,优秀者将成为签约作者,00后更有机会成为Z Finance的早期共创成员。
我们正在招募新一期的实习生
来源:Z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