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 上交通大学兼职教授时寒冰 看来,稀缺性并不是永恒的,而是受时间、供需与替代品影响。投资意义上的稀缺,指在某一阶段需求持续而供给跟不上、且缺少可替代品。它可以来自地域,比如贵州茅台的独特产地;来自技术,如微软操作系统、英伟达的AI芯片优势;也可以是不可再生资
IPP评论是国家高端智库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台。
编者按:
一阵消费风向的转变,能让昔日的“硬通货”跌落神坛。曾经的“公务宴请标配”、价格稳居高位的飞天茅台,批发价也跌到历史新低。
在 上交通大学兼职教授时寒冰 看来,稀缺性并不是永恒的,而是受时间、供需与替代品影响。投资意义上的稀缺,指在某一阶段需求持续而供给跟不上、且缺少可替代品。它可以来自地域,比如贵州茅台的独特产地;来自技术,如微软操作系统、英伟达的AI芯片优势;也可以是不可再生资源,如铟和可可。
而这也意味着,东西再稀缺,也抵不过技术进步、供应扩张或消费降级——合成钻石打破“天然”神话,大量开采稀土和铟稀释价值,茅台也因反腐与需求下滑而价格下探。
所以说,无论是做投资还是做实业,在消费降级的巨大威力面前,都必须顺势而为,及时进行调整,调整越早、越快,就越主动,反应越慢、越迟钝,就越被动。
*文章摘自《全球视野下的投资机会》一书,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时寒冰。
如何定义稀缺性?
物以稀为贵——以稀缺性为目标,是获取高盈利的捷径——但必须考虑时间因素,时间是成就、强化稀缺性的帮手,同时也是摧毁、击败稀缺性的利器。
据界面新闻的报道,酒类行情监测平台“今日酒价”数据显示,2025年53度500ml飞天茅台散瓶批发参考价报1770元,再创上市以来的新低;与平台上线时的2220元、2255元相比,两者累计跌幅均已超过20%。图源:新华社
经济学上给稀缺性下的定义是这样的:稀缺性是指在获得人们所需要的资源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即资源的供给相对需求在数量上的不足。资源的稀缺性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绝对稀缺和相对稀缺。
绝对稀缺是指资源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相对稀缺是指资源的总供给能够满足总需求,但分布不均衡会造成局部的稀缺。通常人们所说的稀缺性是相对稀缺。
那么,我们在投资上如何对稀缺性下定义呢?
我给它下的定义是,稀缺性是指在某个时间段内(时间长短可以由稀缺性的强度而定),某种商品的需求稳定或增长而供应无法同步增长甚至还可能减少的特性,并且,这种商品在某个阶段内缺乏充分的替代商品,从而导致该商品的供给在该时间段内无法满足需求(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
这个定义强调以下几点:
(1)供给有限
(2)缺少替代商品或替代商品不足
(3)需求稳定或增长
(4)强调在某个阶段内—这是重点,因为投资是有时间限定的
某些商品在某一个时间段内有投资价值,在另外一个时间段则没有投资价值。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进行这种区分的重要性,他们只是简单地认为稀缺性是永恒的。因为这种盲信,有人稀里糊涂赚了很多钱,有人稀里糊涂亏了很多钱。他们没有意识到,时间对于财富的获取是极为重要的。哪怕面对同一个投资品种,在不同阶段投资,结果也是天壤之别。接下来,我还会细讲这一点。
我这里说的稀缺性,与经济学上的界定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大的,但对投资来说,我的这个定义更准确、更实用。为了便于投资,我把稀缺性分为几大类。
第一种稀缺性是地域稀缺性。
某种商品,只有这个地方有,别的地方没有,那么这种稀缺性从空间角度来看就是无可替代的。比如,茅台酒,它就具有地域稀缺性的特点,除了贵州的茅台镇,其他地方酿不出来茅台酒。
第二种稀缺性是技术的稀缺性,技术的稀缺性带有鲜明的垄断特色。
8年前,我们曾经组织过一次到美国硅谷的游学,带领学生参观了英伟达、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谷歌、英特尔等世界顶级公司。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英伟达,该公司的工程师对公司技术的高度自信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使得几位学生随后买了英伟达的股票,他们之后因为这笔投资的盈利而实现了财富自由。
我在给学生讲“投资的艺术”课程时,多次讲到技术稀缺性,详细对比分析了英特尔与英伟达、微软、谷歌等公司。早期,英特尔具有非常强的技术垄断优势,但它坐享其成,不思进取,通过挤牙膏式迭代享受垄断带来的高额回报。这种安逸的状态让它失去了进取的动力,也失去了进军智能手机芯片领域的绝佳机会—这一市场很快被三星等公司瓜分。
2017年第二季度,三星把英特尔拉下马,打破了英特尔自1993年以来的霸主地位,三星成为全球第一大芯片厂商。而在GPU(图形处理器)领域,英特尔面临着英伟达的竞争。2017年第三季度,英伟达GPU的销量较前一季度增长了29.53%,远超同一时期的AMD(7.63%)和英特尔(5.01%)。英伟达开始步入飞速发展阶段。
2024年6月5日,英伟达收盘市值突破3万亿美元,正式超越苹果,成为美股市值第二高企业。在我们游学时买入英伟达股票的投资者,获得了超过百倍的收益。
把钱放在正确的市场、正确的企业身上,永远是最重要的选择。
总的来看,英特尔在移动业务上输给了高通,在人工智能芯片业务上输给了英伟达。英特尔的技术垄断优势逐渐丧失,而且其走在继续丧失的路上。
2024年8月1日,英特尔发布2024财年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第二季度英特尔营收为128亿美元,同比下降1%;净亏损16亿美元(上年同期净利润15亿美元),同比转亏。财报公布后,英特尔股价暴跌,市值也跌破千亿美元的历史关口。与此同时,英特尔宣布将裁员1.7万人以上。
相比之下,微软的操作系统是无可取代的,没有一家试图取代微软的操作系统的公司能够真正对微软构成威胁,哪怕小的威胁都很难产生。这本身就注定了微软收益的稳定性与其股票价格的稳定性。而且,微软大量投资有前途的高科技企业,在2022年11月30日推出ChatGPT的OpenAI,就是微软慧眼投资的杰作。
如果在这些公司当中选择一家投资,很显然,首先淘汰英特尔,因为英特尔一次又一次的战略性错误让它陷入了“创新者困境”。
所谓“创新者困境”,是指那些不愿牺牲其最大收入来源的强大公司,因循守旧,坐吃老本,可能会被新兴企业赶超,而这些新兴企业没有包袱,它们大胆开发新的竞争产品,虽然起初规模可能很小,但最终可能占领吃老本的企业所主导的市场,从而对原来的主导者构成威胁。
这也意味着,相比之下,英特尔最缺乏技术的稀缺性—它在原本具有领先优势的领域接连被竞争对手超越,成长最快的是英伟达,最稳定的则是微软。英特尔精准地失去了在此后兴起的所有赛道上的优势,从一位领跑者,变成了被甩在后面气喘吁吁的追赶者。
技术的稀缺性是通过庞大的研发投入与科研人员的努力,通过技术水平的大幅提升创造出来的。
当然,企业拥有技术的稀缺性,也会不断受到后起之秀的挑战。2025年1月,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深度求索(DeepSeek)发布其开源模型DeepSeek—R1,该模型用较低的成本达到了接近美国OpenAI开发的GPT—o1模型的性能。短短几天内,DeepSeek便登顶中美两区苹果应用市场免费榜榜单,包括亚马逊、微软在内的科技巨头宣布接入DeepSeek模型。
因受到中国公司的冲击,2025年1月27日,纳斯达克股指下跌3%。11受冲击最严重的是英伟达,因为人工智能大模型开发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会导致英伟达相关产品如GB200等出货量下降。但长期来看,由于占据着一定的垄断地位,英伟达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依然非常显著且稳固。
技术进步的力量之强大,不仅可以改变一个企业的命运,甚至可以改变国运。从2022年底开始,人工智能革命拉开序幕。人工智能革命的影响比历史上所有工业革命都要大得多,因为工业革命尚且给暂时落后的国家奋起直追的机会,而人工智能革命使各国之间的差距迅速拉开,这意味着将不再有后起之秀,谁一旦落后就再也没有机会赶上。
这是一次“大决战”意义的科技革命。人工智能革命是一次锁定差距的博弈,谁一旦胜出,就会步入强者恒强的轨道,彻底锁定胜局。
长期以来,产业大转移遵循着一些基本的规律,比如,产业从劳动力成本高的地方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地方转移。人工智能革命将彻底改变产业大转移的路线图:
当发达国家用廉价机器人弥补劳动力昂贵造成的竞争劣势时,像纺织服装业这样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重新转向发达国家将不再是一种可能性,而更像是一种必然。当发达国家用机器人替代劳动力从而解决效率低下的问题时,它们在基建等方面的劣势也将迅速被扭转。
人工智能将改变经济发展和竞争的很多逻辑。
因此,人工智能及其应用(含具身机器人、无人机等)、3D打印等领域的投资机会将是长期的,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势。然而,很多人忽略的一个重点是,人工智能的竞争,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竞争,也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竞争。由于很多工作岗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人工智能革命所带来的大量失业使得社会保障不健全的国家更加缺乏缓冲,也更加难以承受。
技术不仅制造稀缺性,也摧毁稀缺性。以钻石为例,“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广告语深入人心,是一个经典的营销策略,让很多人都想拥有一颗美丽的钻石。然而,合成钻石(或称人造钻石)技术的进步,彻底摧毁了天然钻石营造出来的、神话般的稀缺性。
1879—1928年,许多学者提出钻石合成的假设,这个假设后来变成现实,美丽的合成钻石被制造出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合成钻石开始以压倒性的优势抢占天然钻石的地盘。
2018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对钻石的定义进行了修改,删除了“天然”二字,无论是合成钻石还是天然钻石,此后均可被称为“钻石”,这为钻石的稀缺性,以及钻石的高贵奢华举行了一场庄严而隆重的“葬礼”。钻石的投资价值,从此被淹没在记忆的尘埃中。
第三种稀缺性是不可再生的稀缺性。
所谓不可再生的稀缺性,是指这种资源原本就很少,而且随着人们的开采、使用,会越来越少。这种稀缺性本身蕴含的力量是巨大的。
比如,铟在地壳中的自然储量为5万吨,而可开采储量连一半都不到。中国铟储量居世界第一。中国的铟主要伴生于铅锌矿床和铜矿金属矿床中,保有储量为13014吨,主要分布在15个省和自治区,其中云南、广西、内蒙古、青海和广东铟储量分别占全国铟总储量的40%、31.4%、8.2%、7.8%、7%。除了中国,铟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还有秘鲁、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这5个国家铟储量占全球铟储量的80.6%。铟主要用于制造平板显示器、合金、半导体、航天产品。你一看需求就知道,市场对铟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
铟这么宝贵、这么稀缺的资源,早就应该作为战略资源储备起来。而中国大量生产铟,2005年一年就生产了410吨。铟的全球供应量的80%都来自中国,价格肯定也不会太高。以这个消耗速度,很快我们自己也没有了,铟再稀缺跟我们也没有多大关系了。事实上,自2006年以来,中国铟的生产量一直处于下降状态。由于这种稀缺性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相关股票价格的表现非常有限。
供应增长,摧毁稀缺性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在某段时间内,供应的增长会摧毁稀缺性。稀土也是如此。我在2009年出版的《中国怎么办:当次贷危机改变世界》中,特别提到储备稀土的重要性,但是,长时间的大量开采导致稀土的稀缺性无法在市场中体现出来,其价格一跌再跌,大量宝贵资源被贱卖。
也就是说,稀缺性并不是恒定的,而是可以被供应等因素改变的。那些供应量小而需求量大的品种,随着内外部条件的改变,特别容易变成稀缺性非常明显的品种,比如可可。
可可是生产巧克力的主要原料,它的产量很低,但人类对巧克力的需求在持续增长,可可的供应缺口越来越大。由此,可可的稀缺性日益增强,价格也不断上涨。可可成为最近几年价格上涨最迅猛的品种之一。
可可树主要分布在南纬20°与北纬20°之间,大规模产区更是集中在少数国家。科特迪瓦和加纳的可可豆产量占全球产量的60%以上。就是因为生产地太集中了,所以只要这两个国家出现一点儿风吹草动,可可豆的价格就容易暴涨。
可可树对环境气候异常敏感,干旱会抑制可可树的生长,雨季的潮湿高温又会引发各种病害。偏偏在2023年底,可可的产区普降暴雨,2024年2月开始,这些地区又遭遇高温干旱。科特迪瓦和加纳的可可豆已连续3年收成不佳,2023—2024年的可可豆收成创下22年来的新低,市场供应缺口持续扩大。而彼时世界第三大可可生产国厄瓜多尔也遭遇了干旱等自然灾害。
产量下降直接导致可可的供应缺口扩大。而供应缺口的扩大,又容易引来资本的炒作。对贪婪的资本来说,可可的全球产量实在太低了。根据国际可可组织(ICCO)发布的数据,2022—2023年全球可可产量仅为493.8万吨,2024年进一步下降,全球可可市场出现了60多年来最大的供应短缺,可可价格不断创历史新高。
从2024年1月初到11月底,伦敦交易所的可可豆库存水平下降了20%,从26010吨降至20770吨。在美国,交易所的可可豆库存在同一时间段内下降了11%,从114197吨降至101639吨。这清楚地表明可可豆库存没有得到补充。
可可不像粮食,可以简单地通过增加播种面积来加大供应。可可树种植4到5年后才开始结实,10年以后收获量才开始大幅增加,又特别怕病虫害和真菌感染。例如,曾经的可可生产国哥斯达黎加,就因为“可可链疫孢荚腐病菌”,其产量在1983年锐减96%,从而退出可可生产国之列。这种脆弱性意味着,在巧克力需求上升的大背景下,可可的稀缺性更容易得到强化。
消费降级,稀缺性坍塌
而有些稀缺性,是比较容易被人为改变的,比如茅台酒的稀缺性。茅台酒在早期,稀缺性极其明显。新中国成立前夕,茅台酒厂的前身—成义、荣和和恒兴3家私人烧坊,设备简陋,生产条件差,其生产的茅台酒,即使在产量最高的1947年也仅有60吨。
1977年,茅台酒年产量达到750吨。1996年,茅台酒年产量达到5000吨。2001年,贵州茅台成功上市,茅台酒产销量进入高速增长阶段。此后,其每年保持新增1000吨以上的制酒及配套生产能力。2023年,茅台酒年产量为5.72万吨,相比前一年的5.68万吨稍有增长,再创新高产量的急剧增长稀释了稀缺性。
更关键的是,新冠疫情之后,“脱钩断链”之声不绝于耳,消费降级,高端消费品尤其是带有奢侈品特征的高端消费品首先被排除在公众的选择之外,加上反腐浪潮一波接一波,作为高端礼品的茅台需求锐减。反腐的效果越明显,对茅台酒的需求下降得越厉害。
从库存数据来看,这一趋势更加一目了然。根据白酒上市公司2023年的年报,21家A股白酒上市公司,2023年成品酒库存和半成品酒库存合计超过362万千升,再创新高。2023年末,22家A股、港股白酒上市公司的存货总额高达1558亿元,其中贵州茅台存货余额超过464亿元。
库存增加,意味着稀缺性的基础在消费降级阶段非常容易坍塌。飞天茅台在2024年初创下价格高点2700元/瓶,4月起价格开始下跌,单日跌幅接近百元,至2024年底,散装单瓶价格逼近2100元。
在消费降级阶段,凡是带有奢侈品特征的高端消费品,都面临着受众萎缩的局面。这些高端消费品,要么降价销售,要么大幅减少供应以“挺价”,否则,其价格下跌的趋势就难以逆转。
无论是做投资还是做实业,在消费降级的巨大威力面前,都必须顺势而为,及时进行调整,调整越早、越快,就越主动,反应越慢、越迟钝,就越被动。
《全球视野下的投资机会》
【作者】时寒冰
【出版时间】2025年8月
【内容简介】
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大国博弈、政策转向、经济震荡、技术革新……其中潜藏哪些重大趋势?我们如何精准把握?
这些趋势从何而来?哪些关键因素将决定其变化?它们又将如何深度影响投资市场的走向?
金融市场复杂多变,投资者如何拨开重重迷雾,寻觅机遇,挖掘出那一缕代表着希望的光线?
在时代的洪流中,我们如何才能做出明智的财富、家庭乃至人生决策,在动荡的世界中寻得一方安稳与富足?
在这本书中,作者时寒冰以货币、贸易、资源、人口、消费等关键指标为线索,深入剖析当今世界的重要趋势——人工智能技术崛起、新能源革命、全球产业大转移、货币体系重构等。他抽丝剥茧,探寻趋势产生的背景、原理与逻辑,为广大投资者揭示了黄金、白银、核电、美股、美债、中药材、小金属等领域中历史性的全球投资机遇。他强调,顺“势”而为,方能精准发现机会。所谓“势”,即资本、资源、人口等的流向。投资者唯有精准识别趋势变化规律,抢先一步挖掘出具有“稀缺性”的投资标的,才能掌握市场先机。
凭借纵贯时间、空间的全局视野与见微知著的洞察能力,时寒冰带领读者开启了一场全球大趋势下的财富探秘之旅,描绘出一幅清晰的长线投资蓝图,传授识别与规避风险的智慧。全书由“势”至“道”再到“术”,帮助读者沿着趋势变化的脉络,锁定未来的投资机遇。这不仅是一本深刻且务实的全球投资指南,更是一张极具前瞻性的未来财富藏宝图,助力读者在不确定的市场中赢得确定的收益,在实现财富增值的同时,构筑起牢不可破的财务“护城河”。
【作者简介】
时寒冰,字暖之,生于1972年,经济趋势研究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曾经担任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总裁班授课教师和上海证券报评论主编。他曾荣获“中国证券市场20年最具影响力财经传媒人奖”、《出版人》杂志“年度作者”等奖项。
时寒冰曾出版《中国怎么办:当次贷危机改变世界》《时寒冰说:经济大棋局,我们怎么办》《时寒冰说:欧债真相警示中国》《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现实篇)》《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未来篇)》等作品。2012年起,时寒冰潜心专职做趋势研究。跟时寒冰学习投资的学生张沛(Joyce Zhang)在由美国对冲基金丰泽集团(Fortress Group)举办的2014—2015年全球宏观投资大学挑战赛(Fortress Global Macro University Challenge)中获得总冠军。
同时,时寒冰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资助贵州、河南等地的贫困儿童读书,向云南旱区农民和旱区小学捐建水窖,向河南“艾滋病村”小学捐建多媒体图书馆等。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个独立、非营利性的知识创新与公共政策研究平台。IPP围绕中国的体制改革、社会政策、中国话语权与国际关系等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知识创新和政策咨询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IPP的愿景是打造开放式的知识创新和政策研究平台,成为领先世界的中国智库。
来源:IPP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