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的穹顶下,金属与代码的协奏曲正在改写人类对抗疾病的历史。2025年4月8日—11日,第91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CMEF)里,脑电波操控的机械臂正在完成精细抓握训练,外骨骼机器人托举着脊髓损伤患者稳步行走,这些曾经存在于科幻片的场景,此刻正
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的穹顶下,金属与代码的协奏曲正在改写人类对抗疾病的历史。2025年4月8日—11日,第91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CMEF)里,脑电波操控的机械臂正在完成精细抓握训练,外骨骼机器人托举着脊髓损伤患者稳步行走,这些曾经存在于科幻片的场景,此刻正成为全球医疗界瞩目的焦点。
在这场全球医疗健康产业的顶级盛会上,人工智能、脑机接口与外骨骼机器人技术成为焦点。
《华夏时报》记者在现场采访了河南翔宇医疗、依瑞德集团、安杰莱科技、程天科技等领先企业,他们携突破性成果亮相会展,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康复医疗从“被动治疗”迈向“智能决策”,为老龄化社会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聚焦AI与机器人融合:从“机械驱动”到“智能决策”
在展会康复馆,安杰莱科技展台全新呈现了融合脑机接口技术、机器人技术和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AI+脑科学+机器人”智能康复装备。
据了解,安杰莱的康复机器人矩阵涵盖上肢、下肢、踝关节及床旁设备,通过BCI实时采集患者运动意图,结合AI大模型分析数据,驱动患肢与健肢协同运动。
“设备的人机交互设计显著降低了治疗师的工作强度,同时让患者更主动地投入训练。”现场一位海外经销商代表体验了踝关节康复机器人,通过双侧联合训练模式,帮助患者重建步态节律,提升康复效率。
安杰莱展台对面,程天科技展出的外骨骼机器人矩阵引发关注,其悠行UGO、悠然URA等系列产品基于AI算法与人机交互技术,构建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康复体系。
现场演示的悠扶UFU站立辅助机器人,甚至能搭载氧气瓶辅助患者站立训练,医疗场景适配性获海内外经销商点赞。据介绍程天科技是国内首家获得神经康复外骨骼NMPA注册证的企业。
程天科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通过实时分析患者运动数据,设备可动态调整训练强度,累计服务超50万人次。
突破脑机接口临床壁垒:科研技术走向千万患者
深耕脑科学领域18年的依瑞德集团,本次展会携全系列无创脑机接口(BCI)产品亮相。资料显示,依瑞德技术涵盖输入式BCI(如经颅磁刺激TMS、经颅电刺激tDCS/tACS)与输出式BCI(如近红外脑功能成像fNIRS),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
据了解,依瑞德自主研发的CCY型经颅磁刺激仪是全球首个单型号销量破万台的设备,市场保有量超10000台,累计治疗病例过亿人次。其近红外脑功能成像系统(fNIRS)是国内首台获批的脑检测设备,可兼容TMS、EEG等技术,在精神疾病、儿童发育障碍及神经退行性疾病诊疗中发挥关键作用。
依瑞德展台展示了fNIRS-TMS联用系统,通过实时脑活动监测与精准神经调控,为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病等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此外,其产品已服务全球5000余家医疗机构,并在美国、欧洲建立研发中心,加速推进脑机接口技术的全球化应用。
河南翔宇医疗的“脑机接口上下肢训练系统”同样备受瞩目。该设备通过解码患者中枢神经信号,驱动机械外骨骼进行自适应训练。临床数据显示,脑卒中患者使用后步速提升156%,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优化58%。
“过去依赖治疗师经验,现在靠神经信号‘说话’。”翔宇医疗技术负责人表示,其自主研发的SunnLink无线脑电采集系统已突破屏蔽室限制,可在社区、家庭场景中自由应用。
脑机接口技术的规模化落地,标志着康复医疗进入“神经主导”时代。
领航国产替代与全球化:中国方案改写产业格局
国产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正在重塑全球康复医疗产业链。
程天科技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截至2024年,外骨骼机器人核心元器件100%国产化,成本降低93.2%,产品进入全球1200多家机构,覆盖4000万残障人群。其“康养进社区”模式已落地30余个养老社区,轻量化设备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即可进行专业康复训练。
历经7年研发,安杰莱科技的产品已应用于多家三甲医院和养老机构。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智能化设备将有效缓解康复资源短缺问题,助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
河南翔宇医疗则凭借1512项授权专利和30余项行业标准,成为脑机接口领域的“规则制定者”。
当AI解码神经信号、机器人感知患者意图、中国智造走向全球,CMEF上海展描绘的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医疗公平的未来图景。据展会数据显示,我国智能康复设备全球市场份额已从2018年的5%跃升至35%,在老龄化与慢病管理的双重挑战下,这场由“新质生产力”驱动的变革,正为人类健康打开新的可能性。
责任编辑:姜雨晴 主编:陈岩鹏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