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塔农贸市场3位商户上央视,看烟火气里的扬州手艺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7 19:42 1

摘要:每天清晨,天还未亮透,扬州广陵区石塔农贸市场早已人声鼎沸。蔬菜的泥土气、鱼缸的腥气、熟食的卤香、人群的低语交织在一起,构成这座城市最早醒来的烟火现场。

通讯员 朱涓 陈刚

扬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陈晨 文/图

每天清晨,天还未亮透,扬州广陵区石塔农贸市场早已人声鼎沸。蔬菜的泥土气、鱼缸的腥气、熟食的卤香、人群的低语交织在一起,构成这座城市最早醒来的烟火现场。

9月16日晚,央视财经频道《生财有道》播出专题片《民间有高手:画架支菜场 薄刃指尖飞》,以时长23分37秒的视频篇幅深入呈现了石塔农贸市场中的市井烟火与人物故事。节目聚焦菜场中的画家、牛肉匠人与鱼丸夫妇,讲述他们于寻常烟火中打磨技艺、经营人生的动人故事。17日,记者走进石塔农贸市场,对三位手艺人进行了实地探访。

三十六载“毫米级”刀工

冷鲜热卖皆人情

上午9点,石塔农贸市场北入口第一家门店——“赵记牛肉”门前已排起长队。60岁的赵祥林系着深色围裙站在案前,左手压肉,右手执刀。刀是宽面菜刀,略沉,但在他手中稳得像尺。

“要一斤腱子肉。”客人话音刚落,他便下刀。刀锋贴肉而行,手腕轻转,肉片如纸飞落——每一片薄而透光,叠起来却整齐如一。“这叫断丝切,”他边切边说,“顺纹理切肉会柴,逆纹理才能软嫩入味。”

半斤牛肉,切五十片,每片厚约一毫米,这不是机器标准,是三十六年练就的手感。

赵师傅是扬州黄珏人,自石塔市场建成便是首批入驻商户。每天凌晨两点,他准时起床煮肉、调味、冷却、急冻。天未亮,店门已开。如今儿子也接下“这把刀”,三代人,只做这一件事。

“昨天央视刚播,今天就接了二十多个外地订单。”他抹了抹额角的汗笑道,“北京、哈尔滨、云南……都往那儿寄。”但他最在意的,仍是那些每天准时出现在摊前的老街坊,“他们认得我这把刀。”

眼睛就是“秤”

鱼圆产量一看便知

在石塔农贸市场西市场12号摊位,“朱记鱼圆”的徐素珍正在片鱼。一条黑鱼在她手中不过三分钟已成均匀薄片,无一根刺残留。

“我这眼睛,就是秤。”59岁的她笑着说,不管什么鱼,她瞥一眼就知能做出多少鱼圆——“十斤重青鱼出七斤重鱼圆,误差不超过二两。”

二十年,鱼鳞沾过指尖无数个凌晨4点。现杀现做,是她从不更改的规矩。摊位上摆着各式鱼圆:清水白润、油炸金黄,鱼片如雪、鱼饼鲜香。儿子儿媳也已在摊前忙成一团,递袋、称重、招呼客人,动作流畅如流水线。

“一斤鱼能片四两肉。”她语气平静,“多一点少一点,口感就不同。”她说这是时间教给她的数字,比机器可靠。

“画室”搬进菜场

卖菜教画两手忙

上午10点,早高峰稍歇。石塔农贸市场中央熟食区一角,59岁的赵卫红坐在几只冰箱围出的小空间里,静执画笔。

画板上是一只孔雀鱼,蓝海之中鱼尾如纱,仿佛真的在游。冰箱下层的储物柜里放的不是菜,而是一叠学生画作——青菜、肉摊、挑菜的人……全是这菜场里的模样。

“这里就是我的画室。”她说,“周六周日,孩子们来这里上课。”

她教画,却不收费。学生中有孩童,也有成人,有一对母女每周日上午必到。母亲陈莹说:“赵老师什么也不图,就图我们肯学。”

赵卫红的故事比旁人更多几分起伏。从小爱画,但直到38岁陪儿子上课才真正拾笔。2014年家庭变故,她不得不放下画笔,来菜场打工谋生。凌晨四点半起床,五点半到岗,日子被生存压得透不过气。

转机出现在2019年。儿子成年,生活渐稳,她重新拿起笔,竟直接把“画室”搬进菜场。

汶河街道和石塔社区帮她办画展、组织活动,菜场里的摊贩们也成了她的第一批观众和支持者。“人经历过困境,就懂得别人帮一把有多重要。”她说,“现在我只想踏实教画、踏实卖菜,能回报一点,就是一点真心。”

【记者手记】

在手艺里,看见热爱

走进石塔菜场,扑面而来的不只是市井烟火气,更是一种“手工精神”。赵祥林的刀、徐素珍的眼、赵卫红的笔——它们看似寻常,却是岁月与专注凝成的“尺子”,度量着质量,也度量着人心。

在这里,生意不只是买卖,更是人与人的照面、手与手的传承。所谓“生财有道”,“道”在毫米之间的牛肉片里,在分毫不差的鱼圆中,也在免费教学的一笔一画之间。它们沉默却响亮地告诉我们:最动人的生计,从来离不开热爱、尊严与相传。

来源: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