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哥后半程,被骂惨的难题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1 00:31 1

摘要:其实这种「激增」也有本土化的诱因,举个例子:国内很多素人网红的成名路,就是鲜明亮点+大面积的话题效应配合平台推动而迅速成长。

甲亢哥的中国行到了后半程,观众反馈就像近期的世界金融走势:低开高走然后骤降。

按舆情分析,他应该还有两站地点。

如果确认「长沙行」是最后一场直播,那无疑也给这段故事留下一段颇为黑色幽默的结束语。

文和友、流程安排、芒果...都成了论证其糟糕的话题,甚至时隔两天仍有热议。

这也是甲亢哥国内流量激增后必须面对问题:高关注下的商业化涌入,该如何体面?

激增

不管喜欢与否,甲亢哥这段时间成为现象级话题是客观存在的。

个人觉得原因跟外网影响力关系不大,更多是话题推流,或者说是「官方引导」促成的结果。

其实这种「激增」也有本土化的诱因,举个例子:国内很多素人网红的成名路,就是鲜明亮点+大面积的话题效应配合平台推动而迅速成长。

所以从某方面来说,甲亢哥在国内社交平台的成名路有点像丁真;

只是前者在外网积累了“量大管饱”的素材帮其短时间快速生成立体形象。

不是否定其头部网红的光环,毕竟这在粉丝体量的网红在国内拥有粉丝无可厚非,但想短时间完成高增长是有前提条件的——迎合当地话题需求。

除了外宣、抽象、名气等聊烂的原因外,还有个因素就是其反差标签:一个以冒犯为主直播内容的外国网红,成为宏大叙事的参与者。

这种东西是可以解构的,就像春晚出现「共和时代」摇滚乐队,或风生上一篇文章提到的「叛逆」一样,迎合“不被迎合的文化”自带话题魅力。

所以当官方下场渲染后,甲亢哥才实际形成破圈效应和粉丝激增,也因此诞生了很多激增必须面对的问题。

这种快速增长,注定了其受众结构里必然会有不小的占比不是因为其内容而关注他,有可能是跟风,有可能是看吉祥物等,这也在某层度稀化其原有的受众群体。

新粉丝和旧粉丝的认知冲突,内容变动的矛盾...

激增成为争斗开端,而那显眼的外宣噱头更成了火药味最浓的重灾区。

我还刷到一些网友的观点:「甲亢哥直播就该互相冒犯,而不是看高山流水」。

当在全新市场急速成长时,风险就会因此催生,是停是留都会有火花💥。

商业化

虽然甲亢哥团队给出的回应是:是用旅行签证来的,没有收任何钱。

但在流量如倾盆雨的场景下,商业元素也会主动靠拢,所以在流量高峰期选择结束中国行反而有些不符合商情。

截至目前的中国行七个站点来说,转折点应该是「成都行」,不仅体现在线下围观的群众多,还有明显的推广元素加入;

收官两站的「深圳行」、「长沙行」更是可以戏称为:广告里加入直播的形式。

甲亢哥有没有商业合作我不清楚,但从流量情况来说这无疑是性价比拉满机遇:不仅国内热度高,甚至还有品牌出海的可能。

往高了说是文化展示的一环,往低了说全网上百万甚至千万级别的关注话题,低成本的在直播上露个脸,影响收益都是可观的。

至于翻车频繁的原因就是典型的「逻辑行得通,但现实行不通」的写照。

假设合作是安排好的的,那也大概率没固定时间要求,也无配合流程的预演,炉火纯青的直播带货方案成了好枪没法使的境遇。

直播的不可预料性、娱乐主导的受众,缺乏抓眼的表现形式,都是商业融入时的致命问题。

插个题外话,国内观众「正式」看到甲亢哥直播大多是从深圳行开始的,因为从这开始国内平台才有直播放送,之前大多是民间转播或外网观看。

那同为广告多+国内平台直播的城市,长沙行能被诟病,也赖它把所有雷点都踩了。

长沙行分析的人够多了,我就单说深圳为什么少挨骂:

深圳站广告也不少,但主要以科技类品牌为主,甲亢哥配合度更好,观赏性得到保障。整体行程安排虽不出彩,但胜在平稳,结尾的无人机也匹配视频的科技标题。

深圳行批评的声音并不少,但对于年轻为主导的粉丝画像来说,科技产品是有吸引力的,「外国看新鲜,国内看自豪」的娱乐性模糊了商业性的直白。

商业活动的目的肯定是为了展现,但也要考虑名人的适配情况,过于刻意和急躁的结果现在也有了:一个被骂上热搜,一个大众点评被刷了。

大鹅哥一开始的蹭流量也没少挨骂,后面风评逆转还不是衬托出来的。

道理靠说没用,亏吃一次记得了。

解题

高流量与商业脱钩是难题,但不一定就要解题。

作为一个16岁就开始直播并成长到全球头部的网红,因此联想到一些负面情节甚至被商业利用,未免高看自己,低看他人。

其能被官方高捧,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世界政治的小波澜:其有价值,也有展现价值的需要。

短时间涨粉近两百万,获得全球第二大互联网市场的高度追捧,社会荣誉、商业潜力等,可以说甲亢哥中国行的收益是庞大的。

而这边的视角里,除了图他知名度、好宣传外,更多的是预演「脱钩」背景下保留意识形态外输的案例,这笔交易完全称得上划算。

至于说甲亢哥未来翻车的可能,容易输出不好的方面,甚至什么体现中国谄媚外国人等等,别忘记整个事件的外包装仍然是娱乐直播秀,实际上「过度担心」和「过度期待」都有些严肃和杞人忧天了。

就比如长沙行那几个翻车案例,结果就摆在面前了,起伏不定才是常态,何必耿耿于怀。

很多人说直播都是「楚门的世界」安排好的剧本,那观众的情绪化又何尝不是一种配合呢?

假设我是甲亢哥团队,大概率不会急于回美国,毕竟负面有限,收益明显。

哪有什么难题,直接选择不做题:你捞你的,我播我的,配合安排做下去就行。

来源:风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