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先生(74岁)最先被家人注意到的是“近期小事总忘记”:例如出门反复确认是否关火,购物清单刚写完就找不到,叙述昨日细节常常空白;除了健忘,他说话、走路、情绪都还算平稳。像是记忆被缓缓抽走,一两年间,日常复杂家务渐吃力,需要家人协助。起初,王先生以为这是“年纪大
同样是“记不住”,两位长者却走在不同的路上。
王先生(74岁)最先被家人注意到的是“近期小事总忘记”:例如出门反复确认是否关火,购物清单刚写完就找不到,叙述昨日细节常常空白;除了健忘,他说话、走路、情绪都还算平稳。像是记忆被缓缓抽走,一两年间,日常复杂家务渐吃力,需要家人协助。起初,王先生以为这是“年纪大了自然的事”,没太在意。可渐渐地,他开始认不清熟悉的路,处理账单时出错频频,情绪低落,甚至偶尔出现幻觉。家人带他去医院,经过认知测试和脑部MRI检查,发现海马区有萎缩迹象,医生建议进一步完善生物标志物检测。
与之不同,刘阿姨(71岁)在一次短暂口齿不清、右手无力后,家人明显感觉她“变慢了”:做事效率下降、情绪易急躁,走路不稳、上下台阶要人搀扶。之后每逢血压控制不佳或劳累,她的状态就像“下一台阶”,记忆问题也随之加重,比如突然忘了怎么操作家里的遥控器。刘阿姨有高血压史,来到医院完善头部MRI检查,发现脑白质高信号区和多个脑梗死病灶。
两家人带着同样的担心:“是不是老年痴呆?”——来到门诊,却得到不一样的结论。
什么是阿尔茨海默病(AD)?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慢慢“侵蚀”大脑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在中老年人中发生,且随着人口老龄化,患病人数还在上升。它的“罪魁祸首”是脑子里积累了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这些“垃圾”,脑细胞间的“线路”被堵塞,信息传导越来越慢。
因此信息的编码、存储与提取首先受影响,近期情景记忆最早、最显著受损,比如忘了刚吃的饭,却清楚记得儿时的事;随后累及命名物体(如叫不出“钥匙”,但会说“那个开门的东西”)、定向能力(认不清回家的路)和执行功能(如无法计划购物步骤)等。
影像学上常见内侧颞叶/海马萎缩,诊断可借助脑脊液或血浆生物标志物(如Aβ42/40比值降低、p-tau升高)、PET显像扫描等工具,这些能早期捕捉到脑内“垃圾”积累。
患者整体表现为认知功能缓慢、连续的进行性恶化,而运动体征在早期多较为稳定,至病程后期会逐渐丧失自理能力,并且还会出现精神症状,如焦虑、抑郁、幻觉或行为异常。
值得一提的是,AD有遗传倾向,如携带APOE4基因的人风险更高,但某些生活方式如教育水平高、多运动也能延缓发病。
什么是血管性痴呆(VD)?
血管性痴呆不是脑细胞单纯“老化”,而是脑血管出问题导致的。就像供水管道漏水或堵住,脑子某些区域“缺血”了。VD源于脑供血障碍(如皮质或皮质下梗死、多发腔隙灶、弥漫性小血管病变等)。
患者常在一次明显卒中(大中风)或多次“中风”(多次小血管堵塞)后出现注意力与执行功能下降,比如处理多任务时容易混乱、决策变慢。伴发半身无力、步态不稳、构音障碍(说话含糊)、尿便控制差等神经系统体征更为常见。
头颅MRI可见与血管病相符的结构改变,如白质高信号区或梗死灶。病程往往呈“台阶式”加重,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心房颤动是常见诱因,全球约20%的痴呆病例与VD相关。
除了认知问题,VD患者还可能有情绪波动大、睡眠障碍等,严重时影响日常生活。
如何区分二者?
前文中的王先生,更符合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表现,刘阿姨则更像血管性痴呆。共同点是都以记忆减退起步,不同点在于进展节律与伴随症状、体征。
若记忆减退缓慢而连贯地加重,并以新近事件回忆困难为核心,且早期缺乏明显的局灶神经体征,影像提示海马/颞叶萎缩,更支持AD;若在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后出现认知明显“下台阶”,以执行功能、注意速度下降为主,伴偏瘫、步态与言语问题,影像显示腔梗/白质病等血管性改变,则应优先考虑VD。一个缓慢而连续,一个常与血管事件相关并呈阶梯式下滑。
当然,现实临床中的情况更为复杂,AD与VD的混合型也不少见,因此需要综合病史、量表、影像与生物标志物来判定主导病因。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认知问题不是“一刀切”,及早分清类型,能让治疗更精准,生活质量更高。实际上,二者的起因、症状进展和治疗方式大不一样,就像两条不同的路径:一条是平缓的下坡路,一条是陡峭的台阶。很多人会混淆,以为都是“老年痴呆”,结果延误了最佳干预时机。
治疗思路有何不同?
01
AD的治疗以“延缓衰退”为核心
常用药物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多奈哌齐、加兰他敏)来提升脑内乙酰胆碱水平,帮助改善记忆和注意力;NMDA受体拮抗剂(如美金刚)则保护神经元免受过度刺激,适合中重度患者。这些药能缓解症状,但不能治愈。
近年来,一些新兴抗淀粉样蛋白单抗药物已获批准,用于AD早期(已证实存在淀粉样蛋白沉积、处于轻度认知障碍阶段),通过清除脑内“垃圾”来延缓进展。但这些药有风险,如脑水肿或微出血(ARIA),需定期MRI监测,且有出血史或正在用抗凝药的患者需要谨慎评估。此外在用药前,必须通过PET显像或脑脊液确认淀粉样阳性,并在专科医生评估下启动,费用较高,并非人人适用,需个体化评估。
非药物干预也很关键:结构化认知训练(如玩记忆游戏)、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散步、游泳)、地中海饮食、规律作息和照护者教育,能整体提升生活质量。
02
VD的关键是“防复发+促恢复”
血压控制稳定,血糖、血脂达标,戒烟限酒,医生评估后按需用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或抗凝药(如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剂),重在防止脑血管事件复发。
康复包括步态和平衡训练、言语/吞咽康复和执行功能训练,很多人的“台阶式下滑”能放缓,甚至部分功能恢复。
03
若两种原因都存在(混合型)
就两条线一起抓
一方面VD的血管预防和康复做扎实,另一方面在评估后择机使用AD相关药物或单抗,把风险降下来、把功能守住。
总体来说,VD的治疗更注重心血管健康,AD则偏向脑保护,两者结合时需避免药物冲突,如单抗与抗凝的潜在风险。
家属可以做什么?
1、一旦家人出现反复的近期记忆缺失或卒中后的明显“变笨”,尽快带他就医完成量表与影像评估,别拖到症状进一步加重的时候。
2、鼓励患者坚持有计划的日常活动与社交,配合每周适当强度的运动(如太极或瑜伽),并辅以力量和平衡训练,能改善心脑血流和心情,研究显示这可延缓认知下降。鼓励患者参与兴趣活动,如听音乐或园艺,能给大脑提供良性刺激。
3、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并定期复诊,监测血压、血糖、血脂与心律,关注睡眠、抑郁/焦虑与疼痛等加重症状的因素。
4、通过简化居家环境(如贴标签提示)、建立固定作息与提示系统(如手机闹钟)来降低遗忘带来的风险,同时给予耐心与尊重,避免责备,以防患者自尊受损。
5、饮食上偏向终止高血压膳食疗法(DASH,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或地中海式,少盐少糖,多蔬果鱼类、少红肉。
6、如果照护负担重,加入支持团体或寻求专业护理。
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虽是两条不同的“路径”,但都不是绝路。就像王先生和刘阿姨的故事,早分清类型、对症下药,就能让患者多保留些生活乐趣。面对认知问题,我们不仅要治身体,还要管理情绪和生活,用科学态度面对和积极干预是关键。
9月16日,是中国脑健康日;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借此机会,我们详细聊了两种常见认知障碍的区别和应对策略,帮助大家早识别、早行动,早日守护脑健康。
注: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删歉。
作者:白超博
来源:中国CDC精神卫生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