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北方统一的钥匙,低调的北方大省山西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7 18:07 1

摘要:除了近代阎锡山,古代完全占据晋南晋北的割据政权不多。因为山西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不论是河北还是关中的政权占据这里都将获得巨大的地缘优势。

除了近代阎锡山,古代完全占据晋南晋北的割据政权不多。因为山西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不论是河北还是关中的政权占据这里都将获得巨大的地缘优势。

山西地形

从地图上俯瞰山西是连续的山脉和河流加几个盆地组成的封闭区域。山西东部是太行山,居高俯视华北平原。能通过太行八径联通华北。

山西北面是阴山山脉,这是农耕和游牧的分界线。

山西西部是吕梁山和黄河,通往关中平原需要依靠几个重要的渡口。

遥望潼关的风陵渡

山西南面是中条山和黄河,向南过了黄河又是难走的豫西通道。从这里进攻山西也很困难。

豫西、豫北进入山西都不太容易

四面的山川大河包围了腹地,山西内部是从北到南连续的盆地。依次是大同盆地、祁定盆地、太原盆地、运城盆地。这些盆地地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特别是太原盆地,这里不仅可以产粮,东西山地丘陵水草丰盛,可以放牧养马,又是马匹输入中原的中转站,历代王朝在此设立军马场。

在内蒙煤炭行业兴起前,山西是全国最大的煤炭产地

近代山西又发现了丰富的煤炭,所以才有阎锡山几十年在山西做土皇帝的资本。

其实为了防止地方形成割据,我国的行政划分在元朝以后一直秉承着犬牙交错,不让一省份完全占据周围所有地理隘口的原则。

处于南北要冲的南阳盆地被湖北、河南平分

比如陕西包含地理文化更接近四川的汉中;湖北河南分享了南阳盆地;河南一部分辖区在黄河以北;皖北、豫东、苏北、鲁西南这几个文化相近的地区被四省分割。

被山河包裹的山西是我国地缘环境最完整的省级行政单位。在古代这里是割据势力的天堂。

在西汉大一统王朝强盛时,山西并没有割据隐患(汉代前期面对的主要是关东的诸侯国势力)。当时汉朝关心的是北方的游牧民的冲击。

战国,赵长城

山西北面的太原盆地,自古是直面北方游牧民族的第一线。大同附近在春秋时是北狄的游牧之地。后来并入赵国,赵国已经在这里修筑边防工事。匈奴统一草原后南下,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第一次大规模交锋就在这里。

大同不远处的白登山,刘邦的汉军主力被包围。汉朝无奈向匈奴妥协,汉匈之间的百年纠葛由此拉开序幕。

白登山战场遗址纪念碑

之后的岁月为了防范北方游牧民族,中原王朝以晋北为基地,重兵修建关险。山西北面的军事防线、边靖楼等,都见证了晋北边防的历史。

东汉时内迁了南匈奴,山西北部到陕北、甚至关中都有大量的匈奴部落。这些内迁部落的首领在东汉和西晋出任都督等官职,对内还兼任部众的单于。这种二元化的管理方式终于在西晋八王之乱,西晋朝廷和藩王打完了手里的中央军队后酿成大乱。

内附长城以南的胡人政权掀翻了西晋的统治

内附的游牧部落相继建立政权,北方一片弥乱。中国进入了几百年的分裂时代。

在这几百年的混乱时光里,北方民族的精英和汉族知识分子也在重整山河。新的民族融合在一代代人的编户齐民、南征北伐中完成。

北魏明堂(山西 大同)

北魏前期首都,平城(大同)

除了是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要地,整个山西都是古代北方统一的关键所在。不论是关中政权向东,还是华北政权向西必须拿下山西才能完成统一战争的关键一环。

山河四塞地理位置的山西俨然具有绝佳的战略位置。以山西为根基,积蓄实力,逐鹿中原,进据两京,是古代纷争岁月中角逐政治地缘王者的王牌之道。

山西拥有多个小盆地,进可攻退可守

秦国打赢了长平之战,巩固了山西上党地区并极大杀伤了赵国主力。尽管赵国后来邯郸守住了。但是进入了亡国倒计时。

东西魏对峙时期,东魏南下必须拔掉的钉子——玉璧城

玉璧城,高欢一生的梦魇

玉璧城航拍

东西魏对峙时期,国力占据优势的高欢一直拿不下河东之地。西魏能占住晋南地区并好几次挡住东魏的进攻。西魏邙山大战失利,精锐损失惨重。但是卡住了豫西通道和河东让东魏没有办法。

希望在生命结束前一战灭国的高欢率倾国之兵南下,被韦孝宽挡在了玉璧城。这一战成就了韦孝宽防守大师的美名。也让精于算计一辈子的高欢抱憾而终。

几十年后宇文泰的儿子带着北周主力向北捅穿了晋阳防线,尽管北齐的首都邺城还高枕无忧。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北周统一北方的历史进程已经不可阻挡。

隋末大乱时,李唐也是从晋阳起家入主关中的。随后秦王李世民异军突起在和陇西西秦倾国之力来袭时打赢了第二次浅水原之战。让李唐政权获得了稳固的后方。

李世明打穿刘武周、宋金刚的柏壁之战

随后更是在刘武周、宋金刚南下几乎把山西打穿的局面下稳住了晋南的局势,随后抓住战机击败宋金刚,并在雀鼠谷不眠不休的300里追击,最后在介休彻底击垮了刘武周势力。

山西就这样多次决定了北方的归属,任何一股势力占据山西就获得了统一北方的关键。

俯瞰华北平原的太行山,我们从上帝视角能直观的领略山西对华北的巨大地缘优势

可以这么说在华北平原充分开发后,占据关中的势力必须要兼有山西才能走向统一政权,最少也要拿下晋南。否则随着时间推移,华北地区政权的实力会越来越大,没有山西的居高压制,关中的政权下场一定不好。

多路安史叛军围困太原失败

防守大师李光弼,在安史之乱后期还取得河阳保卫战的胜利

安史之乱时,李光弼仅靠一万多人守住太原就太关键了。如果这里丢给史思明,占据华北和山西的安史叛军会一步步绞死唐军。后面的睢阳和南阳也没有必要守护了。

五代时期的北汉,很长只占据了半个山西。但一直是北周、北宋的严重威胁。到了赵二当皇帝时,赵光义御驾亲征,甚至亲冒箭矢上阵。北宋军队打退了契丹援军完成灭国之战。这一战也是赵二这辈子的军事最高亮时刻。

灭亡北汉后,赵光义将南面靠山的古晋阳城完全摧毁

打下北汉后赵二下令拆毁晋阳城,因为征伐北汉期间,北汉军队的顽强给他留下极为“恶劣”的印象。这可能是古代最大的毁城运动了。今天考古发现古晋阳城被焚毁后的灰质有2米后,可以说是。而且为了削弱晋阳城的龙脉。赵二连山都不放过,晋阳附近的系舟山也被削了。

后面他就不顾军士疲惫发动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北伐,这次北伐惨败,还留下驴车漂移的千古名梗。

太原位置极为重要,宋军多次北伐才拿下,赵二下了极大决心彻底摧毁这一军事要地

尽管赵二拆了晋阳城,导致太原城很难找到唐代之前的古建筑。但是山西依然是中国保留古建筑特别是木质建筑最全面的省份。

中国古代的木质建筑很容易在改朝换代的战争中被焚毁。新朝建立为了营建宫殿,也会打前朝宫殿的主意。朱温篡唐前就把长安城遗存的大殿的木材拆下投入渭水运往下游营造新的宫殿。

历次大规模主力会战多集中于平原地带,主要是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与关中平原。身处山河表里的山西大地不利于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开展,也就自然减少了军事战争的频度与烈度。这些都有利于古建筑的保存。

山西是唐宋之前木质建筑保存最多的省份

所以到了近现代,很多人都断言中国境内不会有隋唐时期的木质建筑。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1930年代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山西五台山县内的佛光寺找到了唐代遗存的建筑。

图为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考察古殿的照片

图为梁思成手绘的大殿

在山西遗存的古建筑有很多,国内仅存的三座唐代木建筑都在山西。芮城广仁王庙、佛光寺东大殿、南禅寺正殿。他们都在五台县境内,其中南禅寺大殿建于唐德宗建中年间,距今已经是1200多年,是中国仅存三座完整唐代木构建筑。这寺庙修好时,唐朝刚走出安史之乱的阴影。

应县木塔

这些地方相对偏远,达到不是很方便。位置偏远远离主干道也是这些古建筑能保存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个原因应该是气候,山西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干燥少雨,北面地区的年降雨量只有450mm,这种气候条件减少了木材的腐蚀和虫害,有利于木构建筑的保存。

今天的山西有些默默无闻了,现在人们对山西的印象很多都是“暴富的煤老板”这些网络梗。中国的经济中心从内陆转向沿海,从北方转向南方。对这座千年前的战略锁钥大家的关注度少多了。

山西除了是北方统一战争的锁匙也是我们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晋南地区是夏王朝早期的活动区域,我们民族文明的曙光从这里闪耀而出。希望山西的未来之路未来越好。

晋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来源:宇俊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