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PD)为我国第二位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病,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等运动症状为主要表现,同时伴快动眼睡眠障碍、嗅觉减退、消化不良或便秘,抑郁焦虑或感觉异常等非运动症状,给患者本身、家庭乃至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医疗和社会负担。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值此时刻,《中国医学论坛报》特别邀请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徐评议教授畅谈帕金森病的防治现状、患者健康教育、诊疗前沿等领域的热点话题。现整理精要如下,以飨读者。摘要:帕金森病(PD)为我国第二位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病,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等运动症状为主要表现,同时伴快动眼睡眠障碍、嗅觉减退、消化不良或便秘,抑郁焦虑或感觉异常等非运动症状,给患者本身、家庭乃至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医疗和社会负担。4月11
徐评议 教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病学带头人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广州市帕金森及运动障碍病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家帕金森及运动障碍病高级诊疗中心(广东负责人)
中国神经科学协会神经退行性疾病委员会常务委员(2016)
中国老年医学神经病学分会常务委员(2016)
中国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及运动障碍学组资深委员
中国杰出神经内科医师----学术成就奖(2018)
广东省神经疑难疾病学会主任委员(2016)
广东省卒中学会神经疾病功能修复委员会主任委员(2022)
广东省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2024)
原创性错误折叠α-突触核蛋白超敏检测技术发明人(2020)
论坛报
4月11日为世界帕金森病日,作为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这一疾病不仅损害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还带来巨大的社会和医疗负担。能否谈一谈帕金森病的危害与疾病现状?
徐评议教授:帕金森病(PD)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发病率随着全球老龄化加剧而持续上升,我国是帕金森病大国。2021年,中国PD罹患总人数已超500万1,成为老年人群中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随着疾病年轻化趋势,帕金森病的早期识别与干预显得尤为重要。帕金森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对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其主要症状包括运动障碍(震颤、肌强直、行动迟缓、步态障碍)和非运动症状(如睡眠障碍、抑郁、焦虑、嗅觉减退、便秘等)。这些症状随着疾病进展逐渐加重,最终导致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目前,帕金森病的临床诊断主要依赖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但在疾病早期,运动障碍症状并不典型,且其它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多系统萎缩等与帕金森病有10%左右重叠,导致确诊率低,88%左右患者在中晚期才确诊,但已进入病理性晚期,错过最佳干预时机。此外,由于缺乏根治手段,帕金森病患者需长期依赖抗帕药物治疗(多巴丝肼片、普拉克索片等),这些药物仅对症治疗,不能延缓疾病进展且经济负担沉重。
因此,早期诊断与干预是延缓疾病进展并减轻负担的关键。2024年国际运动障碍协会提出通过检测帕金森病的致病蛋白(α-突触核蛋白)的错误折叠种子活性作为早期诊断标志物,我院团队率先在此方面取得了国际领先、令人满意的检测成果:相较欧美报道的第二代实时荧光震荡诱导转化技术(RT-QuIC技术)存在10%左右假阳性率,我院团队发明的原创性第三代错误折叠α-突触核蛋白超敏检测技术,仅需3毫升血液样本,6小时内完成检测,特异性100%,准确率>95%,破解了帕金森病长期以来诊断、防治难题,可提前十年发现无症状患者,为实施疾病早期干预治疗提供了可能,准备了最佳时机。目前,该技术完成3000余例检测,临床确诊率>95%,早期诊断率>90.38%,相关技术研究论文发表于《神经变性病转化》《npj 帕金森病》等国际顶级专业杂志2-5,并获得多项中国技术发明专利及美国技术发明专利,于2024年获广东省医保局批准临床应用并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可。相信通过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的结合,我们有望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诊疗方案,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论坛报
帕金森病危害明显,患者应如何识别帕金森病常见的早期症状,从而及时就医采取干预措施?
徐评议教授:帕金森病的早期识别是延缓疾病进展的关键,但患者常因缺乏专业知识而忽视症状。为帮助患者及时识别早期信号,医患需共同努力。
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为早期筛查提供了新路径。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技术,可通过辩证分析疾病罹患者输入的临床症状和风险指标,快速匹配专科医生资源并推送健康教育,有助于医疗资源匮乏地区患者规避误诊风险。该技术已展现出辅助诊疗的潜力,可提供有效诊疗信息。
另一方面,患者需警惕帕金森两类疾病信号:一是非运动症状,如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RBD,表现为睡眠过程中大喊大叫、手脚乱动)、持续加重的抑郁情绪、胃肠功能紊乱(如便秘、消化不良);二是轻微运动障碍,包括手脚不灵活或微震颤。当这些症状伴随家族史或长期存在并渐进性加重时,应及时至神经内科排查。
在干预措施方面,早期诊断后可采取综合管理策略。研究发现,部分中成药可抑制神经炎症,从而延缓病程且比较经济,配合每日规律运动(如跑步)和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症状。从个人临床经验来看,部分坚持中药联合运动疗法的患者两年内病情稳定,印证了早期干预的价值。
综上所述,通过普及医疗知识,AI辅助筛查及症状识别,及时科学干预,患者可把握帕金森病治疗窗口期,降低疾病对个人和社会的双重负担。
论坛报
为了更好的管理疾病与提升生活质量,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又应该注意哪些细节?
徐评议教授:帕金森病作为慢性进展性疾病,需注重以下细节管理:
■心理建设:医护人员应帮助患者树立科学认知,即帕金森病虽不可根治但可控,合理治疗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避免焦虑引发心理崩溃,这在基层医疗中尤其重要。
■药物管理:精准规范用药直接影响疗效,需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和服用方法。规范治疗能提升患者依从性和满意度。
■患者互助:患者交流群可促进经验分享与心理支持。例如,部分患者的中医治疗经验同样对其他患者有所帮助。我院安排专人管理患者群,筛选有效信息形成医患互动闭环。
■预防跌倒:中晚期患者骨折疏松易发生步态障碍、跌倒,>5年帕金森病患者需特别防范跌倒风险。晚期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突然起坐易发生头晕甚至跌倒晕厥,建议夜间起床先坐床沿适应,确保有人陪伴。跌倒易引发骨折及肺炎,加速病情恶化。
■饮食管理:需平衡药物吸收与吞咽安全。避免高蛋白饮食与服药同步,调整食物性状防误吸。饮食干预结合药物优化可降低并发症风险。
■家庭支持:家属的陪伴照料是康复关键。良好家庭支持不仅能提升治疗依从性,临床证实还可改善预后。
论坛报
帕金森病患者治疗的过程中,有哪些应注意的特殊情况?又应如何处理?
徐评议教授:帕金森病治疗是一个复杂且个体化过程,患者因年龄、症状分型及药物反应的差异,可能面临多种特殊情况。科学管理药物使用、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加强医患沟通是实现精准治疗的关键。
首先,帕金森病以50岁为界分为早发性和晚发性,不同年龄段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存在显著差异。例如,早发性患者可能对多巴丝肼片等药物更为敏感,而晚发性患者则更易出现副作用。此外,帕金森病根据症状表现可分为震颤型、强直型及混合型,不同分型对药物的疗效也各有不同。例如,震颤型患者可能对苯海索反应较好,而强直型患者则更适合使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普拉克索)。
其次,药物副作用不容忽视。部分药物可能导致异动症(如不自主扭动),幻觉或攻击行为,甚至诱发冲动控制障碍即ICD症状(如病理性赌博或强迫性购物)。针对这些副作用,需根据患者的具体反应情况,及时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例如,我国指南建议普拉克索的剂量不超过1.0毫克/天,以避免冲动控制障碍的发生。治疗中还需关注“剂末现象”(药物疗效减退)及“开关现象”(症状突然波动)。
最后,治疗过程中的个体化管理至关重要,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动态调整方案。药物选择、剂量控制及副作用管理需紧密结合患者的实际反应,为患者提供精准治疗。加强医患沟通与教育,帮助患者及家属掌握科学管理方法,是实现长期疾病控制的核心。
目前,帕金森病常见的治疗手段有哪些?以药物治疗(如MAO-BI)为例,有没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进展?
徐评议教授:帕金森病治疗以药物为主,辅以手术及康复管理。近年来,新型药物发展迅速,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MAO-BI)作为一类重要药物,在改善运动症状及延缓疾病进展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以新药双重机制MAO-BI+离子通道阻滞剂甲磺酸沙非胺片为例,该药物疗效与安全性均出色67,甲磺酸沙非胺片在改善运动波动方面表现出色,能够缩短“关”期时间1.1小时,延长“开”期时间1.07小时。运动症状方面8,显著改善运动迟缓、肌强直、静止性震颤、步态障碍,同时改善非运动症状,如疼痛、情绪障碍和睡眠障碍9-11。甲磺酸沙非胺片具有较高的耐受性,治疗安全性良好,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安慰剂相比无显著差异7。该药在国外已应用多年,2024年12月我国批准其用于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伴症状波动(包括剂末恶化和开-关现象)成人患者的联合治疗。目前,我们团队正致力于早期诊断与干预,以减少患者对晚期复杂治疗的依赖,呼吁更多关注药物研发,让更多新药(如甲磺酸沙非胺片)在中国上市,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机会!
小结
帕金森病作为我国>500万患者的神经变性疾病,危害不容小觑,早诊早治势在必行。目前,我院团队发明的原创诊断技术不需要有创性腰穿获取脑脊液,仅抽取3毫升血液检查是否存在致病蛋白就可实现本病十年预警,达国际领先水平。对于帕金森病患者来说,应强调AI辅助筛查、症状识别及合理药物个体化治疗即运动障碍症状综合管理的重要性。治疗进展方面,新一代抗帕药-甲磺酸沙非胺片具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值得关注,最终助力患者生活质量提升与健康中国建设!
参考文献
1.Xu T, Dong W, Liu J, et al. Disease burden of Parkinson's disease in China and its provinces from 1990 to 2021: finding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21. Lancet Reg Health West Pac. 2024 May 8;46:101078.
Xu PY2. #, Mao H, Kuang Y,, Mao H, Kuang Y, et al. Ultrasensitive detection of aggregated α-synuclein using quiescent seed amplification assay for the diagnosis of Parkinson‘s disease. Transl Neurodegener 2024, 13(1): 35.
Xu PY3. #, Mao H, Kuang Y,, Mao H, Kuang Y, et al. Optimal Preservation of PFFs in Glycerol Enhances Suitability for Modeling Parkinson's Disease. Small. 2024;20(51):e2401552.
Xu PY4. #, Mao H, Kuang Y,, Mao H, Kuang Y, et al. αSynuclein seeding amplifcation assays for diagnosing synucleinopathies: an innovative tool in clinical implementation. Transl Neurodegener 2024, 13(3): 56.
Xu PY5. #, Mao H, Kuang Y,, Mao H, Kuang Y, et al. A skin-specific alphαSynuclein seeding amplification assay for diagnosing Parkinson‘s disease. NPJ Parkinsons Dis 2024, 10(1): 129.
6.J.Kulisevsky,P.Calabresi Published 2017 Medicine Safinamide as Add-on Therapy – Moving Beyond Dopamine for a Multifaceted Approach in Parkinson’s Disease
7. Wei Q, Tan Y, Xu P et al. The XINDI Study: A Randomized Phase III Clinical Trial Evaluating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Safinamide as Add-On Therapy to Levodopa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with Motor Fluctuations. CNS Drugs. 2022 Nov;36(11):1217-1227.
8. Y. Tan,Q. Wei, P. Xu, et al. A matching-adjusted indirect comparison of efficacy and safety for safinamide versus rasagiline as adjunctive treatment to levodopa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Mov Disord. 2024; 39 (suppl ).
9.Cattaneo C, Barone P, Bonizzoni E,et al. Effects of Safinamide on Pain in Fluctuating Parkinson's Disease Patients: A Post-Hoc Analysis. J Parkinsons Dis. 2017;7(1):95-101.
10.Cattaneo C, M¨uller T, Bonizzoni E,et al. Long-Term Effects of Safinamide on Mood Fluctuations in Parkinson's Disease. J Parkinsons Dis. 2017;7(4):629-634.
11.García DS, López IC, Guerra CL,et al. Safinamide improves sleep and daytime sleepiness in Parkinson's disease: results from the SAFINONMOTOR study. Neurol Sci. 2022 Apr;43(4):2537-2544.
来源: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