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年后,我们可能真的要感谢特朗普。 别误会,这绝不是什么赞美诗,更不是要给他颁发诺贝尔和平奖。 我指的感谢,是一种带着五味杂陈、甚至有点黑色幽默意味的回望——感谢他像一条闯进瓷器店的公牛,用最粗暴、最不加掩饰的方式,撞碎了太多我们曾经信奉或被动接受的政治正确和
为什么说特朗普是中国制造最好的催化剂?
十年后,我们可能真的要感谢特朗普。 别误会,这绝不是什么赞美诗,更不是要给他颁发诺贝尔和平奖。 我指的感谢,是一种带着五味杂陈、甚至有点黑色幽默意味的回望——感谢他像一条闯进瓷器店的公牛,用最粗暴、最不加掩饰的方式,撞碎了太多我们曾经信奉或被动接受的政治正确和温情脉脉的面纱,让我们,尤其是我们中国人,还有那些曾经对美国亦步亦趋的盟友们,提前、也更彻底地看清了一些现实的底色。
你还记得2016年他刚上台那会儿吗?整个世界都像被按下了暂停键,然后是快进键,接着又是随机播放键。 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奥巴马苦心经营多年的亚太经济北约,他大笔一挥,退了!就像小孩儿掀翻了不喜欢的积木桌。 当时多少经济学家、战略分析家痛心疾首,说这是把区域经济主导权拱手相让。 可现在回头看,那份协议里有多少对发展中国家并不友好的条款,有多少试图将我们排除在外的小圈子算计?他的一退了之,反而让很多国家松了口气,也让我们在区域合作中获得了更大的空间和主动权。 这算不算一种歪打正着?
撕裂的面具,与美帝的再教育
最直接的冲击,恐怕还是发生在我们内部。
得承认,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社会上,尤其是某些精英圈层里,弥漫着一种对美国的复杂情愫。 有崇拜,有向往,也有基于现实利益的深度绑定。 所谓的亲美派、买办势力,并非空穴来风。 他们是真心相信,或者至少是公开宣扬,跟着美国走,融入美国主导的体系,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他们用灯塔、自由、民主这些词汇,构建了一个美轮美奂的彼岸想象。
然后,特朗普来了。 他不像之前的美国政客那样,还会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做点包装。 他赤裸裸地喊出美国优先,把盟友当成需要交保护费的小弟,把贸易逆差看作是别国占了他的便宜。 他挥舞关税大棒,对中国,对欧洲,对加拿大,对墨西哥,无差别攻击。 那种蛮横和不讲理,那种我只要我的利益,规则靠边站的姿态,简直就是一堂生动无比的帝国主义理论实践课。
我认识一位在上海做外贸多年的老大哥,姓李。 他早年留学美国,对那边感情很深,生意也主要面向美国市场。 特朗普上台前,他经常在饭局上感慨美国的契约精神、市场规范。 贸易战开打后,他的公司成了第一批受害者。 订单被取消,关税成本飙升,合作多年的美国伙伴翻脸比翻书还快。 老李一开始还试图沟通、解释,甚至想通过私人关系去游说。 几个月下来,碰了一鼻子灰。
有一次喝酒,他红着眼睛跟我说:兄弟,我以前觉得他们是讲道理的,只是我们做得不够好。 现在我明白了,人家跟你讲道理,是因为那时候讲道理对他有利。 当道理对他没利的时候,他比谁都流氓。 什么自由贸易,什么契约精神,都是扯淡!拳头大才是硬道理。
那一刻,我看到的不只是一个商人的失意,更是一种信念的崩塌。
这种崩塌,在过去几年里,发生在无数像老李这样的人身上。 特朗普用他那套交易的艺术,简单粗暴地撕下了罩在美国脸上那层普世价值的面纱,露出了底下冷冰冰的、以国家利益为唯一驱动的内核。 这对那些曾经抱有幻想的人来说,是痛苦的,但也是一次极其深刻的再教育。 它让更多人明白,国与国之间,最终还是要靠实力说话,靠自己站直了腰杆。 那些虚幻的玫瑰色滤镜,被特朗普亲手打碎了。 从这个角度看,他是不是帮我们完成了一次全民级别的思想统一?至少是去魅吧。
极限施压下的意外助攻:中国制造的加速键
贸易战打得最凶的那段时间,国内的焦虑感是实实在在的。 尤其是科技领域,中兴事件、华为被轮番打压,芯片卡脖子的问题暴露无遗。 很多人悲观,觉得我们可能真的要被摁死了。
但压力之下,往往也能激发出惊人的韧性。 特朗普政府的极限施压,反而像一剂强效催化剂,注入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 原本可能按部就班推进的事情,一下子有了生死存亡的紧迫感。
我有个学弟,在南方一家半导体公司做研发。 他说,那几年是他职业生涯中最累,但也最燃的时期。 以前总觉得,造不如买,买不如租。 很多核心技术,能用国外的就用国外的,省事儿,风险小。 但老美这么一搞,等于把路堵死了,也把所有人的侥幸心理打掉了。
他给我描述过他们团队攻关一个关键技术节点的场景:连续几个月,实验室的灯就没在凌晨两点前熄过。 累了就在行军床上眯一会儿,醒了继续干。 方便面、咖啡、红牛堆成了小山。 那段时间,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 不是为了老板,也不是为了奖金,就是觉得,凭什么我们中国人就得一直被卡脖子?凭什么我们就不能自己搞出来?
他说,那种感觉,有点像老一辈科学家搞两弹一星。 就是觉得,这口气,我们必须争回来。
特朗普的打压,客观上为中国的高科技产业争取了极其宝贵的战略缓冲期——不是时间上的缓冲,而是思想统一和资源聚焦上的缓冲。 它让从上到下都意识到自主可控的极端重要性,也让大量的资金、人才、政策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关键领域倾斜。 我们看到,国产操作系统、数据库、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领域,虽然离世界顶尖水平还有差距,但进步的速度是肉眼可见的。 很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备胎计划,硬是被逼着转了正,而且活了下来,还在不断壮大。
如果没有特朗普那几年的疯狂助攻,我们内部对于是否要投入如此巨大的成本去搞自主研发可能还会有很多争论和犹豫。 是他,用最不友好的方式,帮我们下了这个决心。 这种感谢,是不是听起来更讽刺,也更真实了?
离心离德:盟友体系的裂痕与全球的反弹
特朗普的美国优先,伤害的不仅仅是中国这样的战略竞争对手,连他自己的盟友也没放过。
想想加拿大。 作为美国的后院和关系最铁的邻居之一,被特朗普加征钢铝关税,还动不动就威胁要撕毁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特鲁多总理在公开场合被特朗普点名批评,那种屈辱感,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 加拿大后来也采取了报复性关税措施。 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再看看欧洲。 特朗普公开质疑北约存在的价值,要求盟友大幅增加军费,还退出了伊朗核协议和巴黎气候协定,完全不顾及欧洲盟友的利益和立场。 德国总理默克尔在一次竞选集会上就直言:我们能够完全依赖他人的时代,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过去了……我们欧洲人必须真正把我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话的分量有多重?它标志着欧洲战后几十年对美国安全依赖的根基,开始松动了。
甚至连丹麦,因为不愿意卖格陵兰岛给美国,都被特朗普取消了国事访问。 这种近乎儿戏的外交操作,让全世界都看傻了眼。
特朗普的这些行为,就像在一个原本还算和谐的大家庭里,家长突然变得自私、暴躁、不可理喻,还到处找茬打骂孩子。 孩子们一开始可能忍着,但时间长了,难免心生怨怼,甚至开始琢磨着分家或者另立门户。
他让那些习惯了在美国保护伞下过安稳日子的盟友们,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被抛弃的风险。 这种不安全感,促使他们开始思考战略自主,开始寻求多元化的合作,开始在某些问题上对美国说不。 全球范围内那种对美国霸权或明或暗的反感、抵制情绪,在特朗普任内达到了一个高峰。 这不是某个国家刻意推动的结果,而是特朗普自己作出来的。 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美国优先的尽头,可能是美国孤立。
内伤深重:关税战与科技脱钩的反噬
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本意是想让制造业回流美国,减少贸易逆差。 结果呢?
我们看到的是,美国国内物价上涨,消费者承担了大部分关税成本。 供应链被打乱,很多依赖全球协作的企业苦不堪言。 贸易逆差不仅没缩小,反而可能因为进口商品价格上涨而扩大。
更深远的伤害,可能在于他对科技交流和人才流动的限制。 他收紧了对中国留学生和学者的签证政策,制造了一种寒蝉效应。 很多顶尖的华人科学家、工程师,在美国感受到了越来越不友好的氛围,开始考虑回国或者去其他国家发展。
要知道,美国科技霸权的维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像磁石一样吸引全球顶尖人才的能力。 当这块磁石开始排斥特定群体,甚至让所有外来人才都感到不安时,它的吸引力必然下降。 长此以往,美国在基础研究和前沿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会不会因此而被动摇?
我认识一位在美国顶尖大学做人工智能研究的教授,华人。 他说,以前他的实验室里,中国学生几乎占了一半,而且都是最聪明、最勤奋的那一批。 特朗普上台后,申请者明显减少,来的学生也人心惶惶,担心毕业后的去留问题。
这不仅仅是少了一些学生那么简单,他说,这动摇的是美国开放、包容的科研生态。 当最优秀的大脑不再向往这里,或者来了之后也留不住,美国的创新引擎迟早会出问题。
这种自毁长城式的操作,短期内可能看不出太大影响,但十年、二十年后呢?当中国和其他国家在科技领域不断追赶甚至实现超越时,回过头来看,特朗普时代对人才的排斥,会不会被认为是美国从科技神坛跌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动摇国本:去美元化的幽灵
最要命的,可能还是特朗普对美元体系的潜在冲击。
虽然他没有明确实施,但仅仅是考虑对外国持有的美国国债等资产征收费用,或者将金融体系武器化,对其他国家进行极限施压,就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敲响了警钟。
美元霸权是美国维持全球影响力的核心支柱之一。 全世界之所以愿意储备美元、用美元进行贸易结算,是基于对美国国家信誉和美元稳定性的信任。 当美国总统开始暗示,持有美元资产也可能变得不安全,甚至可能被当作地缘政治斗争的武器时,其他国家会怎么想?
他们必然会加速推动本国货币的国际化,寻求多元化的储备资产,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这个过程可能很漫长,也很复杂,但特朗普无疑是按下了那个加速键。 我们看到,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欧洲也在努力提升欧元的地位,数字货币等新的结算方式也在探索中。
去美元化的趋势一旦形成,对美国的打击将是根本性的。 它意味着美国无法再通过印钞来转嫁国内危机,无法再轻易地通过金融手段来制裁别国。 美国的全球霸权,将失去最重要的经济基础。
而这一切的加速,特朗普功不可没。 他用自己的行动,让全世界都看到了过度依赖单一霸权货币的风险。 这种感谢,恐怕是美国自己最不愿意听到,也最感到脊背发凉的。
结语:历史的吊诡与未来的伏笔
所以,回到开头那句话。 十年后,当我们回望这段充满戏剧性和不确定性的历史时,或许真的会以一种复杂的心情感谢特朗普。
不是感谢他的智慧或善意,而是感谢他的鲁莽、他的直白、他的破坏力。 他像一个反向指标,用一种近乎自残的方式,打破了旧有的平衡,暴露了深层的矛盾,也无意中为新的格局、新的力量的崛起,创造了空间和契机。
他让中国更清醒、更团结、更坚定了走自己道路的决心。 他让美国的盟友开始离心离德,思考后美国时代的生存之道。 他让全世界都看到了美国霸权脆弱和自私的一面,加速了全球力量格局的演变。 他也给美国自身埋下了衰落的种子,无论是经济上的反噬,还是软实力的流失。
历史的吊诡之处就在于此。 有时候,最大的对手,反而可能成为你成长过程中最强的助推器。 而那个看似要维护伟大的人,却可能亲手为帝国的黄昏拉开了序幕。
当然,这一切的论断,或许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验证。 但可以肯定的是,特朗普这短短四年(或者未来可能更长) 的执政生涯,注定会在世界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只是这笔墨的颜色,恐怕与他自己所期望的,大相径庭。 而我们,作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感受着其中的颠簸、阵痛与悄然改变,心中那份五味杂陈,恐怕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慢慢沉淀、厘清。 你说呢?
来源:树变步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