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开日照的抗战史册,英雄的故事不止于枪林弹雨的战场。80多年前,在岚山区安东卫的南滩头,军民携手在冰滩上开垦盐田,成功粉碎了日寇的经济封锁,书写了一段盐粒里的“白银史诗”。
直播日照9月17日讯 翻开日照的抗战史册,英雄的故事不止于枪林弹雨的战场。80多年前,在岚山区安东卫的南滩头,军民携手在冰滩上开垦盐田,成功粉碎了日寇的经济封锁,书写了一段盐粒里的“白银史诗”。
岚山区安东卫的南滩头。1942 年冬,正是黄海之滨最寒冷的时候。日寇的“三光政策”与严密经济封锁,让滨海抗日根据地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据史料记载,当时连最基本的食盐都成了“奢侈品”。
这个位置,就是当年安东卫南滩头盐田的遗址。80多年过去了,曾经的滩涂早已换了模样,但当地老人代代相传的故事,仍在诉说着这里当年的火热场景。
日照盐粮集团党群工作部 孟庆良:115师686团/发现安东卫南边有一大块荒滩,适合建盐滩。但是也是受当时的条件限制,一是当时军事斗争比较严峻,离这个盐滩4里地,就是安东卫的鬼子的据点。第二个是是天气困难,第三是缺乏物资,没有盐业技术人员,需要从江苏那边调请过来懂研究技术的工人。
安东卫盐场退休职工 吕纪友:八路军上这个地方晒盐,缺技术员,俺爷爷其中一个/雨衣没有,水鞋也没有,冬天赤着脚踹盐滩,上边还下着雪。
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要在这片冰天雪地的滩涂上开垦盐田,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但是,在困难面前,共产党人的担当与军民同心的力量,成了最坚实的支撑。
安东卫盐场退休职工 祁洪明:这老六团团长张仁初,来一看说这里能建盐场,盐场地块整理好了,那得干活/说完以后他把袜子鞋脱了,直接上泥里,士兵全跟着跳进去踹泥整理盐场,零下十好几度。
正是这种榜样的力量,激发出无穷的斗志。据记载,海防警备团一连六班班长王海亭带领战士们早出晚归,连续奋战数日,在大潮来临前筑起了一条300米长、1.5米高、3米宽的坚固堤坝。经过一个冬春的奋战,军民携手共建成了盐滩近1200亩。
日照盐粮集团党群工作部 孟庆良:建好盐田以后,第一年年产量就达到了70多万斤,第二年年产量增加到了120多万斤,而且带动了当地这些群众开垦的积极性,又开垦了盐田1800多亩,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活生产水平。
这片盐田产出的“白银”,不仅解决了根据地的燃眉之急,更成为打破封锁的“经济武器”。通过贸易往来,食盐换回了枪支弹药、衣物药品等急需物资,为抗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日照盐粮集团党群工作部 孟庆良:安东卫盐田的开垦,彻底粉碎了日寇的经济封锁企图,让根据地经济活了起来,更凝聚了军民一心、共御外侮的信念。
抚今追昔,“军民同心 共克时艰”的奋斗精神依然在这片土地上传承。从当年的冰滩拓荒到如今的滨海新城,那段盐粒里的抗战故事,早已融入日照的血脉,成为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精神丰碑。(记者:庄仕琪 孙元中)
来源:直播日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