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花树·文化课堂⑪邂逅,那些与赣榆有关的历史名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1 13:06 1

摘要:上一期,小编带大家认识了很多赣榆历史上知名的本土人物,从抗金名相到实业救国企业家,他们,都是赣榆的骄傲!

赣榆宣传

汇聚正能量,网聚微动力

历史名人

引言

上一期,小编带大家认识了很多赣榆历史上知名的本土人物,从抗金名相到实业救国企业家,他们,都是赣榆的骄傲!

今天,我们将带着大家认识几位和赣榆有关的历史名人。他们并非赣榆籍,但却在赣榆这片热土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

首先介绍两位曾在赣榆留下足迹的历史文化名人

金(元)代文学家——元好问

元好问画像

元好问,山西人,鲜卑族。1323年43岁时来赣榆拜访好友(金帅伊拉氏),留下千古诗作《横波亭为青口帅赋》,描绘了赣榆风光。

横波亭为青口帅赋

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

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丘。

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

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吴敬梓

吴敬梓像

吴敬梓,安徽全椒人, 15岁随父亲工作到赣榆读书,在赣榆生活的10年,对他的成长和人生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创作的《儒林外史》,既有赣榆生活的经历原型,又有大量的赣榆方言。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几位赣榆历史上有名的“县官”。

网络资料

鲜于璜

1973年在天津市武清县出土了《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碑文明确写到鲜于璜做过赣榆令。鲜于璜(44-125年),东汉渔阳郡雍奴县(北京密云县西南一带)人,他家几代都是当地的显赫家族,汉代举孝廉制度,把他推上仕途。推算他任赣榆令的时间是公元70年后,30岁上下。碑文记述他在赣榆令任上,以身作则,以礼治理,以德服人,深受百姓称赞。他最后任职雁门太守,活到81岁。这座鲜于璜的碑,是在他去世40年后所立,是汉代保存最完好的主要主要碑刻之一,碑刻和书法都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现收藏在天津博物馆。

《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局部)

《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局部)

王廷相

王廷相,(1474-1544),河南仪封(兰考)人,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文坛“前七子”之一。除了文学之外,他还是是一代理学大家,对天文、音律和农学都有研究。王廷相40岁正直壮年被贬谪赣榆县丞。在赣榆任职两年半期间,著有《近海集》一书,书中表述,赣榆近海的地理环境和浩大的海景,涤荡了他被贬谪的胸中块垒,进而表达了旷达胸襟和凌云壮志。后被中华书局编入理学丛书《王廷相集》。

明代正德年间赣榆县丞 王廷相

《王廷相和明代气学》

樊兆程

樊兆程,江西人,1586年-1590年任赣榆知县五年。任职期间,他兴修水利,开垦荒田,建造学宫,倡导文教,捐助饥民,修筑城墙,强化安防,惩治贪官污吏,打击不良奸商,整风肃纪,勤政爱民。史志记载“五年无闲日”。后来樊兆程升任工部郎中,离开赣榆了,赣榆百姓非常感恩、敬仰和思念他,推举辞官归乡的董志毅撰写碑文《樊公去思碑记》,为他立了一块“去思碑”。官员离任了,地方百姓还为他立碑,这是极少见的。

陈鸿寿

陈鸿寿,(1768-1822)浙江钱塘人,书画家、篆刻家,还善制宜兴紫砂壶,艺术造诣非常高,是“西泠八大家” 之一(清代以杭州为中心的篆刻流派,也称为“浙派”)。41岁被朝廷选放赣榆知县。他绝顶聪明,能力超强,处理政务,起草文稿速度飞快。他既是名闻天下的艺术家,又是治县理政的实干家,在赣榆期间,他带头捐献工资,率百姓高效率彻底整治大沙河,变水患为水利,干成了前几任想干没干成的民生实事,受到赣榆百姓一致拥戴,当地百姓把罗阳的一条河道称作“陈公河”,并立碑纪事,歌颂他的功德。

“捐俸治水”“艺术大家”知县陈鸿寿

结语:

赣榆这片古老的土地,每一处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自然的魅力

赣榆这片丰饶的土地,无时无刻不在赐予我们“山川之饶、渔盐之利”

赣榆这片神奇的土地,世世代代书写着人类文明进步的不朽史册

赣榆这片希望的土地,让我们在浩瀚的历史长河、壮阔的自然景观、荟萃的历史先贤面前,既感到自豪,又充满敬畏,更饱含——

深情和责任

下面我们将以“赣榆是个好地方”为主题主线,讲述赣榆现代文明。

点赞分享加推荐

我们下期见

温馨提示: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供稿人:韩宝东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