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联璧·持躬类》全文译解,(下)收藏!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4 23:18 1

摘要:《格言联璧》是清代学者金缨(字兰生)编纂的一部格言集,成书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全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收录了历代圣贤典籍、诸子百家及历史人物的名言警句,内容涵盖修身、齐家、处世、治学等多个领域,被誉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经典读本之一。全书分为十类,包括学问

《格言联璧》是清代学者金缨(字兰生)编纂的一部格言集,成书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全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收录了历代圣贤典籍、诸子百家及历史人物的名言警句,内容涵盖修身、齐家、处世、治学等多个领域,被誉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经典读本之一。
全书分为十类,包括学问、存养、持躬、摄生、敦品、处事、接物、齐家、从政、惠吉,每类下又细分条目,共收录格言千余条。这些格言语言精炼,对仗工整,融合了儒家“修身养性”的核心理念,同时兼收佛道思想,强调道德实践与人生智慧。

聪明睿知,守之以愚。

功被天下,守之以让。

勇力振世,守之以怯。

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译文】即便才智过人,也要以朴拙自守;即便功盖天下,也要以谦让自处;即便勇力超群,也要以谨慎自持;即便富甲四方,也要以谦卑自居。

【解读】这句话以四组对立品性揭示“盛极守柔”的智慧:大智若愚可避锋芒毕露之祸,大功不居可化功高震主之危,大勇似怯可免匹夫之勇之失,大富守谦可防骄奢淫逸之患。本质是道家“光而不耀”与儒家“满招损,谦受益”的融合——真正的强大不在于张扬外显,而在于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韬晦之道,警示世人:巅峰处最需自抑,极盛时尤忌忘形,唯有收敛锋芒、持守谦卑,方能长保泰然。

不与居积人争富,

不与进取人争贵,

不与矜饰人争名,

不与少年人争英俊,

不与盛气人争是非。

【译文】不与囤积财物者争夺富贵,不与热衷权势者攀比地位,不与虚荣浮夸者竞逐虚名,不与青春年少者较量容貌,不与盛气凌人者辩论是非。

【解读】这句话以“五不争”提炼出避祸修身的智慧——不争富:避开物欲漩涡,远离守财者的贪婪算计;不争贵:淡看权势纷争,跳出功利者的攀比牢笼;不争名:无视虚荣浮华,破除浮夸者的表演游戏;不争貌:接纳自然规律,不陷青春皮相的短暂较量;不争辩:回避无谓冲突,远离偏执者的情绪泥潭。本质是道家“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实践哲学——真正的强大不在于战胜他人,而在于超越世俗竞争的执念,以清醒自知守护心性清明。既不陷于无意义的消耗,又为精神腾出空间深耕自我,恰是当代人破除内卷焦虑、回归生命本真的清醒选择。

富贵,怨之府也。才能,身之灾也。

声名,谤之媒也。欢乐,悲之渐也。

【译文】富贵,是怨恨滋生的温床;才能,可能成为自身的灾祸;声名,易招致诽谤中伤;欢乐,常常是悲伤的序章。

【解读】这句话以冷峻眼光揭示世俗价值的潜在风险:富贵易招妒恨,才能易引祸端,声名易成靶心,欢乐暗藏悲意。其本质是道家“祸福相倚”的辩证智慧——世间并无绝对安稳的“得到”,过度追逐外显的成就与享乐,反而可能陷入更深的危机。警示世人需以淡泊心驾驭欲望,以谦卑态化解锋芒,在节制与清醒中寻求真正的平衡与安宁。

浓于声色,生虚怯病。

浓于货利,生贪饕病。

浓于功业,生造作病。

浓于名誉,生矫激病。

【译文】过度沉迷享乐,会滋生身心虚弱;过度追逐财富,会滋生贪婪无度;过度执着功业,会滋生虚伪做作;过度贪求名誉,会滋生偏激极端。

【解读】这句话直指欲望膨胀的四大危害:声色之欲掏空身心,货利之欲催生贪婪,功业之欲扭曲本真,名誉之欲引发极端。其核心是道家“去甚去奢”的智慧——过度追逐外物会异化人性,唯有节制欲望、返璞归真,才能避免沦为物欲的奴隶,在浮躁功利的社会中守住心性平衡与生命本然。

想自己身心,到后日置之何处;

顾本来面目,在古时像个甚人。

【译文】反思自己的身心言行,未来将归于何种境地;回望本真的自我面目,在古代圣贤中可与谁人比肩。

【解读】这句话以双重叩问直指修身的终极命题——前瞻性自省:通过设想未来结局,倒逼当下言行合乎道义;历史性对标:以古圣先贤为镜,照见本心是否蒙尘,激励自我复归纯粹。本质是儒家“慎终追远”与道家“返璞归真”的融合智慧——既以未来视角约束当下,又以古典精神校准心性,为当代人提供了一把破除功利迷思、回归生命本质的钥匙:真正的成长,始于对“我是谁”“去向何方”的持续追问。

莫轻视此身,三才在此六尺;

莫轻视此生,千古在此一日。

【译文】不要轻视这具身躯,天地人的精华皆凝聚于此六尺之躯;不要轻视此生,千古的功业可能成就于当下的每一日。

【解读】这句话以“身”与“时”为轴,揭示生命的两重庄严——身即天地:人体虽小,却蕴含宇宙的灵性(三才),是参赞化育的载体,故需敬畏珍重;时即永恒:生命虽短,但每个当下都是书写历史的契机,故当全力以赴。本质是儒家“天人合一”与道家“贵生重时”的智慧融合——既反对自轻自贱的消极,又批判虚度光阴的懈怠,激励世人以敬畏心对待生命,以使命感充实当下,在有限的身躯与时间中,创造无限的精神价值。

醉酒饱肉、浪笑恣谈,却不错过了一日?

妄动胡言、昧理从欲,却不作孽了一日?

【译文】纵情饮酒饱食、嬉笑闲谈无度,难道不是虚度了一日光阴?轻率行事、胡言乱语,背弃道理追逐私欲,难道不是造下了一日罪孽?

【解读】这句话以两问直击放纵之害:前者批判虚耗生命的享乐主义,后者警示违背伦理的肆意妄为。本质是儒家“克己复礼”与道家“去甚去奢”的融合——真正的惜时不在“不做错事”,而在“主动为善”;真正的修身不在“不行恶”,而在“日日精进”。警醒世人:一日放纵看似无伤,实则消磨心志、累积恶果,唯有以敬畏心对待每个当下,方不负此生须臾。

不让古人,是谓有志;

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译文】不甘心逊色于古人,才算有志向;不愿被今人超越,便是心胸狭隘。

【解读】这句话辩证看待“进取心”与“包容心”的平衡:以古人为标杆奋发超越,体现向上的志气;但若执着与今人争高下,则暴露狭隘嫉妒,反失格局。既鼓励传承中创新,又警示竞争中需容人,真正的志向应如海纳百川——既能仰望先贤,亦能欣赏同侪,方显宏大气度。

一能胜千,君子不可无此小心;

吾何畏彼,丈夫不可无此大志。

【译文】以一分谨慎应对万千挑战,君子不能缺少这份细致;以无畏气魄直面强敌,大丈夫不能缺失这份壮志。

【解读】这句话以“谨慎”与“大志”勾勒出理想人格的双重特质——君子重“小心”:面对复杂局面时,以如履薄冰的细致化解风险,避免轻敌之失;丈夫尚“无畏”:面对强大对手时,以舍我其谁的胆魄突破桎梏,拒绝怯懦之态。二者看似矛盾,实则互补:谨慎是成事的根基,无畏是破局的锋芒,唯有兼具“临事而惧”的敬畏与“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毅,方能在挑战中行稳致远,这正是儒家“胆大心细”的实践智慧。

怪小人之颠倒豪杰,

不知惟颠倒方为小人;

惜君子之受世折磨,

不知惟折磨乃见君子。

【译文】人们常责怪小人颠倒是非、陷害贤能,却不知正是这种卑劣行径才暴露其小人本质;人们总同情君子受尽磨难,却不知唯有历经磨难方能彰显君子的高洁品格。

【解读】这句话以对比揭示人性真伪:小人以卑劣手段自证其恶,君子以坚韧德行自显其善。其本质是“行为即本质”的辩证观——小人之“恶”无需外在评判,其行径本身便是标签;君子之“善”不惧逆境淬炼,其风骨反因磨砺升华。既警示勿为表象迷惑,亦鼓舞在困境中坚守本心,为识人修身提供了一面穿透虚妄的明镜。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识见;

容一番横逆,增一番器度;

省一分经营,多一分道义;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

去一分奢侈,少一分罪过。

加一分体贴,知一分物情。

【译文】经历一次挫折,便能增长一分见识;包容一次蛮横,便能增添一分气度;减少一分功利算计,便能多存一分道义;学会一分退让,便能多获一分从容;削减一分奢侈,便能少犯一分过错;增添一分体谅,便能多懂一分人情。

【解读】这段话以“损益之道”揭示成长的智慧——挫折与见识:逆境是认知升级的课堂,摔过的跤终成脚下的路;包容与器量:面对无理挑衅时的忍让,实为胸怀的拓展训练;淡利与守义:少一分精明计较,多一分赤诚担当,方显人格重量;退让与从容:不争眼前得失,如流水绕石,反得长远自在;节俭与减罪:克制物欲既能净化心灵,亦是对资源的敬畏;体谅与共情:设身处地的理解,才是穿透世态炎凉的温暖光源。核心思想呼应道家“反者道之动”——看似退、损、让的行为,实为进、得、安的根基,提醒世人:真正的成长不在加法,而在减法中沉淀智慧。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

【译文】不自我尊重的人会招致羞辱,不知敬畏的人将引来祸患;不自满的人能获益良多,不自以为是的人可广博见闻。

【解读】这句话以四组“不自”揭示修身的关键——自重自畏是立身之本:轻贱自我者必遭轻视,无所畏惧者终陷危机;谦逊开放是成事之基:永怀空杯心态(不自满)方能持续吸收智慧,破除固执己见(不自是)才能接纳多元观点。本质是儒家“君子慎独”与道家“虚怀若谷”的融合智慧,警示世人:真正的强大源于对自我的清醒认知与对外界的敬畏之心,唯有克己守谦,方能在浮躁中避祸、在求知中精进。

有真才者,必不矜才;

有实学者,必不夸学。

【译文】真正有才华的人,绝不会炫耀才能;真正有学问的人,绝不会夸耀学识。

【解读】这句话揭示才华与学问的本质境界——才高者谦:真才实学如静水深流,无需张扬自证,虚张声势者往往内里空虚;学深者默:学问至境如大地载物,厚重无言,夸夸其谈者常显浅薄。本质是儒家“大智若愚”的智慧:真正的力量源于内在丰盈而非外在标榜,提醒世人警惕“表演式努力”,以谦逊沉淀实力,用行动代替宣言。正如古语“满招损,谦受益”,藏锋守拙方为长久之道。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

弥天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

【译文】再大的功绩,也经不起一个“骄”字的消磨;再深的罪孽,也抵不过一个“悔”字的救赎。

【解读】这句话以“矜”与“悔”为镜,揭示功过成败的微妙转化:天大的功劳若因骄傲自满,终将招致反噬,如同韩信功高震主却不知收敛,终酿悲剧;滔天的罪孽若能真心悔改,仍有重生的可能,如同周处除三害后自新,终成一代名臣。本质是儒家“满招损,谦受益”与佛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智慧交融——警示世人:功业巅峰最需戒骄守拙,人生至暗亦可因悔而明。真正的价值不在过去的荣辱,而在当下的心念转向。

诿罪掠功,此小人事。

掩罪夸功,此众人事。

让美归功,此君子事。

分怨共过,此盛德事。

【译文】推卸罪责、抢夺功劳,这是小人的行径;掩盖过失、夸耀功劳,这是庸人的做法;谦让美德、归功他人,这是君子的风度;分担怨尤、共担过错,这是圣贤的德行。

【解读】这句话通过对比四种行为,揭示道德境界的层次:小人自私推责,庸人虚伪掩饰,君子谦逊礼让,圣贤则胸怀苍生。其本质是“利己”与“利他”的抉择——境界越高,越能超越私心,以责任与包容立身。警示世人:真正的功业不在独占光芒,而在共享与担当;真正的德行不在无过,而在直面过错时的坦荡与共情。

毋毁众人之名,以成一己之善;

毋没天下之理,以护一己之过。

【译文】不要损毁他人的名誉来成全自己的美名,不要歪曲天下的公理来掩盖自己的过错。

【解读】这句话直指人性中两种卑劣的伪善——以毁人立己:通过贬低他人抬高自我,看似成就善名,实为道德虚伪;以理护恶:狡辩强辩掩盖错误,看似维护颜面,实为践踏公义。其本质是儒家“正心诚意”的修身底线——真正的善行必须建立在尊重他人与敬畏真理的基础上,任何以牺牲他人或扭曲事实为代价的“善”皆是伪善,终将暴露无遗。警示世人:成就与救赎的路径,绝不在损人利己的捷径中。

大著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

实处著脚,稳处下手。

【译文】胸怀宽广能包容万物,立身端正坚守本心;脚踏实地扎根实处,稳妥谨慎着手行动。

【解读】这句话以“容物”与“做人”、“著脚”与“下手”为纲,揭示处世与行事的双重智慧——处世之道:心胸如海纳百川,包容差异与冲突;立身如松柏扎根,坚守原则与底线,在包容与原则间寻求平衡;行事之法:立足现实不空谈,行动前审慎评估,在务实与稳妥中规避风险。二者共同指向儒家“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实践哲学——既有“容物”的豁达格局,又有“立定脚跟”的坚定立场;既以“实处”为根基拒绝浮躁,又以“稳处”为策略拒绝冒进,为当代人应对复杂世情提供了“外圆内方”的生存智慧。

读书有四个字最要紧,曰阙疑好问;

做人有四个字最要紧,曰务实耐久。

【译文】读书最要紧的是四个字——“存疑勤问”;做人最要紧的是四个字——“踏实坚持”。

【解读】这句话以“读书”与“做人”为轴,提炼知行合一的智慧:不盲从书本,保持独立思考,积极求解,方能真正消化知识;不空谈理想,立足实际行动,且持之以恒,方能厚积薄发。二者共同指向“求真”与“力行”的修养法则:读书以疑问为梯,攀登真理之峰;做人以坚持为舟,渡过浮躁之河。

事当快意时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译文】事情进展顺利时需及时调整方向,言语说到畅快时需适时停止。

【解读】这句话以“事”与“言”为镜,揭示“物极必反”的处世智慧——事成忌满:顺境中若一味乘势而进,易因亢龙有悔陷入危机,需知“盛时当思退”,及时收敛锋芒、另辟新局;言畅忌纵:情绪高涨时若放任言辞,易因失言伤人损己,需懂“得意不忘形”,适时沉默留白、以退为进。本质是道家“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与儒家“中庸守度”的融合——真正的掌控力不在全力冲刺,而在张弛有度;真正的智慧不在滔滔不绝,而在慎言惜福。警示世人:顺遂时最需清醒,畅快时最需克制,方能在无常世事中长保泰然。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译文】事物忌讳发展到极致,事情忌讳追求完美无缺,人生忌讳处于鼎盛顶点。

【解读】这句话以“三忌”揭示天道规律与处世智慧——物忌全胜:花开至极则凋,月满至极则亏,事物一旦登峰造极,必转向衰败;事忌全美:苛求完美反生执念,看似圆满却暗藏弊端;人忌全盛:权势滔天、名利双收时,往往伴生骄矜与隐患。本质是道家“物极必反”与儒家“中庸之道”的融合——真正的智慧在于知止守度:做事留三分余地,待人存七分谦卑,在巅峰时预见低谷,于圆满处觉察残缺。如自然四季轮转,盛极而衰是必然,唯以敬畏心驾驭得失,方能在无常中得恒常。

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译文】一味冒进的人前路越走越窄,常思反省的人眼界愈发开阔。

【解读】这句话以“前行”与“后看”的对比,揭示进取与反思的辩证关系:急功近利、只顾向前,看似积极实则困于短视,如同蒙眼狂奔,终陷逼仄之境;适时回望、审视来路,能以历史为镜照见全局,如同登高望远,方知天地宽广。本质是儒家“温故知新”与道家“以退为进”的智慧融合——真正的成长不在速度,而在方向;不在莽力,而在觉知。警示世人:人生如航海,既要扬帆破浪,亦需时时观测星图,方能从狭径走向通途。

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

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国家。

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

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贻子孙。

【译文】保留一分未用尽的智巧,以回馈自然天道;保留一分未享尽的俸禄,以回馈国家社稷;保留一分未耗尽的财富,以回馈天下百姓;保留一分未享尽的福泽,以传承子孙后代。

【解读】这段话以“留余”为核心,构建了个人与自然、国家、社会、未来四重关系的伦理准则——还造化:节制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以敬畏心维系天人和谐;还国家:不独占功名利禄,以责任感反哺社会根基;还百姓:财富取之于民而散之于民,以共情心化解贫富悬殊;贻子孙:福泽绵延而非竭泽而渔,以远见守护代际公平。本质是儒家“中庸节制”与道家“道法自然”的融合智慧,揭示真正的富足不在“占有”,而在“共享”;真正的智慧不在“尽取”,而在“留余”。这对当代社会的资源掠夺、财富垄断、环境危机等议题,恰似一剂“节制以共生”的醒世良方。

四海和平之福,只是随缘;

一生牵惹之劳,总因好事。

【译文】天下太平的福泽,不过是顺应机缘的结果;一生烦扰的劳碌,往往因强求好事而起。

【解读】这句话以“福”与“劳”的对比,揭示处世的两重智慧——福在随缘:四海安宁的福祉非人力可强求,需顺应时势与规律,如同农人播种后静待天时,强施干预反生乱象;劳由强求:一生奔波的劳苦多源于执念,如同逆流划船,越奋力越困顿。其本质是儒释道思想的交融:以道家“无为”接纳不可控的宏大命运,以佛家“随缘”消解对结果的执着,以儒家“尽分”专注当下可为之事。提醒世人:真正的安宁不在掌控全局,而在尽本分后释然放手;真正的智慧不在事事争先,而在知进退中与生活和解。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

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译文】在花繁柳密的复杂境遇中开辟出路,方显真本事;于狂风暴雨的动荡时刻站稳脚跟,才是真定力。

【解读】这句话以自然意象喻人生之境,揭示两种核心能力——破局之智: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能抽丝剥茧、抓住关键,展现的是清醒的判断力与决断力;定境之力:遭遇突如其来的危机,能岿然不动、坚守本心,考验的是心性的沉稳与韧性。二者如同剑与盾——破局需剑的锐利,定境需盾的坚实,唯有兼具锋芒与定力,方能在顺逆中从容行走。正如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真正的强者,既能于繁华中不迷眼,亦能在风雨中不折腰。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

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译文】处处争先的人,必遭他人排挤;事事求胜的人,必被他人挫败。

【解读】这句话揭示过度竞争的弊端:步步争先易引发他人嫉妒与对抗,看似占先实则孤立;事事求胜必触动众怒,看似强势终遭反制。其本质是道家“不争之德”与儒家“中庸之道”的智慧:真正的强者不靠锋芒毕露,而凭谦和容人。如自然之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反成江海;若如烈火焚原,虽一时炽盛,终自熄于灰烬。警示世人:处世当知进退,留余地以容人,藏锋芒以避祸,方能在纷争中长立不败。

能改过,则天地不怒;

能安分,则鬼神无权。

【译文】能够改正过错,天地便不会降下责罚;能够安守本分,鬼神也无法侵扰。

【解读】这句话揭示修身的两大根基——改过避祸:主动修正错误,以真诚悔过消解天灾人祸的根源;安分守常:安于本分、遵循伦常,以内心澄明筑起抵御外界侵扰的屏障。其本质是儒家“克己复礼”与道家“顺应自然”的智慧交融:唯有通过自省自律,使言行合于天道人理,方能跳出因果报应的循环,在动荡中守住内在的安宁与自由。

言行拟之古人,则德进。

功名付之天命,则心闲。

报应念及子孙,则事平。

受享虑及疾病,则用俭。

【译文】言行效法古人,则品德自会提升;功名顺其自然,则心境可得闲适;顾及对子孙的影响,则行事自会公正;享乐时虑及健康隐患,则用度必能节俭。

【解读】这句话以四重维度构建修身齐家的完整逻辑链——以古鉴今:效法古人德行,借历史智慧滋养现代人格,避免道德滑坡;淡泊致远:对功名得失“尽人事听天命”,破除功利焦虑,在奋斗中保持超然;因果敬畏:行事时考量对后代的潜在影响,以责任约束私欲,促进代际公平;忧患意识:享乐时警惕过度消费的代价,以节制抵御放纵,实现可持续的幸福。其本质是儒家“修身以俟命”与道家“道法自然”的融合——既有积极进取的入世态度,又有敬畏天道的出世智慧,为当代人提供了一份应对功利社会的清醒指南:以古为镜可修德性,顺其自然可养心性,虑及长远可塑格局,节制物欲可守本真。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贵莫贵于无求,贱莫贱于多欲。

乐莫乐于好善,苦莫苦于多贪。

长莫长于博识,短莫短于自恃。

明莫明于体物,暗莫暗于昧己。

【译文】最大的安宁莫过于知足,最大的危险莫过于多言;最高贵莫过于无所贪求,最卑贱莫过于欲壑难填;最快乐莫过于乐善好施,最痛苦莫过于贪婪无度;最长远莫过于广博学识,最浅薄莫过于盲目自大;最明智莫过于体察万物,最愚昧莫过于迷失自我。

【解读】这段话以十组对比揭示修身的核心法则:知足是抵御焦虑的良药,慎言是避祸远灾的盾牌;内心无求方能超脱物累,贪欲丛生终陷精神贫瘠;助人的愉悦远胜物质的堆砌,贪婪的索取反成心灵的枷锁;学识广博者眼界开阔,刚愎自用者格局狭隘;洞察外物可明辨是非,迷失本心必浑噩沉沦。其本质是儒家“克己复礼”与道家“知止不殆”的智慧融合——真正的幸福不在外求,而在内在的清明与节制;真正的强大不在征服外物,而在驾驭心性。警示世人:修身的终极境界是“向内求索”,以知足、慎言、无欲、好善、博学、自省为舟,方能渡越浮躁时代的洪流。

能知足者,天不能贫。

能忍辱者,天不能祸。

能无求者,天不能贱。

能外形骸者,天不能病。

能不贪生者,天不能死。

能随遇而安者,天不能困。

能造就人材者,天不能孤。

能以身任天下后世者,天不能绝。

【译文】懂得知足的人,天地也无法令他陷入贫乏;能够忍辱的人,天地也无法令他遭遇灾祸;无所贪求的人,天地也无法令他卑微低贱;超脱肉体执着的人,天地也无法令他疾病缠身;不惧生死的人,天地也无法令他仓促终结;随遇而安的人,天地也无法令他困于绝境;能培育人才的人,天地也无法令他孤寂无依;愿为天下后世担当的人,天地也无法令他精神断绝。

【解读】这段话以“人定胜天”的视角,揭示内在心性对外在命运的超越力量:物质贫乏与否,本质取决于心态——知足者贫亦富,贪婪者富亦贫;灾祸多源于外境与内心的对抗,忍辱非懦弱,而是以柔克刚的智慧;不求名利者,精神独立如寒梅傲雪,世俗评判难撼其高洁;疾病虽侵肉身,然超脱生死执念者,痛苦不损心性自由;贪生者常陷恐惧,不惧死者反得从容,精神不朽胜于肉身存续;接纳无常,则无境不可安住——风雨中亦能闲庭信步;成就他人者,自会收获同道相随,孤独生于私欲,灭于共济;为天下后世担当者,生命已融入文明长河——个体可逝,精神永续。本质是儒释道精神的交融:以知足、忍辱、无求修身,契合道家“无为”之超脱;以育人、担责济世,彰显儒家“仁以为己任”的入世;以超越生死、形骸的觉悟,暗合佛家“破我执”的智慧。揭示真正的自由,在于以心性之光穿透外在局限——天地或有常,人心可无量。

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

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

天危我以遇,吾享吾道以通之。

天苦我以境,吾乐吾神以畅之。

【译文】若上天赐予我的福泽稀薄,我便以深厚德行迎接命运;若上天以形体劳苦折磨我,我便以心灵安宁弥补缺憾;若上天让我遭遇危难险境,我便以坚守正道通达困局;若上天使我身处苦难境地,我便以精神愉悦畅达其中。

【解读】这段话以四组“天人之辩”揭示逆境中的超越智慧——德厚迎薄福:福薄非天弃,恰是修德的契机;心逸补形劳:肉体之苦可用心灵超脱化解;道通破危局:危难时以道义为舟筏;神乐畅苦境:困厄中以精神自由突围。本质是儒家“反求诸己”与道家“安时处顺”的融合:不怨天尤人,而将逆境视为修心的道场;不屈服困顿,而以内在德性重塑外在境遇。其终极启示是——命运如刀,可伤人筋骨,亦可雕琢心性;真正的强者,以苦难为砥石,磨砺出“德厚、心逸、道通、神乐”的完整人格,在无常中证得永恒。

吉凶祸福,是天主张。

毁誉予夺,是人主张。

立身行己,是我主张。

【译文】吉凶祸福由天意主宰,诋毁赞誉、得失予夺由他人决定,而如何立身行事则完全由自己掌控。

【解读】这句话划分了人生三境界:接受无常、看淡外评、专注修己。它融合儒家“尽人事听天命”与道家“为而不争”的智慧,主张以豁达心接纳不可控的吉凶,以淡泊心面对他人的评判,以坚定心修持德行与选择,在命运的洪流中锚定自我,活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从容境界。

要得富贵福泽,天主张,由不得我;

要做贤人君子,我主张,由不得天。

【译文】想要获得财富显贵与福泽恩惠,这是天意主宰,非我能强求;但若想成为贤德君子,则全凭自我修行,天意也无法阻挠。

【解读】这句话揭示人生的两种维度——外求之命在天:富贵福泽受时运、机遇等外在因素影响,非个人意志可完全掌控,强求易生执念;内修之德在己:贤良品德、君子风范则全赖心性修养,是人力可至的境界,无关天命。其本质是儒家“求诸己”的实践哲学——真正的自由不在改变外境,而在掌控心性。如孔子“不怨天,不尤人”,庄子“安时而处顺”,既接纳命运的无常,又以道德自觉超越命运的局限,为当代人提供了一种超脱功利焦虑的智慧:与其追逐不可控的富贵,不如深耕可控的德性,在浮躁中守住精神的丰盈与独立。

富以能施为德,贫以无求为德,

贵以下人为德,贱以忘势为德。

【译文】富有时以乐善好施为美德

称人以颜子,无不悦者,忘其贫贱而夭;

指人以盗蹠,无不怒者,忘其富贵而寿。

【译文】将人比作颜回(贤者),无人不喜,却忘了颜回一生贫贱短命;将人比作盗跖(恶人),无人不怒,却忘了盗跖一生富贵长寿。
【解读】此句讽刺世人重虚名而轻实相——趋奉美誉时盲目欣悦,避讳恶名时本能抗拒,却选择性忽视贤者困顿与恶人得势的悖论,揭示人性对表象的执念与对本质的漠视,警示当超越标签化评判,以更清醒的视角审视善恶与命运的复杂关联,不为浮名所惑,不为实祸所蔽。

事事难上难,举足常虞失坠;

件件想一想,浑身都是过差。

【译文】事事皆觉艰难重重,行动时总怕失误;件件细想反躬自省,便觉周身全是过错。
【解读】此言刻画谨小慎微者的困境——过度忧虑行动中的差错而举步维艰,苛责自省中的瑕疵而信心溃散,揭示严于律己虽可贵,但若陷入自我否定的极端,反会消解行动力与生命力,提醒世人修德当如天平:一端承敬畏之心以避轻率,一端载豁达之志以御焦虑,方能在审慎与从容间觅得中道。

怒宜实力消融,过要细心检点。

【译文】愤怒应当切实化解,过失须细心反省。
【解读】此言直指修身克己的关键——面对怒气不压抑亦不纵容,而以积极行动转化消弭;对待过错不回避亦不苛责,而以审慎态度剖析修正,既强调情绪管理需果决务实,又点明自省纠偏需细致入微,唯有将“消怒”的果敢与“检过”的缜密结合,方能在内外兼修中抵达心性澄明的境界,成就真正的自我主宰。

探理宜柔,优游涵泳,始可以自得;

决欲宜刚,勇猛奋迅,始可以自新。

【译文】探究道理应当柔和,从容浸润体悟,方能真正领悟;斩断私欲必须刚决,勇毅果断迅疾,方能彻底革新。
【解读】此句以柔刚对照阐明修身的两面智慧——求理时如水之柔,以虚静之心浸润琢磨,避免偏执强求;克欲时如火之刚,以雷霆之势断舍纠偏,拒绝犹豫姑息,揭示成事需刚柔相济:对真理谦逊涵容,对恶习果决狠厉,唯有如此,方能在知行合一中既达通透觉悟,又成清净新生。

惩忿窒欲,其象为损,得力在一忍字;

迁善改过,其象为益,得力在一悔字。

【译文】克制愤怒遏止欲望,其卦象如《损》卦所示,关键在“忍”字上着力;改过向善修德进取,其卦象如《益》卦所示,关键在“悔”字上用心。
【解读】此句借《周易》损、益二卦阐发修身要义——忍如损卦,减损恶习需以坚韧心性截断妄念洪流;悔如益卦,增益善德需以真诚反省激活向善生机,二者一破一立,一收一放,共同构成人格淬炼的动态平衡:忍是悬崖勒马的果决,悔是迷途知返的觉醒,唯有以忍止损、以悔促益,方能在自我革新中实现精神的升华与生命的丰盈。

富贵如传舍,惟谨慎可得久居;

贫贱如敝衣,惟勤俭可以脱卸。

【译文】富贵如同暂居的客栈,唯有谨慎方能长久安住;贫贱如同破旧的衣衫,唯有勤俭方能彻底摆脱。

【解读】此句以传舍、敝衣为喻,道破人世浮沉的本质——富贵如寄,若骄纵挥霍终将倾覆,唯以如履薄冰之慎守其德,方可延福泽于恒久;贫贱如缚,若怨天尤人永陷困顿,唯以克勤克俭之志修其能,方可破樊笼而新生,揭示命运无常中蕴含的恒常之理:境遇终非人力全控,但心性与作为的选择,始终是超脱困局或持守福分的根本密钥。

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

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

【译文】节俭使人节制,节制则一切善行随之兴起;奢侈使人放纵,放纵则一切恶行肆意蔓延。

【解读】此句以俭奢对照揭示人性与世风的因果律——节俭如缰绳,以自我约束涵养德行,善念善行自然生发;奢侈如溃堤,以放纵欲望瓦解底线,恶习恶果必然滋生,警示世人崇俭戒奢非仅为持家之道,更是修身治世的根基,唯有以俭固本、以约御心,方能从源头遏制人性之弊,构筑个人与社会的良性生态。

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余;

奢者心常贫,贫者心常富。

【译文】奢侈之人纵使富足也总觉匮乏,节俭之人即便贫穷仍感充裕;奢侈者内心常陷贫瘠,清贫者内心反得丰盈。

【解读】此句以俭奢对比直指精神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奢侈者追逐物欲无限膨胀,财富再多仍被贪婪奴役,沦为心灵乞丐;节俭者安守本分知足淡泊,境遇再困亦能自足自乐,成就精神贵族,揭示真正的富足不在外物堆砌而在内心修持,唯有节制欲望、涵养心性,方能在物质与精神的平衡中超越贫富表象,抵达生命的丰盛与自由。

贪饕以招辱,不若俭而守廉。

干请以犯义,不若俭而全节。

侵牟以聚怨,不若俭而养心。

放肆以遂欲,不若俭而安性。

【译文】贪婪无度招致羞辱,不如节俭以坚守清廉;钻营请托违反正义,不如节俭以保全名节;侵夺牟利积聚怨恨,不如节俭以涵养心性;放纵妄为追逐私欲,不如节俭以安顿本真。

【解读】此段以四组“恶行—节俭”的对比,直指人性沉沦与超拔的抉择——贪婪、钻营、侵夺、放肆皆因欲壑难填而败坏德行,唯有以俭为舟,方能在物欲横流中护持清廉、名节、心性与本真,揭示“俭”不仅是生活方式的节制,更是抵御诱惑、安顿灵魂的终极盾牌,唯有以俭御欲、以廉立身,方能在浊世中筑起精神的净土。

静坐然后知平日之气浮;

守默然后知平日之言躁;

省事然后知平日之心忙;

闭户然后知平日之交滥;

寡欲然后知平日之病多;

近情然后知平日之念刻。

【译文】静坐反思方知平日心气浮躁;沉默慎言方知平日言语急躁;简化事务方知平日心神忙乱;闭门谢客方知平日交友泛滥;清心寡欲方知平日弊病繁多;体察人情方知平日念头刻薄。

【解读】此句以六组对照揭示自省的真谛——唯有通过静默、节制、疏离等反向行动,方能照见日常惯性中的浮躁、放纵与偏执,如同以止水为镜映出内心杂芜,提醒世人真正的成长始于对自我惯性的觉察与割舍,唯有打破“当局者迷”的困局,在清醒的抽离中修正言行心念,方能于纷扰中锚定生命的澄明之境。

无病之身,不知其乐也,

病生始知无病之乐。

无事之家,不知其福也,

事至始知无事之福。

【译文】拥有健康时不觉其快乐,患病后才明白无病之乐;生活安宁时不觉其幸福,遭遇变故后才懂得无事之福。

【解读】此句以“失去方知珍贵”的对比,揭示人性的普遍盲点——人总在顺境中漠视已有的健康、安宁等根本福祉,直至逆境降临方醒悟其价值,警示世人莫待失去才追悔,当以感恩之心珍视当下的平凡安稳,于寻常日子中培育觉察与知足,方能超越“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惯性,真正活出生命的从容与丰盈。

欲心正炽时,一念着病,兴似寒冰;

利心正炽时,一想到死,味同嚼蜡。

【译文】当欲望如火炽烈时,一想到放纵将致疾病缠身,热情便如寒冰骤降;当贪利之心正盛时,一想到追逐可能葬送性命,滋味便如嚼蜡般无味。
【解读】此句以疾病与死亡为镜,照见欲望的虚妄——人在贪欲沸腾时若能预判其害,炽热妄念自会冷却;在逐利忘形时若能直面终极归宿,执迷之念顿失意义,揭示克制欲望的核心在于以终为始的清醒:用“病”与“死”的必然性倒逼当下的节制,借因果逻辑破除贪执幻象,唯有将远见注入本能冲动,方能在欲海横流中守住心性的澄明。

有一乐境界,即有一不乐者相对待;

有一好光景,便有一不好的相乘除。

【译文】有一种快乐的境遇,必然对应一种不快乐的境遇;有一段美好的光景,便有一段晦暗的光景与之抵消。
【解读】此句揭示世间福祸相依、得失平衡的法则——乐与苦、好与坏如同阴阳双生,彼此牵制转化,提醒世人莫因一时顺遂而忘形,亦莫因一时困顿而颓丧,真正的智慧在于看透表象背后的无常本质,以豁达之心接纳起伏,在顺逆交替中修得宠辱不惊的定力与圆融。

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势不可倚尽,福不可享尽。

【译文】做事不可做绝,言语不可说尽,权势不可倚仗到极致,福分不可享用到尽头。

【解读】此言以“留余”为核心,道明处世四重智慧——行事留余地以防困局,言语留分寸以避祸端,用势留退路以防倾覆,享福留余泽以续长远,揭示物极必反的天道规律,唯有恪守中庸、忌满忌盈,方能于进退间维系平衡,在盛极时预留转圜,以此抵御无常之变,护持人生与事业的恒久安稳。

不可吃尽,不可穿尽,不可说尽;

又要懂得,又要做得,又要耐得。

【译文】饮食不可挥霍殆尽,衣物不可奢华用尽,言语不可说绝说尽;同时须明理悟道,躬身实践,隐忍坚持。

【解读】此言以“节制”与“精进”为双轴,道破修身处世的完整境界——物质用度留余以养德性,言语留白以避争端,此为对外的节制;而内在则需以知导行、以行证知、以耐守志,此为对己的精进,唯有内外兼修、收放有度,方能在克制中蓄力、在进取中升华,成就圆融无碍的生命格局。

难消之味休食,难得之物休蓄。

难酬之恩休受,难久之友休交。

难再之时休失,难守之财休积。

难雪之谤休辩,难释之忿休较。

【译文】难以消化的食物莫贪食,难以长存的珍物莫囤积;难以回报的恩情莫轻受,难以久处的朋友莫深交;不可重来的时机莫错失,难以守住的财富莫敛藏;难以昭雪的诽谤莫强辩,难以释怀的怨恨莫纠缠。

【解读】此段以八“休”立诫,凝练处世避祸之道——于物欲、人情、机遇、财富、是非、恩怨中皆须清醒节制:不贪恋超出承受之福,不背负失衡之恩,不执迷无常之利,不困于无解之局,唯有以审慎之心取舍、以淡泊之志权衡,方能避开人性陷阱,在复杂世相中守住身心的清明与自由。

饭休不嚼便咽,路休不看便走,

话休不想便说,事休不思便做,

衣休不慎便脱,财休不审便取,

气休不忍便动,友休不择便交。

【译文】饭不可不嚼便咽,路不可不看便走,话不可不想便说,事不可不思便做,衣不可不慎便脱,财不可不审便取,气不可不忍便动,友不可不择便交。
【解读】此段以八项“不可”连缀成诫,勾勒出人生全方位的慎微之道——饮食、行路、言语、行事、仪表、取财、情绪、交友,皆需以审慎克制为纲,将“三思而后行”的智慧细化至生活点滴,警示世人:轻率是祸患的种子,放纵是德行的缺口,唯有在每一处细节中培植清醒与自律,方能抵御人性之怠惰与浮躁,于纷繁世相中筑起护持身心的无形藩篱。

为善如负重登山,

志虽已确,而力犹恐不及;

为恶如乘骏走坡,

鞭虽不加,而足不禁其前。

【译文】行善如同负重登山,志向虽定,却总恐气力不逮;作恶如同策马下坡,即便不扬鞭,马蹄也难止前冲。
【解读】此句以登山、下坡之喻,道破人性中善恶抉择的艰难真相——为善需逆惰性而行,如负千斤步步维艰,稍懈则前功尽弃;为恶却顺欲望而堕,如坠深渊一发难收,纵无意亦滑向沉沦,警示世人修德如攀岩,唯有以坚韧心志对抗人性之怠惰,以清醒觉知阻断恶习之惯性,方能在善恶博弈中守住精神的脊梁,不至沦为欲望的奴仆。

防欲如挽逆水之舟,才歇手,便下流;

力行如缘无枝之树,才住脚,便下坠。

【译文】克制欲望如同逆水拉船,一旦松手便会随波逐流;努力行善如同攀爬无枝之树,一旦停步便会坠落深渊。
【解读】此句以逆水行舟、无枝攀树为喻,揭示修身的艰难与懈怠的危机——欲望如逆流,稍有放纵即溃堤千里;善行如攀岩,片刻松懈即前功尽弃,警示世人修身是一场永无休止的自我角力,唯有以如临深渊的警觉与持之以恒的毅力,方能在与人性弱点的对抗中守住精神的高地,稍有怠惰则功亏一篑,终坠欲海或堕平庸。

胆欲大,心欲小;

智欲圆,行欲方。

【译文】胆识要宏大,心思要缜密;智慧要圆通,行事要方正。

【解读】此句以四组看似矛盾的品质,勾勒出立身处世的完整境界——胆大与心细相济,如剑之锋与鞘之稳,既有破局之勇,又不失谨微之慎;智圆与行方相成,如水之柔与石之刚,既能灵活应变,又恪守原则底线,揭示真正的人格修为在于刚柔并济、内外兼修,唯有以胆识开拓格局、以细致规避风险、以智慧化解纷繁、以正直锚定方向,方能在复杂世相中游刃有余而不失本真。

真圣贤,决非迂腐;

真豪杰,断不粗疏。

【译文】真正的圣贤绝非迂腐之辈,真正的豪杰绝无粗疏之举。

【解读】此言打破对圣贤豪杰的刻板想象——真圣贤既有仁义之德,又具通权达变之智,绝非泥古不化的腐儒;真豪杰既有勇毅之魄,又怀缜密周全之思,断非莽撞轻率的武夫,揭示真正卓越者必是德才兼备、智勇双全的“完型人格”,唯有超越标签化的道德绑架与能力偏见,在崇德与务实、胆识与细腻间求得平衡,方能成就经世济民的真境界。

龙吟虎啸,凤翥鸾翔,大丈夫之气象;

蚕茧蛛丝,蚁封蚓结,儿女子之经营。

【译文】龙虎长啸威震四方,鸾凤展翅直击云霄,此乃大丈夫的格局气象;春蚕吐丝作茧自缚,蝼蚁堆土蚯蚓盘结,恰似小儿女的琐碎经营。
【解读】此句以天地宏阔与微末琐屑的意象对比,直指人格境界的云泥之别——大丈夫如龙虎风雷,以开天辟地的气魄担纲大事、撼动乾坤;小儿女如虫蚁营窟,以狭隘短视的心性纠缠琐碎、困守方寸,既赞颂了“大格局者”的雄浑生命力与历史担当,亦暗讽了“小算计者”的庸碌苟且,启示世人:生命的高度不在汲汲营营的世故中,而在超越功利的精神气象里。

格格不吐,剌剌不休,

总是一般语病,请以莺歌燕语疗之;

恋恋不舍,忽忽若忘,

各有一种情痴,当以鸢飞鱼跃化之。

【译文】说话吞吞吐吐或喋喋不休,皆是言辞之弊,当以莺燕啼鸣般的自然清越来疗愈;执念难舍或恍惚若失,同为情志之痴,应以鸢飞鱼跃般的自在超脱来化解。
【解读】此句以两类性情缺陷与两种自然意象对照,揭示修身养性的法门——言语的纠结与泛滥,需回归如鸟鸣天籁般的纯粹率真;情感的执迷与迷失,需效法如鸢鱼逍遥般的灵动自由,暗喻人性之病当以天道之美为药,唯有卸下矫饰、亲近自然,方能在语言的净澈与心性的舒展中,破除我执,抵达生命本真的圆融之境。

问消息于蓍龟,疑团空结;

祈福祉于奥灶,奢想徒劳。

【译文】向蓍草龟甲占卜问询吉凶,只会徒增困惑;对奥灶神灵祈求福禄,终究是妄想一场。
【解读】此句批判迷信虚妄之风——卜卦问天解不开现实困局,求神拜佛换不来真实福祉,揭示命运的关键不在玄虚之术,而在躬身践行的务实精神,唯有放下对神秘力量的依赖,以理性直面问题、以行动创造价值,方能在破除心障中走出迷途,于脚踏实地间收获真正的人生答案。

谦,美德也,过谦者怀诈;

默,懿行也,过默者藏奸。

【译文】谦虚本是美德,但过分谦卑者往往心怀伪诈;沉默本是善行,但过分缄默者常常暗藏奸邪。
【解读】此言以辩证眼光审视传统美德——谦逊与沉默虽为修身之基,然一旦逾越分寸,便异化为矫饰与城府:过谦者或以退为进、以卑掩谋,过默者或借无声藏机、假寡言避责,揭示德行的本质贵在真诚适度,失度则流于虚伪,唯有以中庸之道调和表里,方能既葆美德之真,又避心术之伪,在人际与世务中彰显坦荡清明的君子之风。

直不犯祸,和不害义。

【译文】正直而不招致祸患,温和而不损害道义。
【解读】此言以“直”与“和”的辩证统一,道破处世的中庸智慧——正直若失分寸,易因刚硬树敌;温和若失原则,易因妥协失节,唯有以直为骨,以和为表,既能持守道义之刚正,又能涵养人际之圆融,在刚柔相济中实现正直与通达的平衡,既不因畏祸而屈心,亦不因守和而违理,方为君子立身行事的圆满境界。

圆融者无诡随之态,精细者无苛察之心,

方正者无乖拂之失,沉默者无阴险之术,

诚笃者无椎鲁之累,光明者无浅露之病,

劲直者无径情之偏,执持者无拘泥之迹,

敏炼者无轻浮之状。

【译文】圆融之人不带谄媚之态,精细之人不存挑剔之心,方正之人不犯固执之失,沉默之人不用阴险之术,诚笃之人不显愚钝之累,光明之人不染肤浅之病,刚直之人不陷偏激之弊,执着之人不留刻板之迹,机敏之人不露轻浮之状。
【解读】此段以九组德行与弊端的对照,揭示完美人格的至高境界——真正的修养在于极致品性中消弭其潜在流弊:圆融而不失风骨,精细而不堕苛责,方正而不趋僵化,沉默而不藏心机,诚笃而不显愚鲁,光明而不露浅薄,刚直而不入偏执,执着而不陷迂腐,机敏而不染轻佻,彰显儒家“中庸”之精髓:至德非在标新立异,而在分寸间的微妙平衡,唯有让每一种美德与克制共生,方能成就无瑕的君子人格。

才不足则多谋,识不足则多事,

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勇不足则多劳,明不足则多察,

理不足则多辩,情不足则多仪。

【译文】才能不足则计谋频出,见识不足则频生事端,威信不足则迁怒于人,诚信不足则言语繁冗,勇气不足则劳碌不堪,智慧不足则苛察琐碎,道理不足则争辩不休,真情不足则礼仪繁缛。
【解读】此句直指人性弱点与表象行为的因果关联——才识、威信、诚信、勇气等内在修为的匮乏,往往外显为计谋迭出、迁怒苛察、空谈争辩等过度补偿之举,揭示真正的修养在于充实本源而非粉饰症状,唯有正视内在缺失、深耕心性根基,方能褪去虚浮矫饰,以笃实从容之态应对世事,在内外平衡中抵达“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境界。

私恩煦感,仁之贼也;

直往轻担,义之贼也;

足恭伪态,礼之贼也;

苛察歧疑,智之贼也;

苟约固守,信之贼也。

【译文】施私恩以收买人心,是仁德的蛀虫;莽撞行事而轻率担责,是道义的蛀虫;过度恭敬而虚伪作态,是礼节的蛀虫;苛求细枝而滋生猜疑,是智慧的蛀虫;轻诺寡信而固执死守,是诚信的蛀虫。
【解读】此段犀利批判形式主义对美德的侵蚀——以私恩笼络扭曲仁爱之公心,以草率担责架空道义之厚重,以虚伪礼节消解真诚之根基,以琐碎苛察遮蔽智慧之通达,以僵化守约异化诚信之本义,揭示表里不一的“伪善”比直白的恶行更具破坏性,唯有摒弃功利化的道德表演,回归纯粹内化的德行修养,方能守护仁义礼智信的本质,避免沦为“美德之名”与“私欲之实”的悖论囚徒。

有杀之为仁,生之不为仁者。

有取之为义,与之为不义者。

有卑之为礼,尊之为非礼者。

有不知为智,知之为不智者。

有违言为信,践言为非信者。

【译文】有时杀伐之举反成仁德,而生息之举反非仁德;有时夺取之行反合道义,而给予之举反悖道义;有时谦卑之态方为守礼,而尊崇之姿反失礼仪;有时无知无识反显智慧,而通晓一切反显愚拙;有时违背诺言方是守信,而践行诺言反成失信。
【解读】此段以五组颠覆常识的悖论,揭示道德判断的复杂性——仁、义、礼、智、信的本质绝非僵化教条,须依具体情境权衡动机与结果:杀伐若为救众生,则杀即大仁;夺取若为断不义,则取即至义;卑躬若出真诚,则卑胜虚礼;不知若因守拙,则愚藏真智;违诺若因护道,则背约即信。警示世人不可被表象与形式蒙蔽,唯有穿透行为外壳、直抵本心与天理,方能在矛盾中把握道德的真谛,成就“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至善境界。

愚忠愚孝,实能维天地纲常,

惜不遇圣人裁成,未尝入室;

大诈大奸,偏会建世间功业,

倘非有英主驾驭,终必跳梁。

【译文】愚昧的忠孝虽能勉强维系伦理纲常,但因缺乏圣人点拨,终究未得真谛;奸诈之徒纵然可建显赫功业,若无明主掌控,终将肆意妄为。
【解读】此句以冷峻笔触揭示道德与能力的吊诡关系——愚忠愚孝者如提线木偶,空守道德教条却无明理之智,虽维稳却窒息生机;大奸大诈者若脱缰野马,纵有经世之才却无向善之心,虽建功却暗藏祸根,既批判了机械固守伦理的僵化思维,亦警示对才高德薄者的失控风险,唯有以圣贤智慧点化愚诚、以英主雄略驾驭奸雄,方能在德才博弈中构筑动态平衡,使纲常不沦为枷锁,功业不堕为灾殃。

来源:厚德益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