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一场“枕头带货闹剧”揭开了直播行业的隐秘角落。江苏南通某家纺直播间仅凭一款多功能趴睡枕,4天狂揽超百万元销售额,女主播以“想要上高速,握紧方向盘”等性暗示话术挑动观众神经,最终账号被封、警方介入。这场荒诞的流量狂欢,将直播平台的审核漏洞与商业伦
2025年4月,一场“枕头带货闹剧”揭开了直播行业的隐秘角落。江苏南通某家纺直播间仅凭一款多功能趴睡枕,4天狂揽超百万元销售额,女主播以“想要上高速,握紧方向盘”等性暗示话术挑动观众神经,最终账号被封、警方介入。这场荒诞的流量狂欢,将直播平台的审核漏洞与商业伦理的溃败推至台前。
算法助推的“擦边狂欢”
涉事账号“毕加索家纺XX”的走红轨迹堪称魔幻:4月3日首播,4月7日单场2小时观看人次突破30万,直播间同时在线人数峰值达3000人。与其是为缓解颈椎压力的枕头买单,不如说是为挑逗性肢体动作和双关话术付费。主播刻意模糊商品功能与性暗示边界,例如将“趴睡姿势”演绎为暧昧动作,将“产品支撑力”解读为情感暗示。
更值得警惕的是平台的“纵容式监管”。从首播到封禁的4天里,平台算法持续为其推送流量,即便商品详情页明确标注“缓解腰部压力”,直播间却沦为软色情表演场。这种“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与《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要求的实时巡查机制背道而驰。
灰色地带的“成本收益学”
擦边直播屡禁不止的根源,在于违法成本与暴利收益的严重失衡。涉事主播被封号后,完全可换个平台“重操旧业”,而4天百万的收益足以覆盖数十次账号重建成本。相比之下,平台对违规主播的最高处罚不过是封号,对涉事企业罚款上限仅100万元,相较于暴利可谓九牛一毛。
这种畸形生态催生出产业链式操作:南通涉事公司注册多个备用账号,同一团队轮换主播试探审核底线;部分MCN机构甚至培训“话术规避手册”,教主播用谐音词、手势替代敏感表达。
破局之道:从“算法装睡”到“制度觉醒”
终结擦边乱象需多方重拳出击:
平台问责:建立跨平台联合惩戒黑名单,让违规者“一处擦边,处处受限”;技术升级:扩充AI识别模型数据库,将“性暗示姿势库”“双关话术库”纳入监控范畴;法律震慑:依据《广告法》57条,对涉事企业顶格处以100万元罚款并吊销营业执照;信用绑定:将主播实名信息与征信系统挂钩,提高职业准入门槛。这场闹剧暴露出流量至上的畸形价值观——当“枕头”需要性暗示才能卖出,当监管总在舆论发酵后姗姗来迟,受损的不仅是行业信誉,更是整个互联网生态的公平性。正如《新京报》所言:“算法不该是灰色流量的帮凶,而应成为清朗空间的守护者。”
来源:夜读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