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46个小区团长背后是246个消费入口,两天卖出1.3万斤蔬菜,但基地产能只有3000斤,市场供不应求!”面对会员企业陕西晟之星农业基地的意外“甜蜜烦恼”,陕西省有机农业协会迅速启动应急响应,通过整合全省有机农产品资源、联动社区团购网络,不仅化解了滞销风险,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齐巨儒
“246个小区团长背后是246个消费入口,两天卖出1.3万斤蔬菜,但基地产能只有3000斤,市场供不应求!”面对会员企业陕西晟之星农业基地的意外“甜蜜烦恼”,陕西省有机农业协会迅速启动应急响应,通过整合全省有机农产品资源、联动社区团购网络,不仅化解了滞销风险,更让“供不应求”成为会员企业的新常态。这一案例,正是协会以创新服务破解“卖难买贵”难题的生动缩影。
社区团购:从田间到餐桌的“直通车”
在西安市雁塔区长延堡街道龙湖紫宸社区,居民王女士通过社区团购购买的陕西省有机农业协会主导推荐的广东菜心和五泉岭谷饲新鲜鸡蛋,她说,“这个菜心口感特别好,听说是按照有机标准种植的,这个无抗富硒鸡蛋也特别好吃,颜色黄亮又新鲜,我用这些食材给娃娃做辅食特别放心,有机农业协会组织供应的的生态蔬菜真好,新鲜、味道好”。这背后,是协会打造的“社区团长+基地直供”模式在发力——246个小区团长作为终端触角,实时反馈消费需求,协会则依托大数据精准调度全省10个有机农产品基地。
需求倒逼产能升级,针对晟之星蔬菜和五泉岭鸡蛋供不应求的情况,协会整合协调会员单位洋县、眉县等6个基地调配蔬菜资源,协调大量蔬菜水果鸡蛋,全面进入西安市场,满足社区居民对高品质蔬菜水果的需求。
今年以来,针对有机产品市场销售情况,陕西省有机农业协会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了直播溯源+社区团购+有机生活馆+养老大健康+福利采购等多方面渠道,直接赋能协会会员企业,解决会员企业销售难题。
实体阵地:从单点突破到全域联动
在北京秦岭有机生活馆的展柜前,来自柞水木耳、安康富硒茶、富县苹果等地理标志产品被贴上“爆款”标签。借助协会搭建的“政军企”对接平台,协会通过“产地+销地”双馆联动,构建起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的消费网络。
西安幸福林带展厅则聚焦本土优质农产品,通过严格选品机制构建"有机优品库",重点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展示,未来将与北京秦岭有机生活馆形成"产地+销地"的双向赋能体系。
产销对接:从单打独斗到生态协同
日前,协会主办的“有机农产品进社区”对接会上,23家会员企业带着50余款产品与32个社区团长现场签约。针对会员企业产品同质化问题,协会组建专家团队设计产品组合,联合会员单位富县高塬果业专业合作社(西安销售处)建成有机农产品冷链仓,大大减少损耗。这种“集中推介+精准匹配”的模式,让供需对接效率提升40%。
长效服务:从应急纾困到体系构建
面对会员企业反映的“认证成本高”“市场认知度低”等痛点,协会推出十大服务体系,从认证帮扶、专家指导、人才培育、政策对接、品牌共建、产地直销等方面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协会流通部部长张伟告诉记者:“近年来,食品安全是普通居民最关心的问题,有机农业是农业最高标准,陕西省有机农业协会有责任、有义务、有担当,承接起有机农业从田间到餐桌最后一公里的执行者,让居民能吃的起吃的到放心菜,农户才能多种菜,种好菜,真正打通种植端和销售端,同时解决了农户和居民最关心的问题,解决了会员单位销售难问题,体现有机农业协会专业性和凝聚力,这也是我们有机农业协会流通部的价值体现。”
记者手记
从晟之星的“爆单危机”到五泉岭鸡蛋的“订单接到手软”,陕西省有机农业协会用创新服务书写了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当社区团购的配送车穿梭在都市街巷,当区块链溯源系统守护着田间品质,当跨境贸易的货轮驶向“一带一路”沿线,有机协会搭建的“有机生态圈”正让“小农户”对接“大市场”,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未来,随着“一带一路”有机农业研讨会的召开,陕西有机农业的“朋友圈”必将越做越大,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陕西样本”。
来源:农科新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