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医主要以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为理论基石。在研究失眠时,侧重于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变化,从神经生物学、内分泌学等角度剖析。例如,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等在睡眠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当这些神经递质失衡时,就可能引发失眠。而中医则以阴阳五行、
失眠在中医和西医的认知区别
失眠,作为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中医和西医基于各自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对失眠有着不同的认知。
一、理论基础差异
西医主要以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为理论基石。在研究失眠时,侧重于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变化,从神经生物学、内分泌学等角度剖析。例如,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等在睡眠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当这些神经递质失衡时,就可能引发失眠。而中医则以阴阳五行、气血经络学说为核心理论。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睡眠与觉醒的交替是人体阴阳消长平衡的结果,正常情况下,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一旦阴阳失调,就会导致失眠。
二、病因认知不同
西医病因
心理因素: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是导致失眠的常见心理因素。当人们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时,大脑会持续处于兴奋状态,干扰正常的睡眠节律。据统计,约 50% 以上的失眠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环境因素:睡眠环境的改变,如噪音、强光、温度不适等,都可能破坏睡眠的稳定性。例如,突然更换睡眠地点,很多人会出现入睡困难的情况。疾病因素:一些躯体疾病,像疼痛性疾病(关节炎、头痛等)、心肺疾病(心力衰竭、哮喘等)以及神经系统疾病(帕金森病、脑卒中等),会引起身体不适,进而干扰睡眠。此外,内分泌紊乱,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导致的激素水平异常,也可能引发失眠。中医病因
情志失调:中医认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过激均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引发失眠。比如,长期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损伤肝脏,导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扰动心神,使人难以入睡。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过食辛辣油腻食物,或晚餐吃得过晚,都会损伤脾胃,造成脾胃运化失常,食积内停,产生痰热,上扰心神,出现失眠。劳逸失度:过度劳累会损伤心脾,导致气血不足,心神失养;而过度安逸,缺乏运动,则气血运行不畅,也会影响睡眠。病后体虚:大病、久病之后,人体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受损。例如,心肾不交,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火不能下交于肾,就会出现心烦、失眠等症状。三、治疗方法有别
西医治疗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苯二氮䓬类和非苯二氮䓬类药物。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地西泮、艾司唑仑等,通过增强 γ- 氨基丁酸(GABA)的抑制作用,来促进睡眠,但长期使用可能产生依赖性和耐受性。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如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等,作用机制相对更具选择性,不良反应相对较少。此外,对于因心理因素导致失眠的患者,还会使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I)是治疗失眠的重要心理方法。它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良的睡眠认知和行为习惯,如不合理的睡眠期望、不良的睡眠卫生习惯等,来改善睡眠质量。常见的措施包括睡眠限制疗法,减少在床上的非睡眠时间,增加睡眠驱动力;刺激控制疗法,建立床与睡眠的条件反射等。中医治疗
中药调理:中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进行辨证论治。对于心脾两虚型失眠,常用归脾汤加减,以补益心脾、养血安神;肝郁化火型失眠,则用龙胆泻肝汤清肝泻火、镇心安神;心肾不交型失眠,采用黄连阿胶汤交通心肾、滋阴降火。此外,一些中药单味药如酸枣仁、柏子仁、远志等,也具有良好的安神助眠作用。针灸推拿:针灸治疗失眠选取特定穴位,如神门、内关、百会、三阴交等,通过针刺调节经络气血,平衡阴阳,达到改善睡眠的目的。推拿则通过按摩头部、颈部及特定穴位,如太阳穴、风池穴等,缓解肌肉紧张,放松身心,促进睡眠。其他疗法:中医还包括食疗、足浴等方法。例如,用酸枣仁粥、百合莲子粥等食疗方,通过饮食调理来改善睡眠。足浴则是将中药煎剂趁热浸泡双脚,借助药力和温热刺激,促进气血运行,宁心安神。中医和西医对失眠在理论基础、病因认知及治疗方法上存在明显区别。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患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更合适的治疗方案,以更好地应对失眠问题,提高睡眠质量。
来源:老中医郭福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