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从化创新实践!全国首个社区矫正中心青少年警示(矫正)教育基地,探索青少年法治教育新路径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7 16:05 1

摘要:青少年法治教育是预防违法犯罪、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广州市从化区深入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积极探索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新机制,依托区社区矫正中心,源头开创性打造全国首个“社区矫正中心青少年警示(矫正)教育基地”,通过沉浸式、体验式、震撼式教育,有效

青少年法治教育是预防违法犯罪、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广州市从化区深入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积极探索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新机制,依托区社区矫正中心,源头开创性打造全国首个“社区矫正中心青少年警示(矫正)教育基地”,通过沉浸式、体验式、震撼式教育,有效填补了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刑罚体验的现实空白。当前,该案例已入选新华网“2025法治获得感案例”首批展示。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其心理和行为模式具有高度可塑性。当前,正面法治宣传教育已广泛覆盖,但对于部分已有不良行为或处于违法犯罪边缘的青少年,亟需通过强化警示体验、感受法律威严,切实增强其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由于监狱、看守所等监管场所的特殊性,组织学生进入参观学习存在现实困难,导致青少年缺乏对刑罚执行的直观认知。面对这一情况,从化区司法局主动作为、科学研判,充分利用社区矫正中心地理位置便利、建筑布局独特、矫正功能完备等优势,在全国率先探索将社区矫正中心拓展为面向青少年的警示教育基地,实现了资源集约利用和教育模式创新。

创新实践

打造沉浸式警示教育新模式

从化区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充分利用社区矫正中心现有“天井式”建筑布局,通过加装隔音雨棚、模拟监狱AB门开关轰鸣声等方式,在有限预算内营造出庄严压抑、令人敬畏的环境氛围。学生一旦步入,立即产生“失去自由”的心理冲击,从空间感受上强化对违法犯罪后果的认知。

依据犯罪心理学中的“厌恶疗法”原理,基地精心设计时长约60分钟的沉浸式体验课程。课程内容包括观摩社区矫正对象入矫宣告场景、了解电子定位装置等监管措施、观看远程视频会见等环节,通过“高墙内外”现实对比和“一人犯罪、全家痛苦”的情感冲击,有效触发青少年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心理厌恶。

通过“开放式监狱”的空间震慑、社区矫正的监管震慑、刑罚执行的程序震慑及真实案例的情感震慑,构建起多维立体的警示教育体系。这一做法不仅有效填补了当前青少年法治教育中缺乏真实体验的空白,更因其地处城区、便于组织的便利条件,为常态化、大规模开展警示教育提供了可能。

成效明显

教育效果与社会效益双赢

自基地正式启用以来,该基地已累计接待全区中学、中职学校37批次,共1800余名师生参观学习,学校覆盖率达80%以上,并获得师生、家长的广泛好评。

多位教师反馈,这种沉浸式、体验式警示教育代入感强、冲击力大,能够真正触及学生灵魂,有助于改善学风和校风。对67名带队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参观后学生行为呈现“明显改观”的占23.88%,“较大改观”的占47.76%,“有所改观”的占28.36%。在对22所已参观学校的校风评价中,认为“有较大好转”的占22.73%,“有所好转”的占77.27%。

基地的实效性还体现在重复参观率上:二次及以上预约参观的学校比例达43.9%,反映出辖区学校对该教育形式的高度认可。

从化区在全国率先利用社区矫正中心资源开展青少年警示教育,实现了从 0 到 1 的突破。其教育设计严格遵循犯罪心理学规律,课程设置注重心理触动和行为矫正;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和人员,投入小、见效快;该模式深受师生欢迎,教育效果显著。

全国各县(区)均设有社区矫正中心,具备广泛推广的基础条件。从化这一创新模式为各地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广州从化区积极探索青少年法治警示教育新路径,是基层司法行政机关主动担当、创新作为的生动写照。据从化区司法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基地的成功实践,不仅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提供了有力抓手,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实践经验。相信在未来,这一创新模式将在更多地区落地生根,助力压减青少年违法犯罪率。

文图:李烨威 通讯员区司法局宣

编辑:张艺

初审:刘芳

审核:王瑞君

来源:广州从化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