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联邦上诉法院在9月8日作出终审判决,驳回了特朗普的上诉,维持原判,要求他向女作家卡罗尔支付高达8330万美元的赔偿金。这笔巨额赔偿加上利息,总额已达到8970万美元,相当于约6.5亿元人民币。这一裁决被视为普通公民对抗权势人物的一次重要胜利,也再次印证了“
美国联邦上诉法院在9月8日作出终审判决,驳回了特朗普的上诉,维持原判,要求他向女作家卡罗尔支付高达8330万美元的赔偿金。这笔巨额赔偿加上利息,总额已达到8970万美元,相当于约6.5亿元人民币。这一裁决被视为普通公民对抗权势人物的一次重要胜利,也再次印证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
案件的核心源于2019年,当时已79岁的卡罗尔在《纽约》杂志撰文,指控特朗普于上世纪90年代在百货公司更衣室内对她实施性侵。她描述道:“他强迫我靠墙上,随后强奸了我。”卡罗尔并非普通女性,她曾是《ELLE》杂志的专栏作家,在文学界有一定声誉。特朗普对此反应激烈,公开称她“撒谎”、“炒作新书”,甚至语带侮辱地说“那娘们根本不是自己的菜”。这些言论成为了后续诽谤诉讼的关键依据。
2023年5月,纽约联邦陪审团首次裁定特朗普性侵成立(尽管未达法律定义的强奸罪),并认定其2022年的言论构成诽谤,判决赔偿500万美元。随后在2024年1月,另一陪审团针对其2019年的诽谤言论追加赔偿,裁定总额8330万美元,其中1830万美元属补偿性赔偿,用于弥补卡罗尔遭受的精神与名誉损失,6500万美元则是惩罚性赔偿,旨在阻止特朗普继续发表不实言论。
法律争议的焦点之一,是特朗普一直主张的“总统豁免权”。他的律师团队声称,其言论属于总统职务行为,应免受民事诉讼追究。然而,这一论点被联邦上诉法院以长达70页的裁决书明确驳回。法院指出,发表个人攻击绝不属总统职责范围,任何官职都不赋予公民诽谤他人的特权。这一认定具有标志性意义,进一步巩固了公众人物也须为其言行负责的法律原则。
赔偿金额的高昂并非无缘无故。法院在判决书中详细解释,特朗普的言论导致卡罗尔遭受了大规模网络暴力、死亡威胁及长期的精神困扰。仅是恶意信息和骚扰电话就达数千次,这种实际伤害需要相应力度的法律补偿与惩戒。而高额赔款不仅是对受害者的慰藉,更是对滥用言论权力者的有力震慑。
这起案件审理过程中还出现了一段插曲:2023年5月5日,法庭公布了特朗普的作证录像。当律师向他展示卡罗尔的照片时,他竟误将其认作自己的第二任妻子。这一细节虽显荒谬,却侧面反映出他对指控的漠视态度,也削弱了他所谓“熟悉对方”的辩词可信度。
与此同时,特朗普的其他法律纠纷也在同步进行。除了诽谤案之外,他还面临多起诉讼,包括商业欺诈案和涉嫌干预选举等调查。尽管他自称拥有约4亿美元现金储备,但巨额赔款和多线诉讼仍可能对其资金流动性造成压力。他的团队已明确表示将继续上诉至最高法院,但法律专家普遍认为翻案概率较低。毕竟,最高法院虽由保守派主导,但一般不轻易推翻下级法院已认定的事实。
这起案件不仅关乎个人名誉与赔偿,更带有深远的政治影响。特朗普团队反复强调“司法系统被政治武器化”,试图将败诉归咎于党派斗争。然而,反对声音则认为,法院的判决体现了司法独立性,维护了基本的公正原则。作为曾任总统者,其行为标准本应更高,而此案进一步提醒公众人物:权力不是护身符,任何人都须为自身言行承担后果。
从更广的国际视角看,卡罗尔的胜诉传递出积极信号:即便被告是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性侵受害者仍可能通过法律途径争取正义。这种突破不仅是司法体系的胜利,更是对“权势即豁免”潜规则的打破,为全球范围内的类似维权行动提供了范例。
纵观整个过程,这起持续数年的诉讼拉锯战最终以普通人的胜利告终。它再次印证了一个道理:无论地位多高、权力多大,没有人能凌驾于法律之上。而真正的法治精神,正体现在每一个个体都能平等地寻求正义的机会中。
来源:纵横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