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上半年中国农产品电商发展报告》中,农村网络零售额、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均呈现增长态势,勾勒出数字技术赋能乡村经济的向好态势。但同质化竞争、技术应用浮于表面、资源协同不足等问题,仍在制约其推动农产品电商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数字引擎”。
《2025上半年中国农产品电商发展报告》中,农村网络零售额、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均呈现增长态势,勾勒出数字技术赋能乡村经济的向好态势。但同质化竞争、技术应用浮于表面、资源协同不足等问题,仍在制约其推动农产品电商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数字引擎”。
以差异化定位破解低价内卷困局。当前不少农产品电商陷入“低价拼杀”的恶性循环,“9.9元包邮”看似抢占市场,实则压缩农民利润空间,易让消费者形成“低价=劣质”的刻板印象。这种同质化竞争,本质是对“性价比”的片面解读,忽视了“质价比、情价比升级”的趋势。
破局关键在于打造差异化竞争力。一方面可深挖地域特色,将“地理标志”转化为品牌优势,比如新疆库尔勒香梨突出“天山雪水灌溉”的独特属性,通过特色化跳出低价红海;另一方面可激活情感价值,借助直播电商讲述农产品的种植故事、产地文化,让消费者为“地道”、“放心”买单。同时,政府可推动建立农产品分级标准,明确品质与价格的对应关系,避免“好货贱卖”,实现“优质优价”,让农户在良性竞争中获得合理收益。
以实效导向推动技术深度赋能。部分地区发展农产品电商时,存在“重技术噱头、轻实际应用”的偏差,比如AI设备多聚焦直播美颜,未延伸至田间管理。这种表面化的技术堆砌,不仅没解决传统农业“重生产、轻流通”,“重产品、轻服务”的痛点,还造成资源浪费,与“数字技术助推转型升级”的方向相悖。
技术赋能的核心在于“精准落地、实效优先”。要推动技术向生产端渗透,比如用AI病虫害识别系统指导农户科学施药,减少农药成本与环境污染;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需求变化,帮助农户调整种植品类与规模,规避“丰产不丰收”风险。同时,要着力补齐冷链物流短板,重点解决农村“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通过“产地仓+前置仓”模式缩短流通半径,降低生鲜农产品损耗率,让技术真正转化为“降本增效”的实际成果。
以协同生态打通资源整合堵点。当前农产品电商常遇“各干各的、没合力”的问题:政府建的快递网点,因农户缺运营技能利用率低;平台给的流量扶持,因供应链不畅难转化为销量。这种“零散发展”模式,既浪费资源,也让不少农户没享到电商红利,与“数商兴农”的协同理念不符。
构建多方协同生态是关键。政府可做好“基建搭建者”与“规则制定者”,完善农村网络、仓储物流,组织产业对接,打破资源壁垒;电商平台要当“技术帮手”,开发简易运营工具,降低农户使用门槛,同时给精准流量支持;专业服务商可负责直播策划、包装设计、售后跟进,补农户技能短板;农户则专心“标准化生产”,保证农产品品质。此外,可建分层人才培训体系,既教农户基础电商操作,也培养“懂市场、会策划”的新农人,避免“有资源不会用”,形成“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闭环。
农产品电商的价值不止将农产品搬上网,更要以数字力量重构农业产业链,助力农民增收、农业提质、农村发展,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加速器”,让田间好产品切实转化为农民口袋里的好日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添力。(陈小英)
来源:田园村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