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艺术教育家李万春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1985年9月14日在北京逝世。噩耗传到呼和浩特使人为之震惊,回想两个月前,我受剧团的派遣专程赴京,给李万春先生落实“文革”中遗留的有关财物问题时,他曾兴致勃勃地跟我说:
李万春先生在呼和浩特(上)
赵纪鑫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艺术教育家李万春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1985年9月14日在北京逝世。噩耗传到呼和浩特使人为之震惊,回想两个月前,我受剧团的派遣专程赴京,给李万春先生落实“文革”中遗留的有关财物问题时,他曾兴致勃勃地跟我说:
“现在北京正上演黄天霸戏,咱们团(指内蒙古京剧团) 排这些戏很合适,你把剧本改改,我回内蒙古给排几出。把我过去拿手的《恶虎村》、《落马湖》、《虮蜡庙》、《连环套》(均为黄天霸戏)那些戏,都给团里排出来。到时候我在呼和浩特还可以先演一两场,这也是我对‘母团’的一点贡献。”
说着李万春先生便在屋里表演起《恶虎村》戏中黄天霸进庄的身段动作来。他神情饱满,干净利落,俨然不是75岁高龄的老人,没想到事过两个月他就做古,走得如此匆忙,怎不让人震惊。
自1962年6月5日,李万春先生被错划为“右派”,率剧团从西藏自治区调来内蒙古呼和浩特,到1978年11月他的问题平反、落实政策调回北京京剧院工作,李万春先生曾在呼和浩特度过16个春秋。
虽然李先生调回北京,可是每逢见到呼和浩特去的各界朋友,他不但热情问候内蒙古各方面的变化,而且他在言谈话语中,非常关心内蒙古和呼和浩特戏曲事业的发展,并多次提出想重返故地。表示出对呼和浩特怀有深厚的感情。
为了缅怀这位著名的老艺术家,我就从李万春先生率剧团从西藏拉萨,长途跋涉来塞外青城谈起吧:1962年6月5日,这天晚上内蒙古京剧团在乌兰恰特,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演出,剧目是《挡马》、《评雪辨踪》、《伐子都》。
晚上8点40分李万春及其夫人李砚秀、三弟李庆春和长子李小春,以及全团演职员从兰州来到呼和浩特。李先生风尘仆仆刚下火车,连脸也没来得及洗,听说我们剧团正在演出,便立即赶到乌兰恰特观看。
最后一出《伐子都》刚结束,李先生便到后台看望演员,他看到扮演子都的演员,由于在舞台上翻打扑跌累得满头是汗时,便马上拿起毛巾为他擦汗,并热情地谈起自己看完《伐子都》这出戏的感想,一直交谈了半个多小时才离开乌兰恰特。
李先生和演职员同志们经过短时间的整休和排练,于6月12日晚上在乌兰恰特,第一次以内蒙古京剧团团名,举行首场汇报演出。
开场戏是李庆春和李小春叔侄合演《三岔口》,中间是李砚秀主演《桑园会》,最后是李万春先生演出他拿手的关羽戏《古城会·带训弟》。
当时自治区党政军各界领导都亲临剧场观看了这场精彩的演出。演出结束后,乌兰夫、王铎、王逸伦等同志上台接见了李万春先生和演职人员,热烈欢迎他们来到内蒙古,并鼓励李万春先生扎根边疆,为自治区的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接着,6月13至16日连续4个晚上在乌兰恰特,李万春先生又演出了《武松》、《武松打店》等剧目。
在《武松打店》里,李万春先生饰武松,这虽是一出小戏,但李万春先生扮演的武松却十分精彩。他非常准确地表演出武松“立如松、稳如钟、动如风”的独特艺术形象,颇受呼和浩特广大观众的赞许。
李万春先生来到呼和浩特以后,连日演出虽然很忙,可是他还十分关心青年演员的艺术成长情况。
1962年6月22日李万春先生来到内蒙古青年京剧团排练室,看青年花脸演员王英丰化妆彩排《钟馗嫁妹》。彩排完了以后,他和演员们坐在一起研究表演艺术,李万春先生把昆曲、京剧各位名艺术家演出的《钟馗嫁妹》,各种艺术流派和不同的表演动作,一一讲给大家听。他讲得生动逼真,活灵活现,并且还告诉我们:
“要记住三个字‘戏、细、戏’,懂得这三个字的含意吃透了戏,才能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把戏才能做‘细’,同时才能有‘戏’,要一台无二戏,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好演员。”
来源:观史惜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