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之洪与《巴县志》:历史的见证者与传承者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1 10:00 1

摘要:在近代巴县历史上,有一位智勇双全的重要人物,他就是朱之洪,曾活跃于政治、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是辛亥革命运动期间重庆起义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还曾受命组建巴县文献委员会并任委员长,经画统筹修成《巴县志》,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传世名志。

孙中山题赠朱之洪“天地本逆旅 道义凭仔肩”,碑石位于南岸区玉马公园朱之洪纪念碑前

在近代巴县历史上,有一位智勇双全的重要人物,他就是朱之洪,曾活跃于政治、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是辛亥革命运动期间重庆起义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还曾受命组建巴县文献委员会并任委员长,经画统筹修成《巴县志》,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传世名志。

少年求学崭露锋芒

朱家世居安徽泾县,清道光时期,其祖父西迁来渝定居巴县。1871年,朱之洪(字叔痴)出生于巴县鹿角场(今重庆市巴南区南泉街道),排行老三,与长兄朱琴樵、幼弟朱必谦(名蕴章)合称“一门三杰”。少年时期,朱之洪展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开阔的视野,广泛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与杨庶堪、向楚、梅际郇等新学人物来往密切。1888年,他凭借优异成绩考入东川书院,后来受学员公推,上书川东道尹,尖锐地指出书院积弊,积极倡导改革学制,促成东川书院分设经学、算学两院。

清末《渝城图》绘有东川书院(图示正上方)

教育先驱启迪民智

1900年,朱之洪与友人杜成章、吴淞等创办了正蒙公塾,成为重庆最早的近代小学之一,他们自编教材,课程设置上引入西方科学知识,为学子打开了一扇接触新世界的大门。他还积极组织各类教育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前来讲学,让学生了解世界最新动态,有效拓宽了学生视野。后来,正蒙公塾也成为公强会(1903年朱之洪、朱必谦、梅际郇、杨庶堪等人发起成立的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最早的据点之一。辛亥革命之后,朱之洪将大部分精力投入教育领域,先后担任巴县教育会会长、巴县女子学校校长、川东师范学校监学,倡议创办重庆大学、邹容中学等。

正蒙公塾自编教材《正蒙字义》(巴南区档案馆馆藏电子文献)

纵横捭阖护卫革命

1906年,朱之洪加入同盟会,负责宣传联络工作。他凭借出色的口才和广泛的人脉,深入茶馆、学堂、集市等场所,向民众传播革命思想。1911年保路运动中,他奔走于川渝各地的城镇乡村,发表演讲,组织保路同志军,有力地推动了运动发展,重庆保路同志协会成立时,他被推为会长。

民国《巴县志》收录向楚撰写的《蜀军革命始末》中,详细记述了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从保路运动到重庆起义成立蜀军政府的全过程。文中“朱之洪”“之洪”共计出现27次,客观记述了朱之洪代表重庆保路同志协会为保护路权据理力争;与革命党人密谋起义,专司“联官绅,交客军,通往来”之事;借防盗匪名义办团练,暗中发展革命武装;明面受推举游说夏之时,实则密谋迎革命军入城等事迹,又以朱之洪、朱必谦同袍携手克城门的细节尤为传神:“先是,之洪出通远门,守兵以无传善命令,不敢开城,乃就城阙卑处,梯而下,张颐继之。未几,体育学堂学生军亦至,本与夏军约如时开城,不者将进攻。朱蕴章叱守兵,乃剖锁辟门。之洪等至两路口,遇夏军,告以城中反正,遂迎之时率全队入城安民,民皆悦喜。”

民国《巴县志》所载《蜀军革命始末》(巴南区档案馆馆藏电子文献)

11月23日蜀军政府成立时,向楚为秘书院长,朱必谦为总务处副处长,而朱之洪坚决辞让不任要职,仅就任蜀军政府高等顾问。蜀军政府又改原有的大清银行为大汉银行,成立金库,由朱之洪主持。当时,蜀军政府内部尚未统一,外部强敌虎视,蠢蠢欲动者甚多。11月25日夜,入川镇压保路运动的湖北新军在资州起义,回鄂途经重庆时,朱之洪受命游说其统领陈镇藩,请鄂军暂时驻川,帮助维持地方治安。士兵听说后大哗,纷纷说思家不肯留,又说枪械乃军人生命,借出等于缴械,也不肯借枪械。最后,朱之洪反复与陈镇藩洽商约定三万元订购汉阳兵工厂枪械。

后来,蜀军政府决定派兵西上支援成都独立,改编蜀军为三个支队,以蜀军总司令林绍泉兼北路支队长,引发林绍泉的不满。林绍泉平日就骄横跋扈,他撕毁委任文书,把关防印信砍为四块,叫嚣支队长职位卑下,侮辱了他的总司令职位,持枪大骂都督,大闹不休,朱之洪听闻赶到,极力劝说无果,于是袒胸大声喝阻,林绍泉方才离开。林绍泉曾电邀部下余大鸿率兵下渝图谋重庆,尚在途中,林绍泉即事败服罪,余大鸿兵至石桥铺,知道蜀军政府有了防备,愿意将其所率部队交给蜀军,并与朱之洪约定,兵不得入城,次日于南岸铜元局接收,使重庆城免遭兵祸。

1912年1月,成渝两地军政府商议合并,朱之洪被委任为蜀军政府全权代表,与成都军政府代表张治祥在隆昌一烧酒房缔约十一条,议决以成都为政治中枢,重庆设重镇。3月12日,张培爵在成都就任四川军政府副都督,遂通电全国,宣告四川统一。

朱之洪致巴县县长的函(巴南区档案馆馆藏民国档案)

经画统筹传世名志

1933年,巴县奉部令成立文献委员会,63岁的朱之洪受众人推举担任委员长,兼《巴县志》协修,使中断8年之久的修志工作得以重启,并最终修成付印。参与《巴县志》的编纂,对朱之洪而言,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使命感。他历经了清末民初的动荡岁月,见证了巴县在时代洪流中的变迁,深知记录下这些历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他希望通过这部县志,为家乡留下一部真实、全面的历史记录,让后人能够了解先辈们的奋斗历程,传承巴县的文化与精神。

编纂过程中,朱之洪面临诸多困难,《巴县志序》《巴县志卷二十三·叙录》均详细记述了修志的曲折艰辛,他在《巴县志序》中写到:“顾道府文武官署相继裁废,前县长冯均逸亦以官署文书繁火,其一部故老日即凋零,巴县文献半苦无征,采访多无可施手。”又经清厘基金,计存修志费仅九千元,且还被挪作他用。

《巴县志卷二十三·叙录》:“分门纪事,一惟编纂诸贤之绩;经画统筹,绸缪刊费,则之洪、国钧力也。”认为县志得以修成,全赖朱之洪和时任巴县县长罗国钧筹谋。1937年11月完稿审查后,因经费不足,不得不由活字排印改为刻木印刷,1939年刻成,计划印一千五百部,因抗战军兴,物价飞涨,仅得书五百部,很快赠完,而征求者纷至沓来,遂筹款复印,1943年得重庆市参议会议长康心如垫付纸费九万六千元,加上巴县文献委员会积款五万余元,乃重印五百部,继续流通。对于修志工作,朱之洪总结“县志乃一方之史,自当及时编次”“执笔修撰,必躬先采访”“若采辑刊印,笔札之需,期事前筹集”等经验告诫后人。

民国《巴县志》由杨沧白题名,朱之洪作序(巴南区档案馆馆藏文献)

1951年,朱之洪逝世。2005年5月,经重庆市人民政府审议,朱之洪被确定为第一批重庆历史名人,并在重庆历史名人馆塑像纪念。

作者:巴南区档案馆(区地方志编纂中心)白刚

参考资料:

1.荣县大儒赵熙为朱之洪父亲朱安煐撰写的《诰封中宪大夫朱府君墓表》(文载民国《巴县志卷二十·金石下》

2.梅际郇为朱之洪母亲撰写的《洪恭人墓表》(文载民国《巴县志附录二·巴县文征》

3.向楚撰写的《蜀军革命始末》《重庆蜀军政府成立亲历记》《重修巴县志序》

4.朱之洪为民国《巴县志》撰写的序

来源:重庆地方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