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阿克达从行李箱深处拿出最后一块被包裹得完完整整的馕时,东北深秋的晨光正漫过宿舍窗台爬升,在布满霜花的玻璃上绽开淡金色纹路。这块被艾德莱斯绸帕层层包裹的馕饼棱角分明,表面的芝麻粒像撒在塔里木沙漠的星子,在撕开的瞬间发出嘎嘣的清脆声。她把馕掰成小块,冲泡了新疆的
当阿克达从行李箱深处拿出最后一块被包裹得完完整整的馕时,东北深秋的晨光正漫过宿舍窗台爬升,在布满霜花的玻璃上绽开淡金色纹路。这块被艾德莱斯绸帕层层包裹的馕饼棱角分明,表面的芝麻粒像撒在塔里木沙漠的星子,在撕开的瞬间发出嘎嘣的清脆声。她把馕掰成小块,冲泡了新疆的速食奶茶粉,当坚硬的面饼在奶茶的热气中逐渐柔软,熟悉的麦香裹着奶香升腾而起,这位19岁的新疆姑娘忍不住感叹:“这才是新疆的味道啊,好想回家。”
舌尖上的乡愁
在辽宁工业大学的严谨园餐厅,伴随着不锈钢餐盘碰撞的声响,阿克达的早餐曾连续三周定格在油条配豆浆的组合上。她总是把油条撕成细条泡进豆浆,看它们吸饱水分后变成软塌塌的样子,“就像把馕、烤包子泡进奶茶里那样”,当她用筷子戳破油条时,总是会想起家里早餐桌上的奶皮子奶茶——砖茶与鲜奶在壶中翻滚出褐色浪花,奶皮子漂浮在奶茶上激荡出雪浪。
“特别想念家乡的馕,配上一碗奶皮子咸奶茶,如果早上来这么一碗,一天都会精力满满,可惜学校食堂没有馕,如果能在学校吃到馕就好了!”提到早餐选择的时候,阿克达满怀期待地说道。
“东北菜太甜了,他们这里喜欢吃甜口,在新疆,我们更喜欢吃咸辣口,特别是辣辣的炒米粉”,她滑动手机相册,停在一张红亮油润的炒米粉照片上,“我们炒米粉的辣带着风沙味的暴烈,有时候甚至能辣得人呛出眼泪,但这里的辣像裹了层糖衣,特别温和。”
在所有的新疆菜中,最让阿克达魂牵梦萦的是母亲做的抓饭——黄灿灿的米粒裹着羊油光泽,在吸饱肉汁后染成琥珀色,胡萝卜条在饭中弯成月牙,皮牙子零星点缀在其中,大块的牛羊肉油亮生辉。“我们家焖饭时最后还会加鸡蛋进去,就是在饭中间凿几个凹槽,磕进去鸡蛋,搭配抓饭特别好吃!”在提到妈妈做的抓饭时,阿克达总是两眼放光。
焖饭时敲在饭上的焦边鸡蛋脆得像戈壁滩的落日,蛋黄流进饭里就是太阳熔化了,而当锅盖掀起白雾的刹那,阿克达总会下意识伸长脖子去闻,这股浓郁的香味,是她最喜欢最熟悉的家的味道。
“妈妈的抓饭特别好吃,就是抓饭制作过程和时间太长了,每次在她身边等待,我总是感觉时间太漫长了,但最后吃到嘴里,就会感觉等待都是值得的。”
一个人的美食地图
宿舍不能开火做饭,家乡的味道似乎遥不可及,阿克达开始了她的“寻味行动”。
经过假期翻修后,学校的一食堂勤学园餐厅增加了不少窗口美食,其中一个,就是新疆炒粉窗口。“多放点辣!”每次阿克达都会叮嘱食堂的阿姨,当浓郁的酱料泼进炒锅,艳红色的辣酱裹住米粉翻滚,辣味便重重叠叠弥漫开来。正宗的新疆炒粉,正是让每一根粉都裹上厚厚的酱汁。吃一口,阿克达心满意足:“就是这个味道!”
食堂外,她跑遍大学城周边,按照学长学姐的“秘籍”打卡隐藏的新疆小馆。
辽宁工业大学东门,北湖山庄附近的一家新疆饭馆——“新疆塔城特色”,成了阿克达最爱光顾的饭馆。新疆大盘鸡、炒米粉、手抓饭、大乌苏、天润奶啤,这些熟悉的饭菜让她一下子仿佛回到了新疆。餐厅的老板是位戴花帽的老爷子,每次见她进门就会亲切喊道:“丫头来了?今天想吃点啥呢?”
大学城西侧巷子深处还藏着一家“新疆巴郎子餐厅”,门面朴素,却以地道的大盘鸡而闻名。阿克达循着学姐给的模糊地址,在巷子里转了几圈才找到。掀开厚重的棉门帘,喧嚣的人声和浓郁的香料味瞬间将她包裹。大盘鸡端上桌时,视觉冲击力十足:巨大的搪瓷盘里,金黄的土豆块、青红的辣椒、油亮的鸡块在浓稠的酱汁里堆成小山,几根皮带面豪迈地盖在最上面。老板热情地招呼:“丫头,趁热吃,面不够再加!”土豆软糯咸香,鸡肉紧实弹牙,那酱汁的复合味道——花椒的麻、辣皮的香、草果的回甘,完美复刻了家乡老店的风味。她“埋头苦干”,额头鼻尖沁出汗珠,直到肚子完全装不下东西了,才心满意足地抬起头。
而每隔段时间收到的“母爱包裹”更是她最珍贵的补给,里面不仅有厚实圆润的芝麻馕,有母亲用自家辣椒熬得红亮喷香的辣子酱,还有精心封装的新疆各色小零食:喀什的杏干饱满柔软,库尔勒的香梨膏晶莹剔透,巴旦木、无花果干、酸奶疙瘩塞满了角落。“因为气候潮湿,馕在辽宁最多只能放一周,时间再长就会变软,失去脆劲,因此对我来说只能算一种缓燃眉之‘馋’的手段。”在提到这些饱含母爱的包裹时,她抚摸着馕饼粗糙的表面,语气里满是甜蜜的遗憾。
味蕾上的“魔法时刻”
真正的味觉“魔法”发生在校门口夜市的某个周五傍晚。
铁板上的烤冷面正吱吱冒油,铁铲刮过铁板的“滋啦”声里,阿克达忽然想起家乡馕坑边火星迸溅的脆响。刹那间她灵光一闪,在回到寝室后,把还剩下的馕掰开夹进热乎乎的烤冷面里,在馕上还刷上了新疆辣酱。
“试试这个!”阿克达递给好奇的辽宁室友。酥脆的馕裹着酸甜咸鲜的烤冷面,意外的和谐口感让室友眼睛一亮。“像咱们东北的煎饼卷万物,但馕更有嚼劲!”
“馕卷一切”的吃法于是迅速风靡朋友圈,这让阿克达成了同学们眼中的“美食创意家”。后来,她们甚至开发了“馕卷烤鱿鱼”“馕夹铁板豆腐”等新吃法,粗糙的馕饼以其强大的包容性,成了连接不同风味的神奇载体。
最让阿克达惊喜的是学校食堂的麻辣烫窗口——当她试着把母亲寄来的辣子酱拌进去,熟悉的“新疆暴烈感”瞬间激活了味蕾,那碗原本温和的骨汤麻辣烫,被深红的辣子酱彻底改造:辣椒特有的焦香、微微的酸味和厚重的咸鲜霸道地占据了主导,花椒的麻意被无限放大,熟悉的“带着风沙味的暴烈”在口腔里横冲直撞,辣得她额头冒汗,嘴唇发麻,却又痛快淋漓。这碗“融合版麻辣烫”成了她解馋的秘密武器。
“当把妈妈送过来的辣子酱加入这些饭菜中,仿佛又吃到了熟悉的新疆味道。”阿克达满足地感叹,异乡的寻常食物,因这一勺来自故乡的浓烈,被点石成金。
一只鸡,一锅汤,融化了地域的坚冰
阿克达的储物柜像个微型新疆博物馆:伊犁的树上干杏、喀什的无花果酱,印着繁复艾德莱斯纹样的铁盒里,装着库车酸梅干、和田玫瑰酱和吐鲁番的葡萄干。这些不仅是解馋零食,更是她标注她来处的坐标,是夜深人静时抚平乡愁的指尖地图。
与朋友一起分享这些美食是她最快乐的时刻。“我希望朋友可以更多地去品尝我们新疆的美食,进而喜欢上新疆,也希望他们可以亲自来到新疆,感受当地的文化”。
“快尝尝这个酸奶疙瘩!”某个熄灯后的夜晚,阿克达把裹着燕麦的酸奶疙瘩分给室友,对方被酸得龇牙咧嘴,却又忍不住再拿一块。四个女孩围坐在一起分享各自带来的当地特产,当阿克达用新疆奶茶粉冲开一杯杯奶茶时,奶褐色液体在搪瓷杯里晃荡。“我还是第一次喝咸口奶茶,好神奇的口感。”东北室友小口抿着,忽然问,“你们新疆话里‘好吃’怎么说?”“亚克西!”阿克达笑着教她们。在奶茶的蒸汽氤氲中,阿克达发现大家的方言在食物的联结下逐渐融合——她们会用维吾尔语说“好吃、谢谢”,阿克达也会用东北话喊“贼香,嘎嘎香”。
食物更是宿舍里最柔软的黏合剂。“火锅鸡是我们宿舍的人最爱吃的一道美食。”阿克达笑着说。说起来,宿舍里的第一次聚餐,还因为口味的差异闹了点小别扭。后来,当来自不同省份的女孩们围着咕嘟作响的铜锅,曾经因饮食差异产生的陌生感都在蒸腾的热气中消散。筷子在锅里翻飞,大家讨论着“这个好了没”“那个要多煮煮”,笑声和食物的香气塞满了小小的空间。一只鸡,一锅汤,融化了地域的坚冰。
被味蕾确认的归属感,辽阔而温暖
离校前夜,阿克达即将离开这个她待了五年的“第二故乡”,她望着自己要带回家的东北特产——装在玻璃瓶里的榛蘑、真空包装的烤冷面……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感。
五年前刚来辽宁时,她的行李箱里塞满了馕和辣子酱,生怕在异乡吃不到家乡味;如今离开,箱子里却多了许多东北的味道。她忽然意识到,味觉的迁徙从来不是单向的——当馕在异乡卷起烤冷面时,东北的榛蘑也悄悄走进了新疆的铜锅。
五年时光,她的舌尖绘制了一幅新的地图,故乡与远方,不再是割裂的两端,而是在每一次咀嚼、每一次分享、每一次融合的创造中,互相浸润,彼此丰盈。胃记住的不只是味道,更是那些让故乡与远方互相入味的时刻——是辣子酱在东北麻辣烫汤里浮沉的惊喜,是咸奶茶在室友舌尖引发的好奇与接纳,是火锅蒸腾的雾气里消散的隔阂与升腾的笑语,是母亲包裹里干燥的馕。这些味道,如同丝线,将她生命中的两个地理坐标:风沙漫舞的西域边疆与黑土沉厚的东北平原密密缝合。
未来的日子,无论身处何地,她的行囊里,永远会带着这份用味蕾确认的、辽阔而温暖的归属感——那是故乡的延伸,也是远方向她敞开的、带着烟火气的怀抱。
采写手记——
选择这个故事,灵感源于无数在异乡求学的学子真实的经历。“吃不到家乡味”是乡愁最直接、最生理性的表达,对背井离乡的人而言,味蕾或许是最忠诚的记忆载体。乡愁本就是一种带着朦胧水汽的情绪,而食物,是刺破这层朦胧水汽最锋利也最温柔的工具。
在采访过程中,最打动我的是细节里的生命力,是谈起家乡食物时阿克达那激动的神情。那些带着温度的细节,让“乡愁”从抽象的情绪变成了可触可感的实体:是芝麻馕的脆劲,是奶皮子奶茶的绵密,是辣子酱的暴烈,是烤冷面的酸甜。
在真正动笔的时候,也出现了许多难题。比如味觉极易落入“好吃”“香辣”这类扁平形容词,因此我尝试用“感官的通感”破局:把馕的脆响写成“塔里木沙漠的星子爆裂”,把抓饭里流心的蛋黄说成“太阳熔化了”。
写下这个故事,是希望每个在异乡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味觉锚点”——它或许是妈妈寄来的一罐辣酱,或许是街角偶然发现的一家小馆,或许是自己创造的一道“融合菜”。因为食物凝聚的,从来不只是味道,还有那些在烟火气里慢慢舒展的、关于接纳与归属的温柔时光。
(本文作者系伊犁师范大学2024级新闻与传播专硕生,指导老师:谢锡文)
来源:热点情报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