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摊价格超门店引热议,消费者直呼吃不起,摊主却叹利润薄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7 13:55 1

摘要:博主“肥玟不肥(生活体验)”发布了一则实地探访视频,主题是“路边摊比门店还贵”。

“路边摊都吃不起了?”

7月,一段来自广东的短视频,在微博和抖音上迅速引发关注。

博主“肥玟不肥(生活体验)”发布了一则实地探访视频,主题是“路边摊比门店还贵”。

视频中,她在路边摊点了一份牛杂烫菜,没有明码标价,结账时竟要价41元。

而附近的一家连锁小吃店,同样的菜品只需35.5元,分量还更足。

随后又对比了炸串和茶饮:摊位上的炸串35元一份,连锁品牌明码标价仅33元;一杯700毫升的鸭屎香柠檬茶,路边摊卖15元,比喜茶还贵2元。

不少网友在评论区留言:“以前图个便宜,现在连地摊都高攀不起了”。

广州番禺,一个夜市营地里,卖茶饮的小玲已经摆摊一年多。

自从摆摊以来,价格基本都定在15元一杯。

面对消费者的质疑,她摊开了账本:“光是摊位费,每月就要1500元左右,再加上水电、冰块、包装、日常损耗,真的没多少利润可赚”。

从外人眼里看,路边摊省去了房租和装修费,现实却并非如此。

如今大多数城市对摊位实行集中管理,摊主需要支付固定摊位费、水电费,甚至要统一进出时间、遵守卫生规范。

这和过去“走鬼摊”的时代,已经完全不同。

在广州琶洲,小琴一家卖新鲜牛杂。

她坚持使用当日现杀的食材,不用冻货,还特地从老家带来鲜榨花生油。

“为了进到好料,每天凌晨3点就要去市场选货。时间、精力、成本,样样都不轻松。”

“我们贵,是因为真的东西好”。

她说,有些老顾客会抱怨价格高,但吃完后还是会回头。

即使如此,小琴也表示:“现在人流越来越少,成本越来越高,感觉越来越难做”。

在佛山,卖茶饮的李女士则算了一笔更细的账。

每月光是健康证、设备维修、电瓶损耗,就要花300~400元,清洁用品和人工成本也得另算。

她的起始投入也不小:餐车、制冰机、冰箱,总共花了1.5万元。

这还不包括日常营运的所有支出。

除了成本上涨,还有一个现象也在推高地摊价格——网红经济的渗入。

过去的地摊,卖的是便宜和实惠;现在的地摊,更多的摊主在追求“高颜值”“好包装”“社交传播”。

比如,一份“手工提拉米苏”因为用了英文字母包装和分层玻璃盒,在一些县城的夜市上标价超过35元。

还有加入麻薯、珍珠的“豪华烤红薯”,从原来的5元涨到20元、甚至30元。
这些产品靠颜值和“拍照出片”吸引顾客,本质上也在走一条“溢价路线”。

消费者在计算支出,摊主在衡量成本,这是两本账。

消费者看见的是价格数字高昂,摊主看到的是整个运营成本——从设备投入、摊位费,到原料采购、卫生监管,再到人力和时间。

目前多个城市加强了对地摊经济的规范管理。

让“低成本创业”的想法变得沉重。

回到最初的问题,路边摊真的贵得不合理吗?或许不是。

地摊经济正在经历一场从“低价”向“品质”过渡的变革。

消费者需要更多理解,摊主也需要更清晰的定价逻辑。

双方都该慢一点,去看清这份高价背后的来龙去脉。

来源:妇产科医生小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