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绵州附近的一座山脚下,李客一家停下了沉重的脚步,客居在这里。这就是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县清廉乡(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镇)。后来,为避玄宗李隆基之讳,改昌隆县为昌明县。
传记·诗仙之路(2)||第一章 砥砺蜀中
公元690年9月,武则天登基,世称“则天大圣皇后”,定都洛阳,号周,年号神功。
705年12月,武则天退位,结束了“武周”时代,江山又回到李唐王朝。
武则天在位时间有限,客观上讲,为盛世到来打下基础。
这是公元697年。放在时光长河,仅是个极易忽略的瞬间。
这一年,李客拖儿带女,长途跋涉,辗转迁徙,在惊恐不安中“逃归于蜀”“潜还广汉”。
广汉”就是汉朝的广汉郡,这里是唐代的绵州。这是唐人的称谓习惯,就像称唐朝的征伐大将为汉将军一样,言语中透着一股子自豪感。
在绵州附近的一座山脚下,李客一家停下了沉重的脚步,客居在这里。这就是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县清廉乡(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镇)。后来,为避玄宗李隆基之讳,改昌隆县为昌明县。
清廉,汉族与少数民族接壤,相互交错杂居。地处天府西北,涪江上游,龙门山脉西南。唐时,龙门山被称作岷山,位列西北,万山叠嶂之后,就是当时世界的最大城市、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京城长安(今西安)。清廉距唐时由京城长安入蜀的陆路大通道金牛道仅几十里地,距蜀中首府益州(今成都)三百余里。大唐尽管已是世界顶级强国,清廉这里依旧人烟稀少、偏僻落后。
李客家背靠天宝山,面朝正南。门前不远处有一条河,由西而东,逶迤而过,风姿绰约,秀美绮丽。这就是廉水(今盘江)。左侧两三里外,是从西北岷山主峰雪宝顶蜿蜒奔腾而来的清溪(今涪江),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廉水与清溪在李客家东南方不远处交汇,之后,便朝着远方放浪不羁,一路狂奔,汇入嘉陵江,涌进浩浩长江——由蜀中,经巴地,出三峡,成为蜀人冲出盆地、走向盛大、迈向辽远的水路大通道。
李客入蜀,同他的祖上淡出繁华、远蛰西域一样,原因十分神秘,讳莫如深。不管是何原因,给人的感觉是,他们时刻都有人亡族灭的危情,以致行迹隐秘,不愿被他人知晓。
李客一家的诡异“逃归”、神秘“潜还”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猜想。这是李白的自述。前者出自李白称作族叔(从叔)、去世前投奔的当涂县令李阳冰为其编诗集而写的《草堂集序》。后者出现在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溯其源头,仍是李白。李白委托李阳冰为他编诗集,“序”中所写内容得到了李白当面的“最终确认”。范传正所写,虽出自李白的儿子李伯禽的几页“手书”残纸和两个孙女的零星回忆,追根溯源,仍出自于李白的自述。
李客为何不继续蛰伏西域?为何要“逃归”蜀中、“潜还”清廉?他用行动告诉世人:他们不敢光明正大、磊落坦然地出行,不敢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生活在大唐明媚的阳光下。
李客入蜀,留下众多疑问,千百年来,一拨又一拨后人试图解开谜底,千般努力,万般追寻,最终归于徒劳。
李客入蜀,非一般迁居。他们从一个客居地极其隐蔽地迁至另一个客居地,之后又继续蛰伏隐居,中间隔着数千里地。客居清廉,家族的生存威胁仍未解除,心理畏惧依然挥之不去。
李客给人的表象是:有故事,但不知究竟;有钱,但够不成超级富豪;有武功,能防身护家;有学问,传统文化底子广博丰厚,尤其喜欢辞赋——当然,也可能出于家族的前途,强迫自己学了不少东西。
李客是神秘的,他“高卧云林,不求禄仕”。他不是心甘情愿地做隐士,而是在隐忍中等待,等待一个盼望已久的时机。他也不是纯粹在隐居,他在默默地干一件事:把学问何功夫一并传递给李家的后人——一旦机会来临,这个人就得肩负家族使命,挺身而出,行走江湖,建功立勋,再光门楣。然后,这个人就带领这个蛰居、迁徙、危机四伏的家庭重返光明,自由生存。
其实,李客的前辈也是如此。一辈辈都在这样耐心地等待、不停地复制,直到这个人出现为止。
这个家族已经苦苦等了几代人了,还未等来这个人!
现在,李客蛰居蜀中西北小镇清廉,接过祖上的期待,继续眼巴巴地等——等待这个人的降生,等待这个时机的来临。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