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宫风云起:胡亥登场,奢靡与秦朝的悲歌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1 08:01 2

摘要:今读《资治通鉴》内容是:复作阿房宫。尽征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当食者多,度不足,下调郡县,转输菽粟、刍稾。皆令自赍粮食;咸阳三百里内不得食其谷。

今读《资治通鉴》内容是:复作阿房宫。尽征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当食者多,度不足,下调郡县,转输菽粟、刍稾。皆令自赍粮食;咸阳三百里内不得食其谷。

读后感想是:

在华夏历史的长河中,秦朝如一颗耀眼却短暂的流星,划过战国纷争后的夜空,实现了大一统的伟业 。秦始皇嬴政凭借雄才大略,横扫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然而,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在东巡途中病逝于沙丘宫(今河北省平山县境内),这本该是一个王朝平稳过渡的节点,却因一场惊天阴谋,改写了秦朝的命运走向。​

宦官赵高,这个在秦朝末年政治舞台上翻云覆雨的人物,为了一己私欲,联合丞相李斯,篡改遗诏,将秦始皇原本传位给长子扶苏的旨意改成立胡亥为帝。就这样,胡亥在赵高和李斯的操控下,未经正常的继位程序,匆忙登上皇位,史称秦二世。​

胡亥登基时,秦朝看似国力强盛,实则暗流涌动。秦始皇在位时,虽建立了丰功伟绩,但长期的战争、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如长城、骊山陵墓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百姓早已疲惫不堪。而胡亥,这位年轻且缺乏政治远见和治国能力的皇帝,不仅没有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反而开启了奢靡生活的篇章,将秦朝一步步拖向深渊。他的奢靡,不仅仅是个人生活的放纵,更是对整个国家资源的肆意挥霍,成为秦朝走向灭亡的重要催化剂,也为我们留下了一段值得深刻反思的历史教训 。​

阿房宫:奢华的执念​

在胡亥奢靡生活的篇章中,阿房宫无疑是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阿房宫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 212 年) ,选址于今西安市以西 13 公里处的古皂河以西,位于秦上林苑中 。秦始皇认为咸阳人口众多,先王的宫廷狭小,而丰、镐之间乃帝王之都,于是决定在此营作朝宫。《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五年,…… 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 其规模宏大,前殿东西宽约 690 米(秦代一步合 2 米,五百步约为 1000 米,换算后约 690 米 ),南北深 115 米,占地面积达 8 万平方米,殿中可坐万人,殿下能树起五丈高的大旗,四周阁道环绕,气势非凡 。​

秦始皇去世时,阿房宫尚未修完,工程一度停工。秦二世胡亥即位后,却执意继续复建阿房宫。他的这一决策,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因素。一方面,胡亥想要通过完成先帝的遗愿,来彰显自己的孝道和对皇位的正统继承,试图在秦始皇的巨大光环下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统治合法性;另一方面,阿房宫的宏伟壮丽也符合他对奢华生活的追求,满足他作为皇帝的虚荣和享乐心理 。​

然而,复建阿房宫的代价是巨大的。从地理角度看,修建阿房宫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当时的建筑材料,如木材、石材等,需要从各地运输而来。例如,木材可能来自蜀地的山林,“蜀山兀,阿房出”,形象地描绘了为了修建阿房宫,蜀地山林被砍伐殆尽的景象,这不仅耗费了大量的资源,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石材的开采和运输同样艰巨,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要将巨大的石块从产地运往咸阳,需要耗费无数的人力和时间 。​

人力方面,胡亥征发了大量的百姓参与工程建设。这些百姓被迫离开家乡,背井离乡来到咸阳,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他们生活条件恶劣,每天承受着沉重的劳役负担,生命安全也无法得到保障。许多人在繁重的劳役中死去,“秦始皇征召了七十万劳工修建阿房宫,而最终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够活着回到家乡”,这一记载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百姓的悲惨境遇 。​

大量的人力被投入到阿房宫的修建中,导致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土地无人耕种,粮食产量下降,而此时咸阳城中又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包括为屯卫咸阳的五万人,以及众多的狗马禽兽,对粮食的需求大增。“狗马禽兽当食者多,度不足,下调郡县,转输菽粟、刍稾。皆令自赍粮食;咸阳三百里内不得食其谷”,这使得百姓的负担进一步加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原本就因长期战争和秦始皇时期的大规模工程建设而疲惫不堪的百姓,在胡亥复建阿房宫的重压下,生活陷入了绝境,对秦朝的统治也从不满逐渐演变为反抗 。​

咸阳的 “盛宴”:犬马声色与苛政​

除了阿房宫,胡亥的奢靡还体现在他对咸阳的大肆屯卫和对狗马禽兽的豢养上。他 “尽征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令教射” ,这五万人的屯卫部队,每日在咸阳城中操练射箭,本是为了保卫京城的安全,可在胡亥的统治下,却成了他炫耀武力和满足个人玩乐的工具 。这些士兵的吃喝拉撒睡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物资,使得咸阳城的物资供应愈发紧张 。​

同时,胡亥对狗马禽兽的喜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狗马禽兽当食者多”,他豢养了无数的狗马禽兽,这些动物的食物消耗巨大,以至于 “度不足,下调郡县,转输菽粟、刍稾” 。为了满足这些动物的口腹之欲,胡亥下令从各郡县征调粮食和草料,要求运送物资的人员 “皆令自赍粮食”,自己携带粮食,而且 “咸阳三百里内不得食其谷”,这一规定使得咸阳周边地区的百姓苦不堪言 。从地理上看,咸阳地处关中平原,虽然土地肥沃,但要供应如此庞大的人口和动物的粮食需求,仅凭本地的产出远远不够。从各地调运粮食,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使得百姓对秦朝的统治怨声载道 。​

为了维持自己的奢靡生活和庞大的开支,胡亥还不断加重赋税和徭役。百姓们不仅要承担沉重的田租、口赋等赋税,还要服各种徭役,如修建阿房宫、长城、骊山陵墓等。“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百姓们辛勤劳作,却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生活陷入了极度的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秦朝的法律却愈发严苛,“用法益刻深”,稍有不慎就会触犯法律,受到严厉的惩罚 。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对秦朝的统治早已忍无可忍,一场大规模的民变正在悄然酝酿 。​

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喊出了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的口号,点燃了反秦的烽火 。这场起义迅速得到了各地百姓的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般迅速壮大,秦朝的统治摇摇欲坠 。曾经辉煌一时的秦朝,在胡亥的奢靡和暴政下,逐渐走向了灭亡的深渊 。​

天下大乱:奢靡的恶果​

胡亥的奢靡和暴政,终于引发了秦末农民大起义,这场起义成为了秦朝走向灭亡的直接导火索 。公元前 209 年,也就是秦二世元年,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人陈胜和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吴广,在被征发去渔阳(今北京密云西)戍边的途中,行至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时,遭遇大雨,道路不通,延误了期限 。按照秦朝严苛的法律,误期一律处斩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陈胜和吴广深知,逃跑是死,起义也是死,于是他们毅然决定发动起义,高呼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以此来激励众人反抗秦朝的决心 。​

为了让起义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响应,陈胜、吴广巧妙地利用了当时人们对鬼神的迷信心理 。他们先是用朱砂在一块白绸子上写了 “陈胜王” 三个字,然后把绸子塞进别人用网捕来的鱼肚子里 。士兵们买鱼回来烹食,发现了鱼腹中的帛书,都感到十分惊奇 。接着,陈胜又让吴广在夜里潜伏到营地附近的一座破庙里,点起篝火,模仿狐狸的声音高呼:“大楚兴,陈胜王” 。士兵们在夜里听到这神秘的呼喊声,更加惊恐,以为是神灵在预示着什么 。通过这一系列的 “装神弄鬼”,陈胜在士兵们心中树立起了神秘的威望,为起义奠定了群众基础 。​

起义军以 “大楚” 为旗号,陈胜自称将军,吴广为都尉 。他们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迅速组织起了一支起义队伍 。由于秦朝的暴政早已让百姓们苦不堪言,陈胜、吴广的起义得到了各地百姓的热烈响应 。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下了大泽乡、蕲县等地 。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他们很快就发展到了数万人,拥有了骑兵千人 。当起义军攻至陈县(今河南淮阳)时,陈胜召集当地的三老、豪杰共同商议大事 。众人一致认为陈胜领导有方,应该称王,于是陈胜便在此建立了 “张楚” 政权,正式与秦朝分庭抗礼 。​

陈胜吴广起义的消息如野火般迅速蔓延,各地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响应他们的号召 。曾经被秦朝灭掉的六国旧贵族势力,也趁机而起,企图恢复昔日的荣光 。一时间,天下大乱,秦朝的统治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 。在这混乱的局势下,秦朝的军队疲于应对,难以组织起有效的抵抗 。而胡亥,这位沉迷于奢靡生活的皇帝,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却依旧昏庸无道,整日沉湎于酒色之中,对国家大事不闻不问,任由赵高等人摆布 。他不仅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措施来平息叛乱,反而继续加重百姓的负担,使得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

赵高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故意隐瞒起义军的真实情况,对胡亥说:“不过是一群小毛贼罢了,不值得陛下担心 。” 胡亥竟然信以为真,继续过着他那纸醉金迷的生活 。当起义军的势力越来越大,已经威胁到咸阳的安全时,胡亥才如梦初醒,但此时的秦朝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 。他试图组织军队进行抵抗,但由于长期的暴政和对军事的忽视,秦朝的军队战斗力已经大大下降,难以抵挡起义军的进攻 。​

在农民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下,秦朝的统治摇摇欲坠 。曾经强大无比的秦朝,在胡亥的奢靡和暴政下,迅速走向了衰落 。这一段历史,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一个统治者如果只贪图个人享乐,不顾百姓的死活,那么他的统治必将难以长久 。胡亥的奢靡生活,不仅让他自己失去了江山社稷,也让无数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成为了历史的罪人 。

来源:第一人称讲地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