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平定准噶尔部,灭族,成年男子尽诛,土地更名管控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7 11:56 2

摘要:在18世纪中叶的欧亚大陆上,发生了一件足以改变历史走向、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乾隆皇帝彻底平定准噶尔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以其激烈程度、独特的处理方式以及深远的影响力,成为了当时世界关注的焦点,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乾隆平定准噶尔:一场震动世界的历史风暴

在18世纪中叶的欧亚大陆上,发生了一件足以改变历史走向、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乾隆皇帝彻底平定准噶尔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以其激烈程度、独特的处理方式以及深远的影响力,成为了当时世界关注的焦点,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准噶尔部曾经是一个势力极为庞大的政权。在其鼎盛时期,它的疆域广袤无垠,北至西伯利亚,南控西藏,西抵巴尔喀什湖,东与喀尔喀蒙古接壤。这片辽阔的土地上,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南疆的绿洲滋养着肥沃的农田,青海的盐池提供了重要的战略物资,伊犁的马场更是培育出无数优良的战马。不仅如此,准噶尔还掌控着连接中亚与中国的重要贸易通道,皮毛、玉石、茶叶等珍贵商品在此流通。沙俄想要南下通往印度洋,不得不从准噶尔借道;英国为了遏制俄国的扩张,也需与准噶尔交好;奥斯曼的苏丹每年收到的“东突厥斯坦”贡马,实则是准噶尔骑兵从伊犁河畔赶来的天山汗血马。可以说,准噶尔占据着欧亚内陆的咽喉要道,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早在康熙、雍正时期,清朝就与准噶尔展开了长达七十年的战争,但始终未能彻底将其消灭。乾隆皇帝深刻认识到准噶尔对于清朝边疆稳定以及长远发展的巨大威胁,他明白,若不彻底解决准噶尔问题,清朝的西部边疆将永无宁日,甚至可能危及整个国家的统治。于是,在1755年,乾隆看准准噶尔内部因大策凌敦多布去世、达瓦齐即位未稳而陷入内乱的时机,果断出兵。清军以阿睦尔撒纳为先锋,两万余人迅速挺进伊犁,取得了首战的胜利。然而,乾隆深知草原势力的顽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根基尚存,准噶尔随时可能再次崛起。果不其然,两年后,阿睦尔撒纳反叛,南疆的大小和卓也随之闹事。面对这种情况,乾隆做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决定——彻底消灭准噶尔,“全部干掉,永绝后患”。

1758年的那个寒冬,兆惠率领两万八旗兵,在零下四十度的恶劣天气中,翻越阿尔泰山。他们带着“看见男的就杀,女的娃的赏给军队”的残酷命令,踏入了准噶尔的土地。伊犁河谷瞬间成为了人间地狱,刀光剑影之下,哭喊声与厮杀声交织,鲜血染红了额敏河,直至第二年开春,河水才逐渐恢复原色。战争结束后,清朝并未采用传统的盟旗制度或分封汗王的方式进行管理,而是将草原分割为十四块驻防区,派遣军队开垦荒地、修建城池、更改地名,用柳条边和烽火台将原本自由的游牧世界切割成一个个规整的格子。至此,欧亚大陆上最后一个能够集结十万骑兵的蒙古势力,无论是从肉体还是文化层面,都被彻底抹去。

这一消息如同惊雷,迅速传遍了世界。在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娜二世正在试穿中式丝绸裙子,当她听闻西伯利亚总督的急报后,愤怒地撕碎了裙子。她清楚地意识到,俄国向中亚南部扩张的道路被清朝彻底阻断。此前,沙俄与准噶尔频繁互派使节,甚至暗中约定共同对抗清军,如今约定尚在,准噶尔却已覆灭,清朝顺势将边界推进到巴尔喀什湖,沙俄多年苦心经营的哈萨克草原战略布局被打乱。在英国东印度公司加尔各答的总部,董事们将地图上“Chinese Tartary”区域涂成深红色,并标注“清帝国势力已抵达印度河以北三百英里”,这一标注背后,是对清朝势力迅速扩张的警惕与不安。远在维也纳的特蕾西亚女王也被惊动,她紧急召见驻中国的耶稣会士,询问清朝皇帝是否会将对准噶尔的手段应用于欧洲,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清朝强大军事力量的恐惧。

这场战争对世界经济市场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准噶尔灭亡后,茶叶、大黄、丝绸等商品的定价权从伊犁商人手中转移到了广州十三行。由于贸易格局的改变,商品供应增加,价格大幅下跌。伦敦交易所里,一箱武夷红茶一周内价格暴跌12%,但即便如此,依然供不应求,因为商人们预测“鞑靼通道”将不再有战争威胁,运输成本降低,商品利润空间增大。在巴黎的凡尔赛宫,路易十六原本想向玛丽·安托瓦内特展示从伊犁获得的哈萨克良马,却被告知以后再也无法买到这种血统的战马,因为天山北边的种马场已被清军用于屯田。而在北京,乾隆利用缴获的二十万匹战马组建了“伊犁马队”,十年后,这支马队翻越喜马拉雅山,击败廓尔喀人,使清朝军旗首次飘扬在喜马拉雅山以南,让世界再次见识到清朝军事力量的强大。

乾隆平定准噶尔所展现出的战争形态,更是与当时欧洲流行的“有限战争”形成了鲜明对比。18世纪的欧洲,战争讲究排队枪毙、摆方阵,投降也有相应的仪式感,贵族军官之间甚至还会互相赠送怀表。而乾隆在对待准噶尔的战争中,将国家暴力发挥到了极致,不惜一切代价摧毁对手的生存基础。兆惠班师回朝后,乾隆命人将战争经过刻成满、汉、蒙、藏四种文字的碑,立于承德的安远庙,其中“格根噶尔之地,俱成荒墟,其人无少长悉行诛戮”的记载,被荷兰莱顿大学的国际法教授引用,作为“东方战争法”的典型案例,与欧洲新兴的“文明战争”理论进行对比,引发了一场关于“是否能够灭绝敌人”的激烈学术辩论。半个世纪后,当美国在北美平原上追杀苏族、俄国在中亚清洗哈萨克时,都不约而同地以“乾隆皇帝对准噶尔的最终解决”为参照,这无疑是历史的一种荒诞映射。

乾隆平定准噶尔,不仅仅是一场边疆战争的胜利,更是一场深刻影响世界格局的重大事件。它向世界展示了清朝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坚定的统治决心,改变了欧亚大陆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在火药与皇权高度结合的时代,这场战争证明了谁能够高效管理后勤、将战争推向极致,谁就有能力重塑边界、定义“文明”。准噶尔的覆灭,成为了近代世界秩序重新洗牌的一张关键暗牌,让欧洲君主们意识到,东方不仅是丝绸和茶叶的产地,更蕴含着强大而令人敬畏的力量。从那以后的一百年间,西方殖民者在世界各地的扩张行为,在某种程度上都能看到乾隆平定准噶尔的影子,这或许是历史的巧合,也或许是一种残酷的必然 。这段历史,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反思,它不仅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篇章,更是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节点。

来源:老班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