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老公没有感情还被出轨,为什么还是离不开?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7 12:00 1

摘要:在我接待的来访者中,那些遭遇了出轨,不知道是否离婚的人们,大部分都是在复杂的情况中纠结:

#你又是如何看待婚姻中的背叛?#

在我接待的来访者中,那些遭遇了出轨,不知道是否离婚的人们,大部分都是在复杂的情况中纠结:

可能有的人需要伴侣提供经济价值,可能有的人和伴侣早期有深厚情谊、舍不得多年情分,有的可能顾及孩子成长需要完整的家,还有的可能害怕面对社会舆论和亲友的评价。

她们之所以会纠结要不要离婚,一个共同特点是,她们自己暂时需要对方给予的某种价值,不确定自己要不要为了这种价值付出代价,继续在关系里隐忍。

她们不知道自己得到的利益、价值能否抵消掉继续呆在婚姻里承受的痛苦、内耗。

可是有一类女性非常特殊,她在一段关系里几乎得不到任何价值,钱没有、情绪价值也没有,对方还出轨,即便如此,她也不离婚。这让人不禁疑惑,她结婚到底图什么?

就像我最近看到的这一则提问:和老公没有感情,老公出轨,该离婚吗?

这位题主提到,她老公和她没有感情,没有什么肢体接触,不给生活费,也不给好脸色,没有陪伴,还动不动冷暴力……这样的老公出轨了,要离婚吗?

看到这个问题,我想许多人和我一样,第一反应并不是你该不该离婚,而是奇怪:

为什么这种情况下还要询问别人?

问,就表明了你并没有坚定的想法和主见,你仍在怀疑这样的婚姻是不是还能持续下去。

毕竟在一般情况下,当一段婚姻已经没有经济价值、情绪价值、陪伴价值,甚至连基本尊重都已丧失,就算对方不出轨,一直守着你,离开不也是理所应当的吗?

何况对方出轨,他作为伴侣所有该尽到的义务一个都没有提供,这段婚姻除了缺张离婚证,基本上已经名存实亡。

那么,是什么困住了你?让你不敢走出这本来自然而然的一步?

我想,这可能是比解答“要不要离婚”更加重要的问题。

在你的问题中,我感到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一个对自己而言显而易见的答案,却需要他人来确认;

明明一段关系已经毫无价值,要离开却需要别人帮你做出决定。

但现实生活中,其实这样的情况并不在少数,我们见过听过太多人困在一段“不知道图什么”的关系里无法逃离。

为什么她们离不开?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活在别人眼光中,却听不见自己内心声音”的表现,这类人群就像是一群无法自主做决定的、缺少能动性、主动性的,关系中的“稻草人”。

“稻草人”,看起来像人一样立在田地里,但它没有心,没有血肉,无法回答“我是谁”“我要什么”“我讨厌什么”,它只能依靠别人给它捆绑的支架站立,凡事都听从别人的安排,极容易受到他人和环境的影响。

明知身处在一段毫无任何正向反馈和正面发展的关系中,却无法做出决定,正是“稻草人”在亲密关系中的典型状态。

1

那么,一个人为什么会成为

关系中的“稻草人”呢?

简单来说有以下两种原因。

01

无法为自己负责,活在

他人的评判框架中

我们都见过稻田里的稻草人,稻草人之所以站立,不是因为它自己能站,而是别人将它捆绑了起来——它是靠着外界给的支柱才得以立住的。

如果一个人,她的心理结构也是由外部构建,而不是向内建立,她就像这样一个稻草人,失去外在支撑就会倒地。

就像提出这个问题的你,在这段关系里,你要什么什么都没有,你唯一拥有的,是一个“已婚”的身份。为了这个已婚身份,你可以容忍无爱、无钱、无尊重,甚至可以接受出轨和冷暴力。

“已婚”,不仅是一个法律状态,更是一个身份标签,证明你走在了大众的轨道上,是个“正常人”。你满足了家人的期待,完成了“人生任务”,符合了社会对女性“有人要”“嫁得出去”的设定。

可是一旦你离婚了,无论原因是什么,你都可能接收到异样的眼光:“婚姻失败的人”“没人要的人”“连男人都看不住”……外界的评价和议论会像利箭一样袭来。

支撑你稳稳立在世间的,不是你内在生发的力量和价值感,而是这些外界的标签、评价。

这就是为何你不敢离婚、不敢做决定。

你怕的不是离开对方,而是害怕离婚的身份会影响他人对你的评价,而他人的评价直接决定了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值不值得被爱、有没有价值。

从小到大,你可能一直都是由父母、长辈安排,“听话”“乖巧”是你的人生脚本,也是你重要的价值感和安全感来源。

离婚,则是反传统的,意味着你要跳出原有脚本,逃出别人的安排,独自面对未知——

这对于你来讲是十分恐怖的。

因为“稻草人”人格的你,从来没有学过如何长出自己的血肉,如何走向自己想走的道路,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

所以结果就是,你无法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不敢轻易做出任何决定。

对你来说,现在的婚姻再怎么糟糕,也是你熟悉的,你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能够忍受至今。

可是离婚会带来什么,是你不敢想象的。

有没有可能你会过得更加糟糕?会不会孤独终老?会不会找一个更离谱的伴侣?你害怕未知的风险,更害怕周遭人的嘲笑:“看吧,早就说了不该离”。

你总想做出一个百分百正确的决定,但这种决定从来都不存在——这让你陷入深深的无力与瘫痪。

02

长期忽视自己的感受,

与真实自我的失联

更值得关注的,则是你心理感受的淡化,这让你可能根本无法清晰辨认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我们做决策一般出于两个维度:“怕”的维度和“爱”的维度。

“爱”的维度指的是那些我们喜爱、向往、能带来愉悦的事物,它可以推动我们行动,比如我们喜欢吃甜食,就会选择下午茶吃甜品;

比如我们想更健康,就开始锻炼身体,为了热爱和向往,我们甚至可以延迟满足,暂时压抑自己的欲望。

而“怕”的维度则是逃离开那些我们不喜欢的、厌恶的、想要避开的事物:

比如我们不想摔跤,就会小心走路;害怕感冒生病,就会多穿衣服保重身体……

而你的伴侣不给钱、不给情绪价值、没有家人的温暖、没有爱人的尊重,还冷暴力、出轨……

这些带给人的感受一般来说都是非常负面的,会让人觉得心寒、被忽视、被羞辱。

如果我们不喜欢这样的感受,想要自由、爱、温情和彼此信任,我们必然会毫不犹豫做出决定,早早逃离这样的关系。

可是你为何做不出决定?当你被冷暴力、被背叛,你难道没有悲伤、愤怒、痛苦的感受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你可能不是没有这些情绪,而是早就习惯了压抑自己的失望、孤独、愤怒。

这些感受太痛苦了,如果打开感受,你会痛苦不已。

于是你像一个稻草人一样,是麻木的、空心的,即便面对出轨这样的重大伤害性事件,也可能觉得“无感”,大脑自然就难以将其识别为“必须处理的危机”,让你还能浑浑噩噩地耗下去。

在这样的不良关系里,你若没有改变的勇气,只会不断降低自己的底线,说服自己“大家都这样凑合过的”“日子跟谁过都一样”。

久而久之,你的底线越来越低,对方也更加得寸进尺,而你早就迷失了自我。你无法回答“我到底想要怎样的关系”“我向往的幸福是怎样的”,你失去了“感受”这个最直观的坐标系,让自己愈发找不到方向。

你会变成这样,可能因为你从小就经常被安排、由别人为你做决定,你的感受被忽视、被否定;

也可能你早就习惯首先照顾别人的感受。你的婚姻只是为了满足家人的期待、外人的眼光,唯独你自己的感受是最不重要的。

久而久之,你习惯了不去感受自己是快乐还是悲伤,不去倾听自己的声音,只向别人询问“我该怎么办”。

所以对你来说,该不该离婚已经不在于分析男方有多么差劲,也不在于现实的得失权衡,而在于你能否重新听见自己的声音,找回与自己感受的连接。

2

具体来说,你可以尝试以下方式

重新与自己建立联系:

01

放下应不应该,从微小的事情上

练习重启自我感知

要不要离婚这样的问题对你来讲如果太过宏大,你可以先放到一边,从小事上一点一滴重建自己的感受。

你可以建立一个“感受日记”,每天记录下“你今天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这让你感觉怎么样”。

要注意,你的关注点不要放在“觉得”“应该”上,这样做,可以绕过头脑中的规则,让你从最基础的感官觉知开始重新连接自我。

这个练习只需要从最小、最无关紧要的事情入手:

比如“我想吃米饭还是面条”,“我想穿裙子还是裤子”,然后问自己感觉如何,而不是问自己是否正确。

这样一来,你可以在零风险的选择中,重新练习“做决定”和“觉察感受”,积累“我可以为自己做主”的微小经验。

02

识别并挑战“外部的声音”

在你心中或许有很多该不该,而这些该不该,是你的声音,还是别人的声音呢?

比如当你想到离婚,别人会怎么说你的时候,你可以拿一张纸写下,是谁会否定你的选择,是父母、还是某位朋友?还是模糊的“社会”?然后想想,你人生的后果,是这些“他人”来为你承担吗?

做过这个练习你渐渐会明白,很多困住我们的,只是父母的声音、甚至一些陌生人的声音,而我们的人生是自己过的,这些人无法替我们承担后果。

在婚姻中,你受到的那些冷遇、你经受的委屈,从头到尾只有你自己承担。

03

拉长视角,启用“未来叙事”

如果你现在无法做出决定,你可以想象自己如果七八十岁了,快走到人生的尽头,回头来看,你希望自己做出什么样的决定?

这种方法可以让你穿透当下的迷雾,放下眼前的纷扰,看清楚对你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

其实,你不需要一个完美的决定,你只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决定。

这个过程可能很慢,但每一步的探索,无论多小,都是在为自己的人生主权而战。

当你开始明确地感觉到“我想要”和“我不想要”时,要怎么选,怎么行动,答案自然会清晰起来了。

来源:陈曼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