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无论是什么关系,这三点不占一样,舍弃才是明智之举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1 06:48 1

摘要:“人与人之间,想要保持稳固发展,靠的是共性、吸引、双向付出,而不是单方面的讨好以及道德式的自我感动。”

知乎上有个问题:人际交往中,最不可忽视的必要法则是什么?

有个高赞回答说透了现实:

“人与人之间,想要保持稳固发展,靠的是共性、吸引、双向付出,而不是单方面的讨好以及道德式的自我感动。”

深以为然。见多了人性的复杂,经历了人情的变幻,终会明白:

那些让你感到劳心伤神的关系,让你的人生一团乱麻的感情,只会给你带来源源不断地风霜雨雪。

一段关系的长久,少不了彼此精神上的共鸣,价值上的对等,内心深处的紧密联结。

不管是朋友、亲戚、还是爱人之间,当你和一个人在一起,对方不仅给你提供不了情绪价值,还在你遇到困难需要经济支持时视而不见,又无法为你带来正面的陪伴。

遇到这种情况,与其抓的太紧,将自己困于其中,不如趁早舍弃,还生活一片清净。

就像杨绛说的那样:

“无论什么关系,情分被消耗殆尽,缘分便走到了终点。”

人生路上,学会及时放下,适时全身而退,才是自救的大智慧。

01

中年以后才明白:

所有舒服的关系,都是反消耗的

杨绛在《将饮茶》中讲到过一段往事:

她的父亲年轻时,是一名大律师,隔三差五就会有人来她家求助或找她父亲帮忙打官司。

不同的是,有的人在得到帮助后心怀感激,表示终身不忘这份恩情。

而有的人却只想着从中为自己谋取利益,甚至连公费都要赖掉。

杨绛有个同学,曾委托她的父亲帮忙争遗产,最后赢了官司,摇身一变活成了阔小姐。

钱拿到手后,这位同学丝毫不提诉讼费的事,像是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对她父亲也没有说过一句谢意。

这样的结果,让杨绛和父亲都感到些许心寒,但她父亲又觉得,或许对方只是年纪小,不懂事,也不必太放在心上。

数十年后,父亲逐渐年迈,身体机能也随之衰退,后又因疾病困扰停下了律师的工作,再也没有当年的光环,收入也寥寥无几。

碰巧此时,那位同学又厚着脸皮去她家请教法律问题,咨询结束后还是和当年一样,半点不提费用的事,一心只顾着占便宜。

杨绛不禁感慨:人与人的差异,为何这么大?

她心中满是疑惑:“为什么此人由父亲的帮助得了一千多亩好田,二十年都没忘记自己所得的便宜,不顾父亲老病穷困,还来剥削他的脑力.....”

自此以后,对于人情往来,她看的更透彻了,也懂得了做好人际关系的取舍。

不经一事,不懂一人;利益当前,方见人心。

仔细想想,现实生活中,这类情况也不少见:

一段关系里,你不惜耗费自己的时间精力去帮对方办事,处处替人家着想,可对方非但不领情,还把你的付出都当成了理所应当。

日子久了,他得到了需要的情绪价值,也获取了一定的经济支持,还从中收获了正面的能量。

而一片好意的你,却因为长久的消耗,透支了时间和精力,最后伤了心神。

人与人之间交往,应当是双向奔赴的相互传递养分,而非榨干一个人的能量,去成全另一个人的所需所求。

作家李中莹说的很对:

“一份坏的关系,不仅消耗你的能量,还会把你的感情、你的生命力、你的动力、你身体的种种机能都一点点耗尽。”

若是身处一段关系,给你带来的只有阴霾,甚至还遮挡了你生活中的阳光,趁早远离,就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拿得起放得下,该断的断,应舍就舍,当离即离,清理干净圈子,生活才能拥有更多光亮。

02

弘一法师李叔同说:

“凡是你想控制的,其实都控制了你。

当你什么都不要的时候,天地都是你的,大道至简,无欲则刚,无为则无所不为。”

人生就是如此,你越是想牢牢抓住某样东西,于是拼命拉扯。越容易将桌布彻底掀翻,让桌子上的东西全部散落一地。

与人交往,你越是强求关系的长久,越容易在感情中迷失自己,最后让自己深陷烂泥。

有时候,人放不下一份感情,难以割舍一段关系,并不是这段交往给自己带来了多少益处,而是源自三个字——“不甘心”。

不甘心自己过往付出的真心,即便遇到了错的人,依然选择将就这段婚姻。

不甘心自己曾经付出的精力,所以明知道走错路,仍旧闭着眼睛越走越远。

这就是经济学上常说的“沉没成本”,而有时候拖垮一个人的就是,长期沉浸在这些已经无法挽回的支出中。

人总觉得浪费金钱、时间、精力甚是可惜,但更可悲的是,在错误的赛道上耗尽自己的生命力。

真正活得通透的人,都拥有了“及时止损”的智慧,在前行路上,及时改变了方向,完成自救。

去年《出走的决心》热播时,其中的故事给了无数处于困境中的人启发。

故事的原型,就是那位全网关注度极高的“56岁自驾游阿姨”苏敏。

苏敏和丈夫在一起生活多年,家务活几乎都是她一个人全揽,照顾孩子也似乎理所应当成了她的责任。

她付出了那么多,不仅没得到丈夫的尊重和理解,反倒还经常被丈夫冷嘲热讽、随口打压。

她偶尔开口提一次自己的诉求,也会被丈夫讽刺不安分。

多年未见的老同学相约聚会,她想去参加,却被丈夫指责精神有问题。

为了孩子,为了家庭的完整,她忍耐多年,到头来也没换来丈夫的半点理解和体谅。

因为长期精神上的压抑,她还患上了抑郁症,遭受重重折磨后,她终于醒悟。

这段婚姻,情绪价值全无,正面陪伴从来没有,经济支持更是别提,一味地让步,最终都成了压垮她的稻草。

她下定决心,带上自己的行李,逃离这段让自己身心俱疲的婚姻,打算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换一种活法。

在外旅行了一段时间后,她回到家中,正式提出了离婚,虽然最后为此支付不少金钱,但她终于脱离了困境。

离婚后的苏敏,在镜头里,明显状态越来越好,笑容也更多了。

她的觉醒过程,正如《知否》中那句经典哲理所说:

“既入穷巷,就该及时掉头才是,不可等一世蹉跎,悔之晚矣。”

真正清醒的人,都懂得定期梳理自己的生活,该放的放,该忘的忘。

懂得及时止损,才能让余生焕发生机,让自己拥有重新选择的机会。

人生中遇到的那些烂人烂事,就像熬坏的高汤,趁早倒掉,就是最好的选择。‌

03

冯唐说:“最好的关系,人与人之间能够达到彼此滋养。

如此,这些非常重要的关系,才能陪伴你走很久。”

所有的相处舒服,背后都是不动声色的成全。

随着年龄增加,不再愿意浪费时间在那些不合适的圈子里将就,更不愿意再费尽心思去讨好不值得的人。

最好的社交观应该是,做好人际关系的筛选,无需费力改变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生活的琐事本就不少,与其为了无关紧要的人为难自己,不如清理干净圈子,舒心过完后半生。

和滋养自己的人在一起,身心得以放松,内心才能长久地保持平和。

很喜欢苏芩写的一段话:

“到了现在这个年纪,谁都不想再取悦了,跟谁在一起舒服就和谁在一起,包括朋友也是,累了就躲远一点。

宁可孤独,也不违心;宁可抱憾,也不将就。”

人生下半场,选择值得交往的人,在舒服的圈子里,踏实走好每段路。

(1)和情绪价值高的人相处,养心:

心态平和的人像「情绪稳定器」,能减少40%的焦虑感,日常聊天就能修复心理能量。

遇到困难时,他们总能给出积极回应,让你重拾信心,戒掉抱怨,找到生活的方向。

(2)和三观相合的人同行,养志:

三观一致,认知对等,价值才能同频,可以减少70%无效争论,把精力聚焦在真正重要的事上。

志同道合者,可以一起去看想看的风景,去接触热爱的事物,幸福指数也会随之升高。

虚伪的人用嘴,真诚的人交心。

遇到靠谱的朋友、伴侣,不管人生经历了怎样的风雨,内心深处总有归宿。

前行路上,与温暖的人一路相伴,生命自然会注入更多阳光。

星云大师有句话说得很深刻:

“世人贪婪,总想寻找两全,但这世间难有什么两全之策。

人生百年,不过是教人如何取舍。”

人活一辈子,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将就”,但你可以:

趁早挥别错的,和对的人一起,惬意地过完这一生。

来源:艺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