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刘启——开创文景之治,奠定汉武盛世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4 02:26 3

摘要: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驾崩,太子刘启在长安未央宫继承大统,是为汉景帝。汉景帝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父亲汉文帝共同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为其子汉武帝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驾崩,太子刘启在长安未央宫继承大统,是为汉景帝。汉景帝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父亲汉文帝共同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为其子汉武帝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早年经历与登基之路

1. 出身与家庭背景

汉景帝刘启生于汉惠帝七年(公元前188年),出生地为代地中都(今山西平遥县西南),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汉文帝刘恒的儿子,母亲为窦氏。他出生时父亲刘恒尚在代国为代王,在诸子中排行居中。刘恒为代王期间,代王后曾育有四子,但在刘恒即位前王后已去世,所生四子也相继病死。汉文帝元年(前179年),因刘启在存活诸子中年龄最长,被公卿大臣拥立为太子,母亲窦氏同步被册封为皇后。

2. 吴太子事件

汉文帝时期,吴太子刘贤入长安朝觐,与当时的太子刘启(汉景帝)在宫中下棋。双方因棋路争执,刘贤态度骄横,出言不逊(《史记》记载刘贤“轻悍,博争道”)。刘启愤怒之下,抓起棋盘猛击刘贤头部,致其当场死亡。汉文帝命人将刘贤遗体送回吴国。吴王刘濞愤恨道:“天下一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 竟将灵柩运回长安埋葬,从此20余年称病不朝,暗中扩军、囤积粮草,收容逃犯(如铸钱工匠),埋下了日后七国之乱的种子。

3. 登基为帝

汉文帝后元七年六月,汉文帝去世,刘启继位,是为汉景帝,尊祖母薄姬为太皇太后,母亲窦氏为皇太后。

从储君到君主的转变,标志着刘启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完成。他继承的是一个经过文帝休养生息、经济逐渐恢复的王朝,但也面临诸侯王势力膨胀、匈奴侵扰等问题。

二、集权强化与政治改革

汉景帝继位后,在政治上延续了汉文帝时期的基本国策,但也根据时代需求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核心目标之一便是强化中央集权,巩固汉朝的统治根基。

1. 巩固中央集权,削藩平乱

文帝末年,诸侯王“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吴王刘濞更是“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国力堪比中央。景帝即位之初首先面临的国家急务即是如何解除藩王势力对汉室的威胁问题。在此问题上,晁错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汉景帝接受晁错建议,颁布了《削藩令》。

楚、赵、胶西三国分别以罪被削,楚王削了东海郡,赵王削了常山郡,胶西王削了6县,晁错又修改有关律令30章。最后,景帝决定削吴会稽、豫章二郡。

吴王刘濞见朝廷削藩,就开始举行叛乱。他首先派人勾通了楚王刘戊,随后又扮成使者亲自前往楚国面见刘戊,达成叛乱盟约;接着,又以诛晁错,清君侧的名义,联合各地诸侯王起兵。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削吴诏书一到,刘濞首先在广陵(今扬州)起兵,国内14岁至62岁的男子统统征发,共20余万人西渡淮水,与楚兵合一,奔梁地而来;接着胶东、胶西、济南、淄川四国起兵,包围齐都临淄;赵国则把队伍集结在封地西界,拟与吴兵汇合西进。如此以吴王为首,卷入叛乱的共有7个藩王,史称“吴楚七国之乱”。

平叛初期,景帝一度动摇,采纳袁盎建议诛杀晁错以求平息叛乱,但七国并未罢兵,反而暴露真实反叛意图。汉景帝方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他一方面后悔杀了晁错,一方面,派郦寄率领一支队伍击赵,派栾布率领一支队伍入齐,派太尉周亚夫率军伐吴楚叛军,又召窦婴拜为大将军,屯兵荥阳,监视战局。

周亚夫率兵坚守昌邑,并派出一支奇兵出淮泗口,截断了叛军的粮道。叛军猛攻梁国,梁国向亚夫求救,亚夫拒不出兵。梁王又派使者请求景帝,景帝诏命亚夫出兵救梁,亚夫取孙子“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态度,拒不奉诏。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形势变为对叛军不利。吴王打算西向,梁国守城,不敢冒进;进攻昌邑,亚夫高垒不战;叛军粮道断绝,士卒饥饿溃散。最后楚王自杀,吴王逃奔东越,后被东越人杀死。吴楚叛乱,三个月就被平定了。栾布率军至齐,很快就打破了胶东、胶西、济南、淄川四国的联兵,四王全部伏诛。接着栾布回兵助郦寄攻赵,引水灌城,赵王自杀。至此,七国之乱全部平定。

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把诸侯王封地做了一番调整,绝大多数诸侯王国仅保留一郡之地,实际地位降为郡级,中央直辖郡由汉高祖时期的15郡增至44郡,诸侯王国领郡从42郡减至26郡。

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把诸侯王国的行政权和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并裁减王国官吏,降黜他们的秩位,王国的独立地位被取消。

从此,诸侯王只能衣食王国的租税,不能过问行政,成为可有爵位而无实权的贵族,藩王对朝廷的威胁基本上得以解除。

2. 经济政策

景帝即位的次年正月,了解到了各地农牧资源不平衡,有的郡县缺乏农牧条件,有的郡县却地广人稀,利于农牧,而当时政府不许人民迁徙,就宣布允许人民迁徙到地广人稀的地区去发展生产。

为了鼓励农人田作,同年又宣布减免一半田租。田租是国家征收的土地税。汉代田租常制是“什伍税一”,即立纳收成的十五分之一;景帝改为“三十税一”,即交纳三十分之一。

为了鼓励农业发展,汉景帝还重视水利建设,下令治理黄河、淮河等河流,兴修了许多灌溉工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景帝一直重视农业生产,直到晚年,还不断地强调农桑之本的重要。为了与民休息和发展生产,景帝颇慎使用民力。他在位期间,除为自己修建了一座规模不大的阳陵外,基本上没有兴建其他土木工程。

3. 文化政策

在思想领域,景帝奉行黄老的无为而治思想,学术上则对诸子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允许各家争鸣。

处士王生是黄老道学大师,常被召居宫内,成为景帝的坐上客。景帝在崇尚黄老道学的同时,也很注重儒家的教化作用。当时为儒家设立了不少博士官,《诗》、《书》、《春秋》等均立博士,景帝起用《公羊》学大师董仲舒和胡毋生为博士,这种活跃局面大大推动了儒家的教化和影响。

地处西南的蜀郡,蛮汉杂居,文化、风俗都很落后,郡守文翁选郡中小吏张叔等10余人入京拜博士官求学,数年后返回郡中,文翁在成都市内盖起中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成都学馆,使蜀郡教化大行,文化一跃而与齐鲁等地并驾齐驱。后来普及全国的郡国学校就是以蜀郡学馆为楷模建立起来的。

4.法治改革

轻刑是景帝比较重视的一项安民措施。文帝曾减轻刑罚,废除了历代相传的肉刑,把肉刑改为笞刑,如当割鼻者改为笞打三百,当断左趾者笞打五百,景帝看到笞刑多把犯人打成残废甚至打死,所以一即位就开始继续减轻刑罚。笞刑经景帝几番更改,这才避免了犯人死于刑下。

景帝还数次大赦天下,并废除了磔刑。磔刑是一种分裂尸体的酷刑,景帝把磔刑改为弃市。为了避免枉屈无辜,景帝三令五申,强调决狱务必先宽,即使不当,也不为过并提醒法官不可“以苛为察,以刻为明”,要求判案时尽管依据律文应该治罪,但若罪犯不服,必须重新评议,一切都要体现宽厚仁慈。

4. 对外政策

面对匈奴持续骚扰,景帝采取“积极防御为主,有限反击为辅”的策略。景帝继续采取汉初以来与匈奴和亲的政策。

景帝在前元元年(公元前156年)派御史大夫陶青到代郡边塞与匈奴商谈和亲之事。次年秋天,又与匈奴举行和谈。到景帝前元五年(公元前152年),汉朝遣送公主嫁与了匈奴单于。

尽管汉匈和亲,但匈奴一方还是时常小规模地入侵汉境。对于匈奴的入侵掠夺,景帝从维护汉匈和好的大局出发,从未进行出兵反击,最多只是增调部分骑步兵屯守防御。

为了维护汉匈和睦关系,景帝还在汉匈边界设置关市,互通有无,大大促进和便利了汉匈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这种宽厚的对匈政策,保证了汉朝社会的安定局面,对人民的休养生息起了很大作用。

三、文景之治的延续与成就

汉景帝时期,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文景之治”的繁荣局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1.手工业的发展

在手工业方面,汉景帝时期的冶铁、纺织、陶瓷等行业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冶铁技术的提高使得铁器的使用更加广泛,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纺织业以丝织业最为发达,当时的丝绸品种繁多,质量精美,不仅满足了国内的需求,还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到西域和中亚地区。陶瓷业也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品种和制作工艺,为后来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商业与财政管理

汉景帝时期,对商业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政策。虽然汉朝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但汉景帝并没有对商业进行严格的限制,而是允许商人从事正常的商业活动。他取消了一些不合理的商业税收,降低了商业经营的成本,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当时的长安、洛阳、临淄等城市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商业活动十分繁荣。

在财政管理方面,汉景帝注重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他以身作则,减少宫廷开支,禁止修建豪华宫殿和园林。同时,他加强了对财政收支的管理,整顿吏治,打击贪污腐败,确保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通过合理的财政管理,汉朝的国库日益充实,为国家的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3.社会秩序的稳定

汉景帝重视社会秩序的稳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维护社会的和谐安定。他加强了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和考核,选拔有才能、有品德的人担任地方官员,提高了地方治理的水平。同时,他严厉打击犯罪行为,维护社会治安。对于一些危害社会稳定的豪强地主,汉景帝也采取了限制和打击的措施,防止他们欺压百姓,扰乱社会秩序。

四、汉景帝的家庭与晚年

1.母子博弈

景帝的母亲窦太后共生二男一女,景帝刘启为长子,弟弟刘武封为梁王,姐姐刘嫖称长公主,嫁给了陈午。景帝同母兄弟仅有刘武,所以自幼与刘武情同手足,形影不离。

刘武封王至国后连年入朝,常被挽留京师。一次,景帝设家宴招待梁王刘武,当时朝中还未立太子,景帝喝得高兴,对梁王说:“等我百岁之后,把帝位传予梁王。”当时梁王和宠爱小儿子的窦太后听了,并未认真。

后来梁王因平定吴楚七国叛乱有功,再加上窦太后的宠爱,便不可一世起来。他建了一处方圆300多里的东苑,并把国都睢阳(今河南商丘)扩建成为周长70里的大城,在城内大兴土木,营建宫室复道,出门打着天子旌旗,队伍千乘万骑,简直就与皇帝一样。又多作兵弩弓箭,招览四方豪杰,羊胜、公孙诡等谋士经纷投奔梁王。经过这段时间的推移,窦太后和刘武对“传位梁王”的话认真起来,打算让景帝确立刘武为帝位继承人。

袁盎和大臣们听到这种风声后,就对景帝揭示这个问题的利害关系,使景帝坚定了帝位必须传子的主张。梁王知道后,不敢再向窦太后说什么,就急忙辞京回国了。梁王回国后,朝中立了太子。不久梁王病逝。景帝痛惜骨肉之亲,也为了安慰母亲,把梁王的5个儿子都封为王,5个女儿也都封了一处采邑。

2.储位之争

景帝的皇后薄氏是景帝为太子时的太子妃,是薄太后的族人。薄皇后的婚姻很不幸,她从太子妃到皇后,数年无子亦无宠。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薄太后(太皇太后)病逝,薄皇后最大的靠山没了,她的皇后位置亦岌岌可危。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景帝立栗姬所生的庶长子刘荣为皇太子,史称栗太子。同一天,王娡之子、虚岁四岁的刘彻被立为胶东王。

馆陶长公主刘嫖是景帝同母的亲姐姐,一日,刘嫖来拜访栗姬,提出想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太子刘荣做太子妃。 栗姬想起刘嫖数次给景帝进献美人,栗姬一口回绝了刘嫖的提亲,这让刘嫖颜面扫地。刘嫖十分恼火,决定寻找其他的人选。景帝十四子,长子刘荣、次子刘德、三子刘阏于都是栗姬所生;刘余好治宫室苑囿狗马,口吃;刘非有才却为人骄奢;刘端为人贼戾,又不能近女色;刘彭祖巧佞卑谄;刘胜沉溺声色;刘发生母身微,母子都不受宠;最后选中景帝第十子,王娡之子,四岁的胶东王刘彻。王娡和刘嫖为子女定下两桩亲事,一是刘彻和刘嫖女儿(即汉武帝刘彻第一任皇后),二是刘嫖次子陈蟜和王娡三女儿隆虑公主。

为了让女儿成为一国之母,也为了报复栗姬,刘嫖不时在景帝面前说栗姬的坏话,还经常夸赞刘彻,景帝也认为刘彻德才兼备,所以对刘彻愈发宠爱。一次景帝病中试探栗姬:“百岁后,善视之。”栗姬竟“不肯应,言不逊”,引起景帝不满。王娡则暗中怂恿大臣上书请立栗姬为后。景帝大怒,废黜太子刘荣为临江王。同年,得宠的王娡顺理成章被立为皇后。刘彻立为太子。刘荣被废不久后,栗姬郁郁而死。

公元前141年正月,景帝病逝于未央宫,享年四十八岁,在位十六年。谥号孝景皇帝,无庙号,葬于阳陵(今陕西咸阳渭城区正阳乡)。太子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开启汉武雄风时代。

汉景帝刘启的统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篇章。他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景帝的治国方略被后世视为“守成之主”的典范。他与文帝共同开创的“文景之治”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世之一。

来源:韩桶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