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轻度味觉减退这个情况,很多人觉得是“年纪大了”“味觉没以前敏感”就没什么好担心。但最近有研究发现,如果味觉稍微变弱,但其他身体状态还算不错,那些人反而在健康寿命上有可能更优。
轻度味觉减退这个情况,很多人觉得是“年纪大了”“味觉没以前敏感”就没什么好担心。但最近有研究发现,如果味觉稍微变弱,但其他身体状态还算不错,那些人反而在健康寿命上有可能更优。
这篇文章就来聊聊“轻微味觉减退可能意味着什么”、哪些情况还算是“好的减退”、哪些要警惕,以及怎样照顾自己让身体更稳健。
希望内容读起来真实、有用,让大家对自己“吃东西味道淡一点”的经历能有新认识。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味觉是身体状态的一个“窗口”。
味觉包括甜、咸、酸、苦、鲜这几个基本味道,还有食物本身的香气、口感、温度感受等。
味觉减退通常指的是这些基本味道里某一类或几类的敏感度下降:比如咸味不那么明显,酸味有一点淡,或者甜的东西没以前那么甜。
若只是轻微改变,日常吃饭不受太大影响,也能吃下去、营养没流失得太严重,就算是“轻度味觉减退”。
最近有一项美国的大规模研究(JAMA Otolaryngology‑Head & Neck Surgery 2025年发表)在 7,340 名 40 岁以上成年人中跟踪了约 6.67 年。
那些从早年到中年、报告味觉能力有主观下降的人群,尤其是觉得咸味和酸味这种变差的,死亡率比味觉没怎么下降的人高出了约 47%。
具体来说,报告咸味感下降的人的全因死亡风险比未下降者高 65%(调整了很多因素后),酸味下降者约高 69%。
这些数字听上去吓人,但研究作者特别说,这只是统计关联,不是说“味觉下降就一定不长寿”。
研究里的很多人伴随味觉减退,同时生活方式、营养状态、慢性病状况等等也不一样。
在这些数据里,有的是轻微减退,有的情况更严重。
医生在分析中发觉,那些只是“略微觉得味道没以前强”的人,如果饮食正常、体重稳定、没有慢病或慢病控制得好,反而可能因为味觉变弱导致对强味(重盐、重糖、过重调味)和加工食品需求降低,从而减轻身体负担,比如血压、肾脏负荷、心血管负荷这些方面可能好一些。
这是“被动减少不良刺激”的一种状况。
例如,咸味敏感下降的人可能比以前用咸料少一点,盐分摄入偏低;酸味敏感下降的人可能对酸性的调味食物兴趣降低等等。
这些微小饮食减少过度刺激的效果,长时间积累起来在心脑血管疾病、肾病、血压控制上可能发挥正向作用。
然而,并非所有味觉减退都是正面的。
若味觉下降严重,以至于食物味道几乎尝不出,或者不得不大量加盐糖来“感觉味道”,那往往意味着饮食质量下降、营养平衡受损,这是危险信号。
严重的味觉减退还可能伴随着食欲不振、体重下降、免疫力下降、营养不良、甚至口腔或神经系统问题。
这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医生总结“轻度减退+身体其它指标好”是可能的“有利情况”,而“严重减退或有警示信号”则不是好事。
下面讲哪些情况算是“好情形”,哪些要警惕。
如果味觉减退发生在这些条件下,可以认为是相对“好情况”:
一是饮食习惯原本就比较清淡,对重口味食物本身就不太依赖;二是体重在正常范围,肌肉量、活动力、体力没下降;三是营养摄入基本均衡,比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没有缺乏;四是没有口腔疾病、没有药物副作用明显、没有慢性消化道疾病、肾肝功能正常;五是睡眠好、精神状态不错,不常苍白无力、疲劳。
这些情况如果都具备,“味觉稍弱”可能只是身体在自动减少刺激需求,对饮食强调味的依赖在下降。
而要警惕的情况包括:
味觉减退伴随食量下降明显、体重无故变轻、食物吃下去后兴致大减、营养不够、牙齿或口腔有问题、口干、唾液少、药物使用史长、或者有慢性病尤其是糖尿病、肾病、肝病这些。
尤其如果咸味或甜味严重不敏感,以至于吃咸了或吃甜了完全不觉得,那可能需要检查。
那么医生觉得如果属于“轻度味觉减退”且身体其它状态正常,如何利用这个状况让健康更好?
如下建议:
一、饮食可以稍微调整,避免过度刺激味道。
比如盐不要太多,调味料不过浓,少吃加工食品、多吃鲜蔬菜、水果、天然香料或草本(像姜、蒜、香草等天然味道)来提味。
这种做法既能满足味觉,又不会给身体带太大负荷。
二、营养要全面。
尽管味觉减退,身体仍然需要各种营养素。
蛋白质、铁、锌、维生素 B12、维生素 D、其他微量元素要足够。
尤其锌和铁这两种,对味觉敏感度有一定影响。
若缺锌或铁,味觉降低可能更严重。
三、保持口腔卫生和唾液分泌。
牙齿缺损、牙龈炎、口腔干燥这些会加剧味觉下降。
日常清洁、洗牙、用温水漱口、嚼无糖口香糖等方式能刺激唾液分泌,这对味觉也有帮助。
四、健康生活方式。
睡眠充足、锻炼适量、控制慢性病、减压。
这些因素对维持全身机能、包括味觉神经通路、感官细胞修复等都有作用。
五、监测与医疗关注。
如果持续几个月觉得味觉明显下降,且伴随食欲下降或营养问题,应去医院做相关检查,包括血液检测(锌、铁、维生素 B12、血糖、肾功能、肝功能等),也可能需要耳鼻喉科或口腔科评估是否有病变或药物副作用。
在笔者看来,这种“轻度味觉减退”其实可能是身体暗示一个方向:
告诉人“对强刺激的东西需求减少”,也就是说身体可能更倾向于清淡、自然、简单的饮食,而不是强味型的饮食。
这是一种调整,如果伴随健康的生活方式,很有可能身体会在压力少一些、负荷小一些的状态下慢慢更稳健。
总而言之,轻微味觉减退并不一定是坏事,如果其他身体指标正常,是可能在饮食、外界刺激、生活习惯上自然而然减少一些对健康不利的因素,从而对健康寿命有好处。
但如果味觉减退严重或者伴随不良信号,就必须当回事。
希望看到这篇的人,若发现味道没以前那么鲜,不要慌,也不要掉以轻心,把身体状态整体看一看,适当调整,让自己活得更健康、更长久。
[1]黎洁.老人食不知味,别让味觉失常[J].江苏卫生保健,2020.
来源:老徐医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