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吡唑醚菌酯是一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广谱杀菌剂,通过抑制病原真菌的线粒体呼吸作用,破坏能量合成,达到杀菌效果。其特点包括:
---
一、核心作用与适用对象
吡唑醚菌酯是一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广谱杀菌剂,通过抑制病原真菌的线粒体呼吸作用,破坏能量合成,达到杀菌效果。其特点包括:
1. 杀菌谱广:对白粉病、霜霉病、炭疽病、叶斑病、赤霉病等真菌病害均有效。
2. 多重功效:兼具保护、治疗和铲除作用,渗透性强,持效期长。
3. 植物保健:增强作物抗逆性,延缓叶片衰老,促进光合作用。
适用作物:小麦、水稻、玉米、果树(柑橘、葡萄、苹果等)、蔬菜(黄瓜、番茄、辣椒等)、花生、烟草等。
---
二、科学使用方法
1. 使用时机与浓度
- 预防为主:在病害发生前或初期使用,如播种前、出苗后、定植期等。
- 推荐浓度:
- 小麦白粉病/赤霉病: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30-50毫升/亩,兑水30公斤喷雾。
- 黄瓜霜霉病/白粉病:15毫升兑水30斤,7-10天喷一次。
- 葡萄霜霉病/炭疽病:10-15克/30斤水,均匀喷雾。
2. 复配增效方案
- 与三唑类混用:如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可扩大杀菌谱并延缓抗性。例:25%吡唑醚菌酯+25%戊唑醇(1:1),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显著。
- 与叶面肥搭配:磷酸二氢钾(50-100克/亩)+芸苔素内酯(10毫升/亩),增强抗逆性和增产。
- 与杀细菌剂混用:如噻唑锌,防治细菌性溃疡病、软腐病。
3. 禁用或慎用情况
- 禁止混用:碱性农药(如波尔多液)、乳油、有机硅助剂,避免降低药效或引发药害。
- 敏感作物注意:草莓、芒果等需严格按推荐浓度使用,幼苗期高温高湿条件下易产生药害。
---
三、关键注意事项
1. 混配顺序:先溶解叶面肥,再加入吡唑醚菌酯,最后添加其他药剂,避免沉淀或分层。
2. 施药时间:避开高温(>30℃)和低温(<10℃)时段,晴天上午或傍晚最佳。
3. 安全间隔期:果蔬类作物收获前14天停止使用。
4. 抗性管理:每季使用不超过3次,与其他作用机制的杀菌剂(如多菌灵、代森锰锌)轮换。
---
四、常见问题解答
1. 能否与铜制剂混用?
不可。铜制剂会破坏吡唑醚菌酯结构,导致失效。
2. 对蜜蜂是否安全?
低浓度下安全(如25毫升/30斤水),但花期需避开蜜蜂活动高峰期。
3. 药害表现及补救:
叶片灼伤或畸形时,立即喷施清水+芸苔素内酯(0.01%浓度)缓解。
---
五、总结
吡唑醚菌酯是高效、低毒杀菌剂,但需科学使用以规避风险。核心原则:早预防、合理混配、控制频次、关注环境。实际应用中,建议结合当地农技部门指导,制定个性化方案。
来源:英姐故会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