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冉5首经典诗作:春归江海上,人老别离中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1 05:00 1

摘要:本文皇甫冉的五首诗作:《送谢十二判官》重在赞扬朋友为事业奔赴远方的决心,不着重离愁,反而有种积极入世的气概。《寄高云》则是一封真挚的“家书”,细细诉说对朋友的思念、自己的生活近况和淡淡的忧愁,情感细腻朴实。

皇甫冉(约717—770),字茂政,唐代诗人,祖籍安定(今甘肃泾川),世居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

本文皇甫冉的五首诗作:《送谢十二判官》重在赞扬朋友为事业奔赴远方的决心,不着重离愁,反而有种积极入世的气概。《寄高云》则是一封真挚的“家书”,细细诉说对朋友的思念、自己的生活近况和淡淡的忧愁,情感细腻朴实。

《逢庄纳因赠》捕捉了旅途偶遇的瞬间,既有对人生漂泊的共鸣与感慨,更有对朋友怀才不遇的同情和积极鼓励。《赴李少府庄失路》像一则生活随笔,记述了月夜访友迷路的小插曲,虽有迷惘,却也带着几分诗意和生活情趣。《寻戴处士》则通过描绘隐士宁静雅致的生活细节,表达了诗人对尘外之境的向往,并以典故升华了寻访的意境。

四牡驱驰千里馀,越山稠叠海林疏。

不辞终日离家远,应为刘公一纸书。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的是一位姓谢、排行十二的判官。判官是唐代节度使等高级官员属下的重要僚佐,负责处理文书、审判等事务。这首诗写得很有特点,它没有过多地抒发离愁别绪,而是侧重于表现被送者的精神风貌和此行的意义。

开头一句,“四牡驱驰千里馀”,就显得气派不凡。“四牡”,指的是四匹公马拉的车,这是当时有一定身份官员才能乘坐的。这既点明了谢判官的身份,也暗示了他此次行程的重要性。“驱驰千里馀”,则直接写出了路途的遥远和奔波的辛劳。一个“馀”字,更显路漫漫。这一句,简洁地交代了送别的背景:谢判官正要乘坐高头大马的官车,踏上千里之外的征途。

第二句,“越山稠叠海林疏”,写的是谢判官将要去的目的地或者沿途的风光。“越山”,指的是东南沿海一带的山岭,比如浙江、福建等地。“稠叠”,形容山峦重重叠叠,连绵不绝。“海林”,指靠近海边的树林。“疏”,是稀疏的意思。这句描绘了一幅南方边远地区的景象:山路崎岖,林木或密或疏,环境可能比较艰苦,也暗示了地方的偏远。诗人选取这两个代表性的意象,概括了谢判官前行路上的地理环境,也烘托出此行的不易。

重点在后两句。“不辞终日离家远”,是诗人对谢判官的赞许。说他不怕辛苦,不怕整天在外奔波,不怕远离家乡亲人。一个“不辞”,写出了谢判官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坚定的决心。那么,是什么支撑着他如此义无反顾呢?

最后一句给出了答案:“应为刘公一纸书”。“刘公”,在唐代,尤其是在皇甫冉生活的时代,很可能指的就是当时的名臣刘晏。刘晏以知人善任著称,提拔了许多有才能的人。这“一纸书”,可能就是刘晏的任命文书,或者是推荐信、委任状之类。

正是因为得到了像刘公这样重要人物的赏识和任用,谢判官才觉得之前的一切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才心甘情愿地“不辞终日离家远”。这“一纸书”的分量,可见一斑。它代表了上级的信任、施展抱负的机会,是当时读书人建功立业的凭证。

整首诗,格调比较高昂。它没有沉溺于个人情感,而是将送别与事功、理想联系起来。诗人不是感伤离别,而是赞扬朋友为了理想和事业勇于奔赴远方的精神。这也反映了唐代知识分子那种积极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时代风貌。

南徐风日好,怅望毗(pí)陵道。

毗陵有故人,一见恨无因。

独恋青山久,唯令白发新。

每嫌持手板,时见著头巾。

烟景临寒食,农桑接仲春。

家贫仍嗜酒,生事今何有。

芳草遍江南,劳心忆携手。

这是一首寄给朋友高云的诗。“寄”,就是寄信、寄诗的意思。这首诗感情真挚,娓娓道来,像是在跟老朋友拉家常,诉说自己的近况和思念。

开头四句,点明了地点、心情和思念的对象。“南徐风日好”,南徐,就是现在的江苏镇江一带。诗人说,我这里天气挺好的。“怅望毗陵道”,毗陵,是现在江苏常州。诗人虽然身处风和日丽的南徐,心里却不是滋味,而是怅然若失地望着通往毗陵方向的道路。

为什么呢?“毗陵有故人”,因为老朋友高云就在毗陵。“一见恨无因”,可惜啊,虽然离得不算太远(镇江到常州很近),却苦于没有机会去见上一面。这几句,一下子就奠定了全诗的基调: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无法相见的惆怅。好天气反而衬托了内心的失落。

接下来几句,诗人开始诉说自己的生活状态和心境。“独恋青山久,唯令白发新”,是说自己虽然也喜欢独自对着青山(这大概是官场失意或寻求内心平静时的寄托),但长久这样,似乎除了让白头发增多之外,也没什么别的结果。这里有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感慨。

“每嫌持手板,时见著头巾”,手板,是古代官员上朝时拿的笏(hù)板,代表官场身份和束缚。头巾,则是文人休闲在家时戴的便帽,象征着自在和闲适。诗人说,自己常常很讨厌官场应酬(拿着手板),反而时常想戴着头巾过些轻松自在的日子。这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某种厌倦,向往一种更自由、更贴近本心的生活方式。

然后,诗人又交代了时节和生计。“烟景临寒食,农桑接仲春”,眼前正是寒食节前后、仲春时节,江南一片春意盎然、农事繁忙的景象。寒食节在清明前一两日,仲春是农历二月,正是万物复苏的时候。

“家贫仍嗜酒,生事今何有”,虽然家境贫寒,但还是喜欢喝点酒。至于谋生的事业嘛,现在也没什么起色(“今何有”带有自嘲和无奈)。这几句,写得非常坦诚,一个生活不算富裕、有点不得志、但仍保留着文人风度(嗜酒)的形象跃然纸上。

最后两句,再次回到思念的主题。“芳草遍江南,劳心忆携手”。江南的春天,到处都长满了茂盛的芳草,这本是赏心悦目的景象。但在诗人看来,这勃勃生机反而更让人伤感,更让他费心思地回忆起过去和朋友(高云)携手同游、共度时光的美好日子。“芳草”在古诗中常常牵动离愁别绪,这里也是如此。眼前春光越美,心中对友人的思念就越深。

整首诗,就像一封真切的家书。诗人从天气写到心情,从个人爱好写到官场感受,从时令景色写到生计状况,最后落脚到对朋友的深切思念。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没有刻意雕琢,却感人至深。它细致地描绘了一个中唐时期普通官员兼文人的生活片段和内心世界:有对现实的无奈,有对自由的向往,有对友谊的珍视,也有对时光流逝、生计无着的淡淡忧愁。这首诗之所以动人,就在于它的真实和朴素。

世故还相见,天涯共向东。

春归江海上,人老别离中。

郡吏名何晚,沙鸥道自同。

甘泉须早献,且莫叹飘蓬。

这首诗是诗人皇甫冉在旅途中偶然遇到一位叫庄纳的朋友时,写来赠送给他的。诗中既有对人生遭际的感慨,也有对朋友的劝勉和鼓励,充满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理解和关怀。

开头两句,“世故还相见,天涯共向东”,交代了相逢的情景。“世故”,指人世间的种种遭遇、变迁,也暗含宦海沉浮的艰辛。在这样纷纭复杂的人世间,我们居然还能再次相遇。“天涯”,表明两人都远离家乡,身处异地。“共向东”,说明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或方向是一致的,都是往东走。这两句,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两个萍水相逢、或久别重逢于旅途之中的形象,带有一种人生无常、四海为家的沧桑感。

接下来两句,“春归江海上,人老别离中”,是对人生的普遍感慨,也是对他们当前处境的写照。“春归江海上”,春天又来到了这江海辽阔的异乡之地。春天是美好的,但也容易引发思乡之情和对时光流逝的感伤。“江海”,既是实景,也象征着漂泊不定的生活。“人老别离中”,人生就是在一次次的分别离散中渐渐老去的。这句感慨非常深沉,是很多经历过动荡和漂泊的人共同的心声。相逢是短暂的,离别却是常态,而青春就在这不断的聚散中消耗殆尽。

然后,诗人将目光转向朋友庄纳。“郡吏名何晚”,郡吏,指在州郡做官的小吏,地位不高。“名何晚”,是说,像你这样有才能的人,为什么到现在名声(或者说得到升迁)还这么晚呢?这句既是为朋友感到惋惜,也暗含着对当时人才选拔机制的些许埋怨。

言外之意是,庄纳是个有才华的人,本应得到更高的职位和声名。“沙鸥道自同”,沙鸥,是水边自由飞翔的沙鸥鸟,古诗中常用来比喻隐逸之士或漂泊不定、洁身自好的人。诗人说,我们俩就像这沙鸥一样,虽然官位不高,漂泊不定,但我们追求的道路、我们内心的情致是相似的(道自同)。这是一种自我解嘲,也是一种精神上的认同和安慰:我们虽然失意,但我们保持着自己的品格和追求。

最后两句,是对庄纳的鼓励和劝慰。“甘泉须早献”,这是一个典故。汉代文学家扬雄曾作《甘泉赋》,期望得到汉成帝的赏识。这里是借此鼓励庄纳,要尽快将自己的才华(如同那篇美文一样)展现给朝廷,争取得到赏识和重用。“且莫叹飘蓬”,飘蓬,就是随风飘转的蓬草,比喻漂泊不定、无法自主的生活。诗人劝慰庄纳,暂时不要总是感叹自己像飘蓬一样身不由己、漂泊无依了,还是要积极一点,主动去争取机会。

这首诗,写得情真意切。它从偶然相逢写起,生发出对人生、对时局的感慨,既表达了对朋友怀才不遇的同情,又找到了彼此精神上的共同点(沙鸥道自同),最后落到积极的鼓励和劝勉上。

整首诗情感跌宕起伏,从相逢的欣慰与沧桑,到对人生的慨叹,再到对朋友的理解与激励,层次分明。它不仅是一首赠别诗,更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体现了唐代士人之间相互扶持、彼此慰勉精神的作品。诗歌语言精练,用典恰当(甘泉),比喻生动(沙鸥、飘蓬),在感慨中不失希望,在同情中包含力量。

君家南郭白云连,正待情人弄石泉。

月照烟花迷客路,苍苍何处是伊川。

这首《赴李少府庄失路》小诗,读来就像听一位朋友在月下自言自语,朴素又带着点无奈的趣味。诗题就告诉我们,这是一次不太顺利的拜访,诗人要去李少府的庄园,结果迷路了。

开头两句交代了缘起和期待。“君家南郭白云连”,朋友你的家呀,就在城南,看过去好像跟天边的白云连在一起。这句写得很有画面感,仿佛一个远景镜头,把李少府的庄园描绘得既清净又有些高远,带着点隐逸的味道。这让人想起王维笔下的辋川别业,也是文人雅士向往的幽居之所。

“正待情人弄石泉”,我正期待着和老朋友你一起,在石泉边嬉戏玩耍呢。“情人”在这里可不是指恋人,而是唐人诗中常用的词,指亲密的朋友。这一句写出了诗人动身前的愉快心情和对这次相聚的憧憬。朋友相约,清泉雅叙,本是多么惬意的事。

然而,现实往往不如预期。第三句笔锋一转,“月照烟花迷客路”。夜晚降临,皎洁的月光照着,但月光下的景物并非清晰明了。“烟花”二字很值得玩味,它并非指我们今天说的烟火,更可能是指月光下朦胧的雾气,或是被雾气笼罩的花草树木。这景象很美,月华如水,烟雾迷离,花影绰绰,如同仙境。

可正是这迷人的夜景,让赶路的诗人失了方向,“迷客路”。美好的事物有时也会带来困扰,这淡淡的诗意中,也藏着一点生活的辩证法。诗人没有抱怨,只是客观陈述了一个事实,这迷路的原因竟是因景致太美,读来让人觉得好气又好笑,充满了生活气息。

迷路了怎么办?诗人抬头四顾,一片茫茫。“苍苍何处是伊川”。“苍苍”描绘出夜色深沉、视野不清的样子,水汽、月色、远山、近树都融为一片朦胧。伊川是流经洛阳一带的河流,想必是李少府庄园附近的重要地标。

可现在,诗人完全辨不清方向,只能发出来自心底的疑问:那苍茫暮色里,哪里才是伊川的方向呢?这句问话,带着一丝焦急,一丝迷惘,还有一点身处陌生环境的孤单感。这和李白“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感慨有相似之处,都是在特定情境下因目标不可见而生出的怅惘,但皇甫冉的情绪要平和得多,更像是一种暂时的困顿。

这首小诗,就是这样用最简单的笔墨,勾勒出了一幅月夜迷路图,其中有期待,有美景,有迷失,有疑问,浅淡中自有韵味。它告诉我们,生活中的小插曲,也能成为诗意栖居的一部分。

车马长安道,谁知大隐心。

蛮僧留古镜,蜀客寄新琴。

晒药竹斋暖,捣茶松院深。

思君一相访,残雪似山阴。

诗的开头很朴素。“车马长安道”,一下子把我们拉到繁华的长安城。路上车水马龙,一片喧嚣。这正是诗人自己生活的环境,是功名利禄的世界。

但紧接着一句“谁知大隐心”,话锋一转。是啊,在这熙熙攘攘的长安道上,谁能真正理解那位隐居的戴先生内心的宁静和高远呢?一个“谁知”,带点感叹,也点明了诗人对这种隐逸生活的向往。这里的“大隐”,不是说一定要“隐于市”,而是指真正得道、内心与世俗隔绝的高人。诗人身在官场,心里却装着对隐士的敬佩和探寻。

接下来,诗人没有直接写戴处士的人,而是描绘他的居所和生活细节,用环境烘托人物。“蛮僧留古镜,蜀客寄新琴。”这两句很有意思。戴先生家里有异域和尚留下的古老铜镜,还有四川朋友寄来的新琴。这两样东西都不是凡品。

古镜让人想到历史的沉淀,也许还有主人对自我内心的观照。新琴则暗示着主人的雅兴,懂得音乐,有远方的朋友惦记。这两句不仅写出了戴处士交友的广泛和品味的不俗,也给他的小屋增添了几分神秘和文化气息。你看,一个“蛮”字,一个“蜀”字,地域跨度很大,说明戴先生不是孤陋寡闻的人。

然后,诗人的目光转向更具体的生活场景。“晒药竹斋暖,捣茶松院深。”阳光照进竹子环绕的书房,主人正在晾晒草药,屋子里暖洋洋的。松树掩映的院子里传来捣茶的声音,显得院落格外幽深宁静。

竹子、松树,都是君子、隐士喜欢的植物,象征着气节和长寿。晒药、捣茶,这些都是很日常,但又很风雅、很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这画面感太强了,温暖、安静、闲适。我们仿佛能闻到药草和茶香,感受到那份远离尘嚣的自在。诗人通过这些细节,把戴处士那种恬淡自足、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状态,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思君一相访,残雪似山阴。”诗人说,因为心里一直想着您这位朋友,所以特地来拜访。走到门口,看到院子里还有未融化的残雪。这雪景让他一下子想起了另一个故事。

《世说新语》里记载,东晋的王徽之在一个雪夜突然想起了住在山阴的朋友戴逵(也是姓戴),于是乘船连夜前往。到了朋友家门口,却又不进而返。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意思是,我乘着兴致来,兴致尽了就回去,何必一定要见到人呢?

皇甫冉在这里用这个典故,妙极了。他不是说自己也要像王徽之那样掉头回去,而是说,眼前这残雪的景致,和自己此刻的心情,让他体会到了当年王徽之那种纯粹为了兴致、为了那份心意而动的雅事。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契合,表明诗人自己也是深懂这种魏晋风度的人。他来拜访戴处士,也是出于一份真挚的情感和对这种生活境界的欣赏。这残雪,这山阴之思,把这次寻访的格调提得很高,充满了诗意和文人情趣。

整首诗从喧闹的长安道写起,慢慢过渡到隐士宁静雅致的居所,最后以一个精妙的典故收尾,余味无穷。它不仅描绘了一位理想中的隐士形象,也表达了诗人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对真挚友谊的珍视。读完让人心里也觉得安宁了不少。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