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的盛夏,上海张江科学城的写字楼里,一家专注AI医疗影像的“准独角兽”企业正忙着调试新一代手术机器人。创始人陈雨桐翻看着手机里的新闻——当天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优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环境的意见》,其中“严禁超权限、超范围、超时限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
250917 无隅斋评论 中国独角兽全域:法治与创新共振中生长
2025年的盛夏,上海张江科学城的写字楼里,一家专注AI医疗影像的“准独角兽”企业正忙着调试新一代手术机器人。创始人陈雨桐翻看着手机里的新闻——当天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优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环境的意见》,其中“严禁超权限、超范围、超时限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产”的条款,让她悬了半年的心彻底放下。同一时刻,千里之外的深圳前海,某新能源独角兽企业创始人张磊刚收到税务部门的“无风险提示函”,系统自动筛查显示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适用无误,“不用再担心‘政策模糊区’的麻烦了”。
这两幕场景,折射出中国独角兽经济的深层变革:当“野蛮生长”的时代渐行渐远,“法治护航、包容创新、权力守界、监督护航”的新生态正在形成。从北京中关村的代码实验室到杭州电商产业园的直播基地,从合肥量子实验室的科研仪器到广州生物医药孵化器的培养箱,中国独角兽企业(估值超10亿美元的未上市企业)的数量已突破300家(胡润研究院2025年上半年数据),覆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硬科技等12大核心赛道。它们的成长轨迹,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商业传奇,更是一部中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的微观史——在这里,法治精神与市场活力碰撞交融,权力边界与创新自由清晰划界,监督体系与社会共治协同共振。
2015年,当陈雨桐带着团队在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实验室里捣鼓第一台原型机时,她不会想到,8年后自己的企业会成为“AI+医疗”领域的头部独角兽。那时的她,面临着双重压力:技术上的“死亡之谷”(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转化成功率不足10%),以及政策上的“不确定性”(医疗AI的审批标准尚未明确)。
“转折点出现在2018年。”陈雨桐回忆,当年国家药监局启动“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明确对“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的AI产品开放快速审批通道。她的团队带着算法模型和2000例临床数据提交申请,原本预计18个月的审批周期,仅用了9个月就拿到了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这不是‘特事特办’,而是制度对创新的主动适配。”她翻开当年的审批文件,上面清晰标注着依据——《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8〕25号)中“对承担国家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任务的企业,给予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
这样的“制度适配”,在中国独角兽的成长史上并非孤例。从2014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以来,国家对创新型企业的包容性政策持续迭代:2016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明确“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不低于50%归科研人员”;2019年科创板设立,为未盈利科技企业提供融资通道;2023年《公司法》修订,允许“同股不同权”架构,破解科技企业早期融资中的控制权难题……这些政策的底层逻辑,是“法无禁止即可为”的私权保护原则——只要不触碰安全、伦理、垄断等底线,市场主体在创新路径、商业模式上的探索均受法律保护。
这种包容,本质上是“冒险精神”的制度性释放。以生物医药领域为例,一款创新药的研发周期长达10-15年,投入超10亿美元,失败率超90%。但中国近年来通过“药品临床试验默示许可制”(60个工作日无异议即获批)、“真实世界数据应用试点”等政策,将新药上市时间缩短30%以上。2024年,某基因治疗独角兽企业的CAR-T产品通过真实世界数据加速获批,其创始人直言:“如果没有这些‘容错机制’,我们可能熬不过临床二期。”
数据佐证:胡润研究院2025年报告显示,中国独角兽企业中,近70%成立于政策鼓励创新的“窗口期”(2015年后),其中因“审批流程简化”“税收优惠”“融资支持”等政策直接受益的比例高达82%。
2023年,某新能源独角兽企业曾遭遇一场“惊魂”——其位于西南某省的生产基地因“不符合区域产业规划”被要求限期搬迁,而该规划文件发布时间距企业签约入驻仅3个月。企业法务部紧急核查发现,当地政府在未召开听证会、未公示规划调整依据的情况下,单方面修改了土地用途。最终,通过行政诉讼,企业依据《行政许可法》第47条(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许可事项应听证)和《土地管理法》第58条(土地用途变更需符合国土空间规划),起诉当地政府“超越法定权限”,最终胜诉并获得500万元行政赔偿。
这起案件的意义远超个案本身。它标志着中国公权力运行正从“管理型”向“服务型”、从“模糊授权”向“清单管理”转型。根据《国务院部门权力和责任清单编制试点方案》(2015年)及后续深化方案,目前中央层面已累计取消和下放超1.3万项行政审批事项,地方各级政府也普遍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其中,“负面清单”明确列出企业“不能做什么”,其余领域“法无禁止即可为”;“权力清单”则规定政府“能做什么”,超出清单的行为均属越权。
这种“权力守界”的实践,在独角兽企业的日常经营中随处可见。例如,某半导体独角兽企业曾在某省投资建厂时,当地政府试图要求其“配套建设员工宿舍并向周边村庄低价供电”,企业法务依据《反垄断法》第32条(禁止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和《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第39条(不得对外地和进口商品设置歧视性价格),直接向省级营商环境局投诉,最终当地政府收回不合理要求。
更值得关注的是“权力纠错机制”的完善。2024年,最高检发布《关于推进行政检察与行政执法衔接工作的意见》,明确对“超越职权、滥用职权、怠于履职”等行政行为建立“公益诉讼+行政检察”双轨监督。同年,某省市场监管局因在反垄断调查中“超期未作出处理决定”,被检察机关发出《检察建议书》,最终被认定“行政不作为”并责令整改。
专家观点: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曙光指出,“公权法无授权即禁止”不是削弱政府职能,而是通过明确边界提升治理效能。例如,上海自贸区“证照分离”改革后,企业开办时间从22天压缩至3天,政府监管重心从“事前审批”转向“事中事后监管”,反而提升了市场活跃度。
2024年底,一起“AI生成内容版权案”引发广泛关注。某互联网独角兽企业开发的AI写作工具生成的文章被前员工盗用创业,企业以“著作权侵权”起诉,而被告辩称“AI生成内容无人类作者,不受《著作权法》保护”。最终,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依据《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条(作品需“具有独创性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现”)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认定该AI工具的算法设计、训练数据和输出结果体现了“人类智力投入”,构成作品,判决被告侵权成立。
这起案件的判决,不仅为AI时代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标杆,更折射出中国司法对新兴领域的“包容审慎”态度。近年来,司法机关通过“案例指导制度”“专业法官会议”“跨学科专家库”等机制,不断提升对新经济、新业态的司法裁判能力。例如,针对数据权属争议,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审理数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数据控制者对其合法收集、处理的数据享有财产性权益”;针对算法歧视,发布《关于审理算法推荐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禁止“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限定交易等垄断行为”。
司法的“托底”作用,在独角兽企业的危机应对中尤为关键。2023年,某生物医药独角兽企业因涉嫌“数据造假”被竞争对手举报,股价暴跌30%。企业紧急启动法律应对:一方面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实验数据进行复核,证明“数据误差在行业标准范围内”;另一方面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1条(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损害竞争对手商业信誉),起诉举报方“商业诋毁”。最终,法院认定举报方“未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数据造假”,判决其赔偿500万元并公开道歉,帮助企业挽回声誉。
数据支撑:最高人民法院2025年工作报告显示,2020-2024年,全国法院审结涉独角兽企业案件1.2万件,其中知识产权、合同纠纷、商业诋毁类案件占比超70%,企业胜诉率达85%;通过“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70%的案件在诉前调解阶段解决,平均审理周期从180天缩短至45天。
2024年夏天,某新能源独角兽企业因“污染事件”被推上风口浪尖。有自媒体发布视频称,其工厂夜间偷排污水,导致周边河流鱼类大面积死亡。企业第一时间发布声明,称“污水处理设施24小时运行,排放数据实时联网至环保部门”,并邀请第三方检测机构现场采样。但舆论持续发酵,部分自媒体甚至挖出“企业创始人曾因环保问题被行政处罚”的旧闻。
关键时刻,国家电网的“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控系统”数据成为关键证据——平台显示,该企业近3个月的污水排放指标(COD、氨氮等)均低于国家标准。环保部门随后公布调查结果:视频中的“死鱼”系上游养殖户违规用药所致,与涉事企业无关。最终,造谣的自媒体账号被依法关闭,企业获得100万元名誉权赔偿。
这起事件中,新闻媒体的监督与官方信息的公开形成了良性互动。近年来,中国通过《网络安全法》《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等法规,明确了新闻机构的采访权、监督权,同时要求“真实、客观、公正”报道;对于涉及企业的负面舆情,政府部门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信息公开指南”,确保“谣言止于公开”。
更重要的是,“曝光两面人”的监督机制正在向纵深延伸。2023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推出“四风”问题举报平台,鼓励群众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揭露公职人员“不吃公款吃老板”“影子股东”等隐形腐败;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建立“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系统”,将“被多次举报投诉且查实”的企业列入重点监管名单,相关信息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开。
案例启示:某财经媒体记者王琳在报道某独角兽企业“财务造假”传闻时,通过梳理企业历年财报、采访行业专家、调取税务申报数据,最终揭露其“虚增研发投入以骗取补贴”的事实。报道刊发后,监管部门介入调查,企业创始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相关责任人被市场禁入。王琳说:“新闻监督不是‘挑刺’,而是通过公开透明,让市场更公平,让创新更有保障。”
从“野蛮生长”到“法治护航”,从“政策输血”到“内生动力”,中国独角兽的进化史,本质上是一部“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序社会”协同共治的实践史。在这里,“个性”因包容而有活力,“冒险”因制度而有底气,“创新”因保护而持续;权力的边界清晰可见,私权的空间自由舒展,公正的防线牢不可破,监督的阳光照亮每个角落。
正如陈雨桐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的发言:“我们这代创业者,赶上了最好的时代——国家为我们划好了‘不能做的红线’,更铺就了‘可以做的大道’;市场给了我们试错的空间,社会给了我们监督的力量。这样的环境,才是独角兽真正的‘栖息地’。”
未来的中国独角兽,必将在法治与创新的共振中,生长得更高、更壮、更久。因为它们的根,扎在制度的沃土里;它们的叶,沐浴着监督的阳光;它们的果,凝结着奋斗的汗水——这是中国的独角兽,更是中国的未来。
来源:汇全球看世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