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说关系,蒋介石跟周恩来,压根儿不是一类人。一个威风八面,一个温和有分寸,但偏偏蒋就是肯定周。后来那些日记被拿出来翻啊翻,发现满书抱怨,各路人马都挨了骂,连宋美龄都逃不过。但奇了——从头到尾,只有周恩来零差评。就像宿舍里总有一位,大家都吵架他却从不沾边,任谁都
恩来,你是中共最有理智、也最有人情味的同志……
这是1937年,蒋介石亲口对周恩来说的话。
要说关系,蒋介石跟周恩来,压根儿不是一类人。一个威风八面,一个温和有分寸,但偏偏蒋就是肯定周。后来那些日记被拿出来翻啊翻,发现满书抱怨,各路人马都挨了骂,连宋美龄都逃不过。但奇了——从头到尾,只有周恩来零差评。就像宿舍里总有一位,大家都吵架他却从不沾边,任谁都挑不出毛病。有时候我们都说“得人心”,真不是嘴上说说,周总理就做到了。
可这些年民间传他风度翩翩、温文尔雅的故事多了去了。你要是真跟他喝过一杯饭,跟他凑过一桌麻将,想必印象也是“体贴入微”。可别忘了,人再好也有棱有角,谁都不是圣人。1938年10月,国共正合作时期,看似风平浪静。周总理却当面“怼”了一位国军军官。无视,冷眼,脸一下子板起来。现场气氛里飘着一点尴尬,说不出的悄悄话。莫非也是“官场隔阂”?还是另有隐情?旁边人都纳闷。
那天是到郭沫若家做客。说起郭沫若,他家里跟个聚义厅似的,文化圈子的风流人物进进出出。周恩来推门进屋,大家正鼓掌呢。主角不是周,总理牌面没上。这天的风头被一个国军军官抢去了。他写了一幅字,挺有气派: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真理不能离。
听着像古训,却又带点那个年代的味道。大家围着称赞,都等着周总理说两句。
可周恩来只是随意笑了笑,走过去一一寒暄,唯独到这个军官前停顿了一下。脸上的笑意突然像被风吹灭了,转而冷漠。不止是态度问题,简直是“刻意”。他径直闯向了郭沫若的内屋,那个军官就这么被晾在原地。场面有点尴尬,尤其是那个军官的爱人也在旁边,难掩疑惑。她寻思,现在不是国共合作时期吗?怎么还动怒了?难不成是身份作祟?
很多时候,秘密在许多年后才揭开。原来,那军官后来成了她的丈夫。他的身份直到婚后才慢慢水落石出。她才知道,丈夫的名号不是一般的国军军官,而是地下代号为“八一”的共产党红色特工。那时候的江湖险恶,什么都不能明说,哪怕是夫妻隔窗相望,也未必知底细。
这个谢和赓,说起来也是一段传奇。广西桂林人家,书香门第。父亲谢顺慈,前清秀才,书法好得能挂总统府的大匾。小时候家里有墨香,门前有旧儒生的故事。谢和赓从小跟着哥哥们学问、练字,骨子里教养很深。但命运给他的不是书卷气,而是烽火路。
那个年代中国想太平,简直是奢望。有志的青年一边读书,一边在社会风头浪尖探路。二哥谢铁民早早移入革命阵营,做了共产党人。谢和赓受哥哥熏陶,思想开明,悄悄接触马列、参与地下活动。年轻人遇见理想,不就是点把火吗?只是这团火太烈。蒋介石后来发起“四一二”,刀下不认亲,哥哥谢铁民也是死在那场浩劫之中。
那一年家里痛哭,谢和赓却没有退。他心里打定主意:背着兄弟的遗愿往前走。这是很多革命者的人生共性,你追他赶,不舍不得,除非命断。
大学一毕业,谢和赓身份犹在暗处。表面是高材生,底下已经成了地下党。组织安排他进冯玉祥部挂职当上尉秘书,那是抗日同盟军时代。吉鸿昌在那里,他身边的家国情怀满分。谢和赓在吉将军口中听到“国难思齐”,也学了不少。
只可惜,抗日同盟军后来失败,谢和赓不得不另谋出路。你以为地下党有得选吗?大多是哪边需要,就去哪边钻。谢和赓盼望去苏区正面打拼,结果组织让他回广西打入桂系军阀,说白了就是利用自己土地身份、谈吐背景以及同乡关系,去“做统战工作”。
其实这一招,很多地下党都试过,靠“老乡”叙旧进圈子。广西,南宁,一纸冯玉祥亲笔信,谢和赓直奔白崇禧司令部。白崇禧见推荐人这么大,也就留了口信,要“安置”他。但你要是坐在办公室细细等,等到花都谢了。这一点,谢和赓聪明——没多久自己写了几篇论文递上去。
白崇禧有眼力,看得起人才。读了谢和赓的论文,觉得眼前这个年轻人不一般,干脆安排他进了广西工商局,还批了“特通证”,随便出入高层住处。这个信任,现代人不好理解,那年代能随便进白崇禧、李宗仁府邸的,简直相当于“黄马褂”。
谢和赓这样慢慢扎稳了脚,打进了桂系核心,情报线从此开通,无数消息暗流涌动。他表面是小官,实际干着党的“地下工作”。这种日子——吃饭、见人、递纸条、装傻充愣,哪有外人看的那么潇洒。
1937年左右,谢和赓已充当了白崇禧机要秘书。实际连周恩来都知晓他的身份,周还是特科的直接领导,上线单线联系,一环套一环。谢和赓不但见过周,还被周亲自指导过隐蔽战线的工作。那次见面,周恩来亲切得很,握着谢和赓的手问东问西,不像领导,更像家里长辈。
还有一段“改文”的趣事,真有点时代味道。白崇禧要讲《军队政工与群众政工之关系》,稿子由谢和赓连夜编写,却被建议“删短”。谢和赓心里明白,削谁的文容易,削自己的最难。一咬牙,找周恩来帮忙。周总理一边工作,一边帮他熬夜改稿,红笔圈圈划划,硬是删了两千字。关键是,删的不全是废话,还有批评国军政治工作的部分——要是让白崇禧念出来,岂不是自摆雷区?
周总理心细如发,想得远,改稿是为保谢和赓的安全,也怕露了马脚。最终白崇禧用了这稿子,谢和赓更得信任。李克农还开玩笑,“小鬼,你命真好,给恩来做学生!”这种露一手的故事,你说是真实还是传奇?给今天的我们品一品,也许还有书生气在里面吧。
故事往下说——那次在郭沫若家里,周恩来见到谢和赓但态度生冷,谢和赓后来实在不明白,直到被董必武拉去小声嘱咐:“周总理这是保护你呢,这里鱼龙混杂,谁都不了解谁,一个眼神不对就招来怀疑。你身份特殊,别让人看出你们有瓜葛。”
董必武还顺带传了周的口信,意思是你再踏入郭家,就要考虑党籍了。这话听着严厉,其实换做我们,未必能做得到那种斩钉截铁。但这不是冷漠,是责任。特工身份要是暴露,不光自己送命,整个线都毁了。换个角度看,是对谢和赓生命的维护,比什么客气话都管用。
你以为只有谢和赓挨批?其实连老特工李克农都被“点名”了。一次南洋抗战宣传队出发,金山、王莹两位演员(他们其实也是党内人)准备赴南洋。谢和赓作为白崇禧的机要,要配合工作。当天,谢和赓准备通知金山、王莹,却在路上碰见李克农三人同行。谢本能“躲开”,不愿暴露身份,但李克农轻松叫住他,直接在街头交流了任务。这种轻率,在以后看来,是致命风险。
李克农事后如梦初醒,立马追悔莫及。回去后反复嘱咐,“金山、王莹,不能多说!”又亲自给周恩来报备。周恩来平日温与和,关键时刻却一板一眼:“谢和赓要是出了事,你李克农负责。”这话不是客套,更不是指责,是对地下战线最紧要的交待。
反观王莹,哪知自己爱人是如此“高阶”的特工。她与谢和赓那层恋人身份,也是在故事后半段才渐渐揭晓。那种相敬如宾,说不出口的隐忍,只有同代人才体会得到。
往事如烟,这些人物都走到了历史深处。提起来,仿佛一首老歌──歌里有胆气,有遗憾,也有爱。但他们留下的韧性、忠诚和细心,值得我们反复咀嚼。
有的时候我在想,真正的信任和保护,未必是温情脉脉,有时反倒是冷眼和斩钉截铁。你信人,护人,不惜做“无情”那一方,这才是大时代里的真性情。
谢和赓、周恩来、李克农、王莹,这些名字已然尘封。但他们人生里的难题、一言难尽的苦衷,还有那些在黑暗中浸透的温度,会不会也在未来某一天,被我们,或者我们的后人,重新理解?
谁知道呢。世事难料,每个人都可能是“别人的背景板”,也许他们当时做的一切,只为活下去、做对、等一个能理解的人。我们读故事,不一定能体会。但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像他们那样,可亲、可敬、可畏。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