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日朵雪峰之侧》教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7 11:12 1

摘要: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诗歌中对比、象征等艺术手法,提升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把握诗歌内容。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诗歌中对比、象征等艺术手法,提升诗歌鉴赏水平。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诗中塑造的众多审美意象,感受凝重壮美的艺术氛围。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诗人对生命本真的追寻以及歌颂生命的伟大情怀。

教学重难点:

赏析诗中塑造的众多审美意象,感受凝重壮美的艺术氛围。

理解诗人对生命本真的追寻以及歌颂生命的伟大情怀。

预习任务:

运用意象分析法和知人论世法,解读《俄日朵雪峰之侧》。

1.找出诗词中的意象,并选择一个进行鉴赏。

2.结合写作背,分析诗人形象,探究本诗的主旨。

一、意象分析

1.学生作业评析,好的表扬并让其朗读,其他同学交流。

2.总结

雪峰、太阳、上海——雄浑壮丽的雪峰落日图(视觉)

石砾、深渊、罅隙——表达了对横祸的坚守、顽强、坚韧,是生活状态,也是精神状态(听觉)

雄鹰、雪豹——雄鹰、雪豹威风凛凛,是真正的强者,也是作者理想中的精神、意志和心灵的象征,代表着一种真正的强大、雄壮和坚韧

蜘蛛——“蜘蛛”是作者现实状态的写照,是他“囚徒”身份的一种反映。同时也暗喻那些虽然渺小、但不失刚毅之志的无名英雄。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

二、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诗人形象,探究诗歌的主旨。

1.学生作展示评析,好的表扬并让其朗读,其他同学交流。

2.背景补充:

1957年,昌耀因诗作《林中试笛》被打成右派,此后仅得以一“赎罪者”身份辗转于青海西部荒原从事农垦,1962年昌耀已陷入冷寂和沉闷了,由此,他得以以理智和清醒,观照和揣度个体生命及周围的世界:这便是他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产生的外在机缘和直接意图。

诗人介绍

昌耀(1936年-2000年),原名王昌耀,湖南省桃源县人,诗人。

1950年参军,1951年春赴朝鲜作战,其间曾两度回国参加文化培训。

1953年“停战协定”签字前十余日,身负重伤,从此永远离开了部队。

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

1957年因一首短诗被定为右派,遭受了二十余年的坎坷与磨难。

1979年重返文坛,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荣誉主席,专业作家。

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昌耀抒情诗集》、

《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昌耀的诗》等。

他被人誉为“他那一辈人中唯一可以被称作诗人的人”

“最信赖的诗人”“中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当代诗歌史上的一个传奇”。

3.“我”形象分析

攀登者致力于征服,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

“我”的形象与“雄鹰”“雪豹”“蜘蛛”哪个更接近?

小得可怜的蜘蛛,与太阳、山海、巨石、雄鹰、雪豹等,不管形体、力量、风格,都相差巨大,但就是它,也登上了高山,说明真正的强大与坚韧不在于外在形象,而在于精神、意志和心灵。

即便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也享受大自然赐予的快慰。体现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4.主题探究

①诗人王昌耀1950年参军,曾参加战斗,负伤致残,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1957年被定为“右派”。

②受“大跃进”思想影响,60年代初我们国家存在一种狂热、迷乱、肤浅、喧嚣的精神风貌,那种对理想追求的热情和热爱往往遭到拒绝。诗人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中,凭着一份清醒和理智,开始打量和思考时代与现实。

③诗人昌耀并没有与时代一同“滑坡”,而是在峨日朵雪峰之侧站稳了自己的高度。彰显诗人精神空间的不是“雄鹰或雪豹”,而是“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尽管“蜘蛛”如同诗人一样渺小,却是精神高度的坚守者,这正是诗人坚定理想追求、绝不随波逐流的呐喊。

三、齐声诵读、体悟攀登精神

1.学生朗读

2.示范朗读(看时间)

3.总结:

人生的苦难和挫折,是对人生的一种造就,战胜挫折和苦难就会赢得财富。今天我们领悟了昌耀的人生体验,明天我们也要像他那样用自己的顽强意志去直面挫折,即使身处孤绝之境,也要笑对人生,走向成功的彼岸!

四、作业

选择本诗其中一个意象,写一首现代小诗。

高中语文 · 目录

上一篇《从烛泪到心火——解读闻一多的精神图腾》——《红烛》意象解码与情感流变下一篇《致云雀》雪莱

来源:老谢语文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