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长兴工地挖出越国 “宝藏”! 龙首玉带钩+ 成套编钟现世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6 16:31 1

摘要:2003年12月,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鼻子山下一处普通工程施工现场,一台挖掘机正在进行土方作业。当挖掘深度达到两米左右时,司机突然发现铲斗下方土层出现异常——部分土质与周围明显不同,夹杂着青灰色碎块。司机凭借经验判断可能触及地下埋藏物,立即按下紧急制动按钮,铲斗

2003年12月,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鼻子山下一处普通工程施工现场,一台挖掘机正在进行土方作业。当挖掘深度达到两米左右时,司机突然发现铲斗下方土层出现异常——部分土质与周围明显不同,夹杂着青灰色碎块。司机凭借经验判断可能触及地下埋藏物,立即按下紧急制动按钮,铲斗悬停在半空。此时,现场其他工人围拢过来,有人用铁锹在土坑边缘试探性挖掘,陆续发现几块带有纹路的陶片。消息通过工人手机迅速传播至周边村庄,不到半小时,施工现场聚集了上百名村民。

施工现场发现带有青灰色的陶片

随着人群聚集,现场秩序逐渐失控。部分村民声称曾目睹有人从土坑中挖出"金疙瘩",甚至有人展示手机拍摄的模糊照片。考古人员到达时,发现土坑周边已被翻动出多个小坑,地表散落着大量陶片、瓷片,部分区域出现明显踩踏痕迹。有村民承认曾将疑似青铜器的金属片带回家中。这种自发性的"考古"行为导致原始地层信息完全破坏,考古人员无法通过土层叠压关系判断文物原始位置,为后续研究带来极大困难。

施工现场地表散落着陶片、瓷片

长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接到报告后,所长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文保人员梁义建携带基本测绘工具驱车赶往现场,途中通过电话协调公安部门维持秩序。到达时已是傍晚,现场仍聚集着数十名村民,部分人手持从土中捡拾的碎片向工作人员展示。

次日清晨,省考古所专家组抵达现场。队员王芳在测绘土坑范围时,发现距离主坑东北方向127米处的草丛中有异常反光。拨开齐腰深的茅草后,发现一件被泥土包裹的器物。该器物呈扁圆形,直径约8厘米,表面覆盖着青灰色硬壳。队员用竹签小心剔除表面泥土后,露出底部C型连续纹饰,顶部镂空处残留有编织物痕迹。经初步判断,这可能是一件战国时期的席镇,用于压住席子四角防止卷曲。这一发现为确定遗址年代提供了重要线索。

考古人员在周边发现的席镇

席镇上的C形纹路

席镇顶部上的挂环

(1)文物修复过程

发现席镇后,考古队在周边50米范围内进行拉网式搜索,共发现7处类似散落点。所有器物被运至县博物馆临时修复室,由文物修复师李明主持工作。他首先使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分析器物成分,确认主要材质为青铜合金。针对表面硬壳,采用浓度5%的柠檬酸溶液进行超声波清洗,历时36小时逐步去除腐蚀产物。修复过程中发现器物内部中空,顶部镂空处残留有麻织物纤维,推测原配装有木质挂饰。最终修复完成的席镇重达320克,表面纹饰清晰可见。

考古人员正在修复追回的文物

(2)警方合作

鉴于现场已被破坏,考古队立即联系公安部门成立专案组。通过调取周边道路监控,发现案发当日有3辆可疑车辆在施工区域停留。民警对附近6个村庄进行走访,获悉某村民家中藏有"铜铃铛"。经突击搜查,在其柴房阁楼发现用红色布袋包裹的文物碎片,经比对与现场散落陶片完全吻合。截至2004年1月,共追缴回青铜席镇1件、原始瓷钟7件、镈钟3件、句鑼、玉管12节等文物63件。其中7件原始瓷钟的音孔排列呈现特定规律,经音乐学家测试可演奏完整音阶,证实为成套编钟。

追缴回的七件原始瓷甬钟

追缴回的三件镈钟

(1)随葬坑的发现

通过编钟的排列方式,考古队判断鼻子山遗址应为高等级墓葬的附属设施。2004年3月,在原施工区域东侧300米处发现人工堆筑的土墩。该土墩直径42米、高6.8米,剖面显示分层夯筑痕迹,每层厚度约20厘米,夹杂有炭化植物纤维。在土墩顶部偏南位置,发现一个长5.2米、宽3.1米的竖穴土坑,坑内整齐排列着13件原始瓷乐器,这些乐器表面均刻有"越王"铭文,证实属于越国宫廷用器。

鼻子山遗址土墩墓葬

墓出土的原始瓷乐器群,集中体现了越国制瓷工艺的巅峰水准。其中原始瓷甬钟,通高约 11.9 厘米,甬部呈四棱形,与内腔贯通。钟体以合瓦形为基,铣棱竖直,舞部刻划弧线分隔的 "C" 形纹带,篆间以斜刻纹界定区域,每区浮雕 9 枚螺旋状乳钉,形成 36 枚有序排列的立体装饰。这种将青铜礼器的庄重形制与越地几何印纹陶传统相融合的创作,既延续了西周乳钉纹铙的礼乐基因,又通过瓷质媒介实现了材质与纹饰的双重革新,成为越国贵族 "器以藏礼" 观念的实物见证。

墓中出土的原始瓷甬钟

(2)越国文化的体现

主墓室位于土墩核心位置,采用"劈山为椁"的特殊形制。墓室四壁由加工平整的砂岩板砌筑,顶部覆盖三层巨型石板。虽历经盗掘,仍出土玉器287件,其中龙首玉带钩通长约 9.5 厘米、钩首高 2.3 厘米,呈琵琶形。龙首吻部前突,圆眼微凸,耳作尖弧状,线条利落;钩身阴刻云雷纹,间饰弦纹,中部下方设椭圆形钮;玉璜佩直径9厘米,两端钻圆孔供组佩串联,弧面以阴刻工艺饰云雷纹,间刻三周弦纹划分区域,纹样疏密有致。

墓中出土的龙首玉带钩

墓中出土的玉璜佩

玉璜佩表面阴刻的云雷纹

玉管呈规整细圆柱形,两端对钻圆孔贯通,孔壁留存细密旋痕。管身中段阴刻三周弦纹,间饰浅浮雕云纹,线条流畅。玉色泛青灰,局部带褐沁,抛光莹润,是贵族佩饰体系的精致构件。这些玉器的材质经检测为新疆和田玉,与同时期楚墓用玉特征相符。结合《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考古队推测墓主人为越王翳或其近亲,该墓葬的发现将长兴地区纳入越国核心统治区范围。

墓中出土的玉管

本次考古发现虽然揭示了越国在长江下游的统治痕迹,但关于墓主人身份的判定仍存在争议。支持者认为,出土玉器的规格和铭文特征与越国王室器物完全吻合,特别是龙首玉带钩的形制仅见于越国高级贵族墓葬。反对者则指出,墓中缺乏典型青铜礼器,与同时期楚墓、吴墓的随葬品组合存在显著差异。更关键的是,编钟的音律体系显示受楚文化影响,而玉器工艺却保持中原风格,这种文化杂交现象难以用单一政权归属解释。

关于"越国无青铜器"的论断也受到挑战——近年在绍兴印山墓出土的青铜剑证明越国具备高端青铜铸造技术,但鼻子山墓葬的"青铜缺失"究竟是资源限制还是刻意选择,至今仍是未解之谜。这场争论持续至今,恰恰印证了考古学在揭示历史真相时的局限性,也提醒我们:任何结论都需要更多实证支撑,而非常规推理所能定论。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