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数千年的帝制史中,诞生过三百余位帝王。他们中既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般的雄主,也有不少沦为亡国之君的悲剧人物。亡国本身或许并非最可怕的结局——有的君主亡国后仍能安享余生,如“乐不思蜀”的刘禅;但有的君主,却在亡国后遭遇了远超死亡的痛苦与羞辱,他们的结局,不
在中国数千年的帝制史中,诞生过三百余位帝王。他们中既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般的雄主,也有不少沦为亡国之君的悲剧人物。亡国本身或许并非最可怕的结局——有的君主亡国后仍能安享余生,如“乐不思蜀”的刘禅;但有的君主,却在亡国后遭遇了远超死亡的痛苦与羞辱,他们的结局,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王朝尊严崩塌的缩影。
评判一位亡国君是否“惨”,绝非看其亡国的“冤屈程度”,而在于其失去权力后,是否连作为“人”的底线尊严都被彻底碾碎。本文将以“死法惨烈度、人格羞辱度、人生落差度、后世同情度”为四大核心标准,梳理中国历史上五位最惨的亡国君,他们的故事,每一个都足以让人脊背发凉,也让我们看到权力巅峰之下,那深不见底的黑暗深渊。
第一章 帝羓之辱:后晋出帝石重贵的终极悲剧
若论中国历史上最没尊严的亡国君,后晋出帝石重贵认第二,无人敢认第一。他的惨,不仅在于生前沦为阶下囚,更在于死后被敌人用盐腌制成“腊肉”,美其名曰“帝羓”,成为契丹人炫耀武功的“收藏品”。这种将帝王遗体当作“牲畜”处理的方式,刷新了人类对“羞辱”的认知下限。
一、从“反抗者”到阶下囚:一场注定失败的叫板
石重贵的悲剧,从根源上与他的叔叔——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密不可分。石敬瑭为了夺取后唐江山,不惜以“割让燕云十六州”、“认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为代价,换取契丹的军事支持,最终建立后晋,成为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儿皇帝”。
公元942年,石敬瑭病逝,侄子石重贵以“皇侄”身份继位,成为后晋的第二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帝。年轻的石重贵,不愿继承叔叔那屈辱的“儿皇帝”身份。他登基后不久,便对契丹采取了强硬态度:一方面,他宣布后晋不再向契丹称“臣”,只称“孙”,试图在名义上摆脱附庸地位;另一方面,他停止了向契丹的进贡,公开与耶律德光叫板。
石重贵的反抗,看似有骨气,却忽略了后晋的根本实力——后晋的国力本就远弱于契丹,且朝中不少将领早已被契丹收买,军心涣散。耶律德光听闻石重贵的“叛逆”行为后,勃然大怒,当即以“欺君罔上”为由,亲率大军南下,攻打后晋。
战争的过程,比石重贵预想的还要惨烈。公元946年,契丹军避开后晋的主力防线,从侧面突袭,而石重贵手下的大将杜重威、李守贞等人,竟在关键时刻率军投降,导致后晋的防线瞬间崩溃。公元947年正月,契丹军顺利攻破后晋都城开封,石重贵被迫率文武百官出城投降。
投降当天,耶律德光故意羞辱石重贵——他让石重贵穿着素服,跪在开封城外的大道旁,自己则坐在高头大马上,居高临下地斥责石重贵“忘恩负义”。面对耶律德光的辱骂,石重贵只能磕头求饶,昔日的帝王威严,在这一刻荡然无存。
二、十七年囚禁:从帝王到“活死人”的落差
投降后,石重贵并未被立即处死,而是被耶律德光下令押往契丹草原。这一路,成为了石重贵人生中最屈辱的旅程:他与皇后冯氏、皇子石延煦等人被关在一辆简陋的囚车里,沿途的契丹士兵不仅对他们随意呵斥,还经常抢夺他们随身携带的财物。
到达契丹草原后,石重贵被囚禁在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后来又被迁往怀州(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在这长达十七年的囚禁生涯中,石重贵过着连普通奴隶都不如的生活:
☞住所简陋:他被安排住在一间破旧的草房里,冬天寒风刺骨,夏天闷热潮湿,屋内连一张像样的床都没有,只能睡在铺着干草的地上。
☞饮食匮乏:契丹人只给他们提供最粗糙的稗子饭,饭里混杂着沙子和碎石,难以下咽。有时甚至连稗子饭都不够,石重贵只能靠采摘野果、挖野菜充饥。
☞ 人格践踏:契丹贵族经常把石重贵当作“玩物”,他们会故意召石重贵前来,让他为自己斟酒、跳舞,稍有不从,便会遭到鞭打。更让石重贵痛苦的是,他的女儿被契丹贵族强占,他却连反抗的勇气都没有——他知道,只要自己稍有不满,等待全家的便是更残酷的报复。
在这样的折磨下,石重贵的身体和精神逐渐崩溃。他曾多次想过自杀,但看着身边的妻儿,又只能咬牙坚持。他在囚禁期间写下的《哀歌》中,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处境:“黄沙漫卷风萧瑟,草屋寒侵骨欲折。昔日金銮殿上客,如今阶下丧家犬。”字里行间,满是绝望与悲凉。
三、帝羓之耻:死后被腌成“腊肉”的终极羞辱
公元964年,51岁的石重贵终于在囚禁中病逝。他或许以为,死亡能让自己摆脱屈辱,却没想到,更大的羞辱还在等着他。
契丹人担心石重贵的尸体在草原的炎热天气下腐烂,便想出了一个丧心病狂的办法——用处理牛羊的方式处理他的尸体。他们先是将石重贵的尸体清洗干净,然后在尸体的腹腔内塞满盐巴,再用麻布将尸体包裹起来,悬挂在契丹祖庙的屋檐下,美其名曰“帝羓”,意为“帝王的干肉”。
契丹人这么做,并非单纯为了“保存尸体”,而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武功——他们要让后世的契丹人都知道,曾经反抗大辽的后晋皇帝,最终落得如此下场;他们也要让其他臣服于契丹的政权知道,反抗大辽的代价,就是连死后都无法“入土为安”。
《旧五代史·晋少帝纪》中曾记载此事:“契丹主命发其丧,以王礼葬之,但秘不示人,实以盐渍其尸,谓之帝羓。”所谓的“王礼葬之”,不过是契丹人对外的谎言,真实的情况是,石重贵的“帝羓”被当作“战利品”,在契丹祖庙中悬挂了数十年,直到契丹衰落,才被人偷偷取下,埋在一片荒草丛中。
石重贵的悲剧,是中国历史上亡国君中最极致的屈辱——他生前失去了权力、自由和尊严,死后连遗体都被当作“牲畜”处理,成为敌人炫耀的工具。这种“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永恒羞辱”,在数千年的帝制史中,仅此一例。
第二章 煤山孤魂:明思宗朱由检的悲情终局
如果说石重贵的惨在于“死后无尊”,那么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帝)的惨,则在于“努力无果的悲情”。他不是昏君,甚至可以说是明朝后期最勤政的皇帝,但他接手的,却是一个早已病入膏肓的王朝。最终,他只能在煤山的歪脖子树上自缢,用“以发覆面”的方式,向列祖列宗谢罪,也向天下百姓告别。他的结局,是“一个好人输给坏时代”的典型悲剧。
一、十七岁登基:接过一个烂摊子
公元1627年,明熹宗朱由校病逝,由于没有子嗣,17岁的弟弟朱由检登基,是为崇祯帝。当朱由检穿上龙袍的那一刻,他面对的,是一个濒临崩溃的王朝:
☞ 朝局混乱:熹宗时期,宦官魏忠贤专权,形成了臭名昭著的“阉党”,他们大肆迫害东林党人,朝政腐败到了极点。崇祯登基时,朝堂上几乎全是魏忠贤的亲信,正直的大臣要么被杀害,要么被流放。
☞ 外患严重:东北的后金(清朝前身)在努尔哈赤、皇太极的带领下,势力日益壮大,多次突破明朝的辽东防线,威胁山海关以内的地区。
☞ 内忧不断:明朝末年恰逢“小冰河期”,全国范围内连年发生旱灾、蝗灾和水灾,粮食减产严重,老百姓流离失所,纷纷揭竿而起。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已经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
☞ 财政枯竭:由于战争频繁、灾害不断,明朝的国库早已空空如也。为了筹集军饷,朝廷不得不向百姓征收“辽饷”“剿饷”“练饷”,进一步加剧了百姓的负担,也让更多的人加入了起义军的队伍。
面对这样的烂摊子,年轻的崇祯帝没有退缩。他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铲除魏忠贤及其阉党势力。他先是暗中联络东林党人,收集魏忠贤的罪证,然后在公元1627年12月,下令将魏忠贤贬往凤阳,魏忠贤自知难逃一死,在途中自缢身亡。随后,崇祯帝又下令清查阉党,处死了崔呈秀等核心成员,为东林党人平反。
铲除阉党后,崇祯帝开始亲理朝政。他每天凌晨起床,深夜才休息,一天工作长达16个小时;他生活节俭,衣服上甚至有补丁,后宫的嫔妃也没有多余的赏赐;他还多次下“罪己诏”,反思自己的过错,希望能得到上天的原谅和百姓的理解。
二、一系列失误:努力为何换不来转机?
崇祯帝的勤政,固然值得肯定,但他的性格缺陷,却让他的努力一次次付诸东流。他多疑、固执、急躁,这些性格特点,在关键时刻给明朝带来了致命的打击:
☞ 错杀袁崇焕:袁崇焕是明朝后期最优秀的军事将领之一,他曾率军在宁远之战、宁锦之战中大败后金,被誉为“辽东长城”。公元1629年,皇太极率领后金军队绕过山海关,突袭北京,袁崇焕率军星夜驰援,击退了后金军队。然而,皇太极却使用“反间计”,让崇祯帝误以为袁崇焕与后金勾结。崇祯帝不加调查,便下令将袁崇焕凌迟处死。袁崇焕的死,不仅让明朝失去了一位能对抗后金的大将,也让辽东的将士们心寒,从此,明朝在辽东的防线更加脆弱。
☞频繁更换大臣:崇祯帝对大臣的要求极高,一旦大臣办事不力,或者出现失误,他便会立即将其罢免,甚至处死。在他执政的十七年里,先后更换了50多位内阁大臣、14位兵部尚书,其中有不少人是被冤杀的。这种频繁更换大臣的做法,导致朝廷的政策无法持续推行,官员们人人自危,不敢主动承担责任,朝政更加混乱。
☞ 对农民起义的摇摆不定:面对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崇祯帝始终没有制定出一套稳定的策略。他一会儿主张“招抚”,答应给起义军将领封官许愿,让他们归顺朝廷;一会儿又主张“镇压”,派大军围剿起义军。这种摇摆不定的态度,不仅让起义军看清了明朝的虚弱,也让明朝的军队疲于奔命,最终,李自成的起义军越来越壮大。
三、煤山自缢:一个帝王的最后尊严
公元1644年3月17日,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兵临北京城下,北京城内一片混乱。崇祯帝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却发现朝堂上只剩下寥寥数人——大多数官员都已经偷偷逃跑,或者准备投降李自成。
3月18日,起义军攻破北京外城,崇祯帝知道,明朝已经彻底完了。他没有选择逃跑,而是决定“君王死社稷”,用自己的生命,为明朝画上一个句号。
在自缢前,崇祯帝做了三件事,每一件都让人泪目:
1. 送走皇子:崇祯帝将三个儿子(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叫到身边,亲自为他们换上平民的衣服,对他们说:“你们今后不再是皇子,而是普通百姓。一定要隐姓埋名,不要让别人知道你们的身份。将来如果有机会,要记得为明朝报仇,但更重要的是,要好好活下去。”说完,他让太监将三个儿子偷偷送出宫去。
2. 杀妃嫔、砍女儿:崇祯帝知道,起义军攻破内城后,后宫的妃嫔和公主们一定会遭到侮辱。他先是找到周皇后,对她说:“你是明朝的皇后,绝不能受起义军的侮辱。”周皇后哭着对崇祯帝说:“臣妾跟随陛下十八年,从未敢有半点逾越,今日愿以死殉国,不负陛下,不负明朝。”说完,周皇后便上吊自杀了。随后,崇祯帝又找到袁贵妃,让她也自杀,袁贵妃不愿,崇祯帝便拔出佩剑,砍向袁贵妃,袁贵妃当场昏死过去(后来被人救活,但成了残疾人)。接着,崇祯帝又看到了自己的女儿长平公主,他悲痛地说:“你为什么要生在帝王家啊!”说完,便挥剑砍向长平公主,长平公主的左臂被砍断,当场昏死过去。
3. 煤山自缢:处理完后宫的事情后,崇祯帝带着太监王承恩,登上了紫禁城后面的煤山(今景山)。他看着山下火光冲天的北京城,听着起义军的呐喊声,心中充满了绝望。他脱下自己的龙袍,在衣襟上写下了最后的遗言:“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写完后,他便在一棵歪脖子树上上吊自杀,太监王承恩也随之自缢。
崇祯帝的自缢,是明朝灭亡的标志,也是他作为帝王的最后尊严。他用“以发覆面”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列祖列宗的愧疚;用“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的遗言,表达了自己对百姓的最后关怀。然而,他的努力终究没能挽救明朝的命运,他的悲情,也成为了后世人们讨论的焦点——有人骂他“多疑、固执”,认为他是导致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也有人同情他“生不逢时”,认为他是一个“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悲情帝王。
第三章 靖康之耻:宋徽宗、宋钦宗的集体屈辱
如果说石重贵的惨是“个人的极致羞辱”,崇祯帝的惨是“个人的悲情”,那么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父子的惨,则是“整个王朝的集体屈辱”。他们不仅自己沦为阶下囚,还连累了整个皇室成员,包括皇后、公主、妃嫔在内的三千余人,一起被金人掳往北方,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羞辱。“靖康之耻”这四个字,成为了宋朝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惨痛的记忆之一。
一、艺术帝王的昏庸:宋徽宗如何葬送北宋?
宋徽宗赵佶,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艺术帝王”。他在书法、绘画、诗词等方面都有着极高的造诣——他创造的“瘦金体”书法,至今仍被后人推崇;他主持编纂的《宣和画谱》《宣和书谱》,是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文献;他的花鸟画,更是达到了“神形兼备”的境界。
然而,作为帝王,宋徽宗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昏君。他在位期间,重用蔡京、童贯、高俅等奸臣,这些人结党营私、贪污受贿、欺压百姓,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宋徽宗本人则沉迷于艺术和享乐,他在宫中修建了“艮岳”(一座大型皇家园林),为了修建艮岳,他派人到全国各地搜刮奇花异石,称为“花石纲”,这一举措不仅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也让百姓苦不堪言。
与此同时,北方的金国在灭了辽国之后,开始将矛头指向北宋。公元1125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打北宋。宋徽宗得知金军南下的消息后,吓得魂飞魄散,他没有组织军队抵抗,而是选择了“禅位”——他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赵桓(宋钦宗),自己则躲到了镇江,试图逃避责任。
宋钦宗继位后,虽然也曾想过抵抗金军,但他性格懦弱,缺乏主见,在主战派和主和派之间摇摆不定。公元1126年,金军第一次包围开封时,宋钦宗听信主和派的建议,与金军议和,答应给金军大量的金银财宝,并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然而,当金军撤走后,宋钦宗却又反悔,拒绝割让三镇,这让金军更加愤怒。
公元1126年12月,金军再次分东西两路南下,第二次包围开封。这一次,开封城内的守军虽然进行了顽强抵抗,但由于宋徽宗、宋钦宗之前的昏庸统治,军队战斗力低下,加上城内粮草短缺,最终还是没能挡住金军的进攻。公元1127年1月,金军攻破开封内城,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被迫向金军投降。
二、牵羊礼:把帝王当“牲口”的羞辱仪式
投降后,金军并没有立即处死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而是对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羞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牵羊礼”。
“牵羊礼”是金国的一种受降仪式,原本是用于对待俘虏的,但金军为了彻底摧毁北宋皇室的尊严,特意将这一仪式用在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和北宋皇室成员身上。公元1127年3月28日,金军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皇后、公主、妃嫔、大臣等三千余人,全部押到金国的祖庙前,举行“牵羊礼”。
根据《金史·太宗纪》和《靖康稗史笺证》的记载,“牵羊礼”的过程如下:
1. 剥去衣物:金军强迫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和所有皇室成员,包括女性成员,全部剥去上衣,只留下一件内裤。对于养尊处优的北宋皇室来说,在大庭广众之下剥去上衣,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羞辱,更何况是女性成员。
2. 披上羊皮:金军将刚剥下来的羊皮(还带着血和毛)披在他们身上,羊皮的边缘用绳子系住,套在他们的脖子上,就像对待待宰的牛羊一样。
3. 牵绳而行:金军士兵手持绳子的另一端,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和皇室成员们牵到金国祖庙的大殿前。一路上,金军士兵不断用鞭子抽打他们,还强迫他们学羊叫,如果不学,就会遭到更严厉的殴打。
4. 跪拜请降:到达大殿前,金军强迫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跪下,向金国皇帝完颜吴乞买(金太宗)磕头请降,并说:“臣赵某(赵桓),愿为大金的臣民,永世臣服于大金,绝无二心。”
在“牵羊礼”的过程中,宋徽宗的皇后朱氏(郑皇后已去世,朱氏为继后)不堪受辱,在当天晚上就投水自杀了。她是北宋皇室成员中,少有的有骨气的人。而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虽然也感到无比屈辱,但为了活命,还是乖乖地完成了整个仪式。
“牵羊礼”结束后,金军还为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起了侮辱性的封号——宋徽宗被封为“昏德公”,宋钦宗被封为“重昏侯”。这两个封号,不仅是对他们个人的羞辱,也是对整个北宋王朝的羞辱。
三、五国城的苦难:帝王沦为“阶下囚”的日常
举行完“牵羊礼”后,金军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和部分皇室成员押往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进行长期囚禁。五国城位于金国的东北部,气候寒冷,环境恶劣,与繁华的开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五国城的囚禁生涯中,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
☞ 住所简陋:他们被安排住在一间破旧的土坯房里,房子没有窗户,只有一个小小的门,冬天寒风从门缝里灌进来,冻得他们瑟瑟发抖;夏天则闷热潮湿,蚊虫滋生,让人难以忍受。
☞饮食恶劣:金军每天只给他们提供少量的粗粮,如稗子、粟米等,这些粮食不仅粗糙,还夹杂着沙子和石子,难以下咽。有时甚至连粗粮都不够,他们只能靠挖野菜、摘野果充饥。宋徽宗曾在诗中写道:“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他在五国城的凄凉处境。
☞ 亲人离散:比物质匮乏更让他们痛苦的,是亲人的离散。在被掳往金国的途中,不少皇室成员因为不堪折磨,纷纷死去;到达金国后,公主、妃嫔们大多被金国贵族强占,有的甚至被卖到妓院。宋徽宗的女儿赵福金(茂德帝姬),原本已经嫁给北宋的驸马,被金军掳走后,先是被送给金国大将完颜宗望,完颜宗望死后,又被送给完颜希尹,最终被折磨致死,年仅22岁。宋徽宗得知女儿的死讯后,只能偷偷哭泣,却连一句反抗的话都不敢说——他知道,自己连保护女儿的能力都没有。
四、悲惨的结局:宋徽宗饿死,宋钦宗被马踩死
在五国城的囚禁中,宋徽宗、宋钦宗父子的身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公元1135年,54岁的宋徽宗因为长期营养不良、心情抑郁,加上寒冷的气候,最终病逝在五国城的土坯房里。
宋徽宗死后,金军并没有按照帝王的礼仪埋葬他,而是将他的尸体扔到了一个大坑里,上面铺上一层柴草,然后点火焚烧。烧到一半时,金军又将火扑灭,把尸体扔到了旁边的水坑里——他们认为,这样做可以让宋徽宗的灵魂永远无法超生。后来,宋钦宗发现了父亲的尸体,想将其埋葬,却遭到了金军的阻止。宋钦宗只能偷偷地将父亲的尸体从水坑里捞出来,埋在一片荒草丛中。
宋徽宗死后,宋钦宗继续在五国城被囚禁。公元1156年,57岁的宋钦宗被金军带到燕京(今北京),参加金国的马球比赛。金军故意将宋钦宗推到马球场上,让他作为“目标”,供金国贵族们玩乐。宋钦宗年事已高,又长期被囚禁,身体虚弱,根本无法躲避奔跑的马匹。最终,他被一匹马撞倒在地,然后被其他马匹活活踩死,死状凄惨。
宋徽宗、宋钦宗父子的结局,是“靖康之耻”的缩影。他们的惨,不仅在于个人的痛苦和羞辱,更在于整个北宋王朝的尊严被彻底摧毁。“靖康之耻”也成为了后世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句话,道出了无数中国人对“靖康之耻”的愤慨和对收复失地的渴望。
第四章 牵机之毒:南唐后主李煜的才华杀身之祸
在中国历史上的亡国君中,南唐后主李煜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不是昏君,也不是暴君,而是一个“生错了时代的艺术家”。他的词,被誉为“千古绝唱”,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等名句,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颂。然而,正是他的才华,最终让他丢掉了性命。他的惨,在于“死得冤”“死得疼”,更在于“明明只想写诗,却生在帝王家”的无奈。
一、风流帝王的逍遥岁月
李煜是南唐的第三位皇帝,也是最后一位皇帝。他登基时,南唐已经成为北宋的附庸国,每年需要向北宋缴纳大量的贡赋。李煜深知南唐的国力无法与北宋抗衡,因此,他选择了“苟且偷安”的政策——他一方面向北宋称臣,尽量避免与北宋发生冲突;另一方面,他沉迷于诗词、绘画、音乐等艺术创作,过着风流逍遥的生活。
李煜的后宫中有两位著名的皇后,分别是大周后(周娥皇)和小周后(周女英),她们都是当时著名的才女。李煜与她们感情深厚,经常一起吟诗作对、弹琴作画。大周后擅长弹琵琶,曾为李煜弹奏《霓裳羽衣曲》,李煜则为她写下了《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等诗词,描绘了两人的甜蜜生活。大周后去世后,李煜又娶了小周后,两人的感情同样深厚。
除了后宫生活,李煜还在宫中设立了“画院”,召集了当时著名的画家,如顾闳中、周文矩等,让他们为自己作画。他还喜欢收藏古籍、字画,宫中的藏书多达数万卷。在李煜的推动下,南唐的文化艺术达到了顶峰,成为了当时中国南方的文化中心。
然而,李煜的“逍遥岁月”并没有持续太久。北宋在灭掉南汉、吴越等政权后,开始将矛头指向南唐。公元974年,宋太祖赵匡胤以李煜“拒命不朝”为由,派大将曹彬、潘美率军攻打南唐。
二、从帝王到阶下囚:违命侯的屈辱生活
南唐的军队战斗力远不如北宋,加上李煜缺乏军事才能,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因此,北宋军队很快就攻破了南唐的防线。公元975年11月,北宋军队攻破南唐都城金陵(今南京),李煜被迫率文武百官出城投降。
投降后,李煜被押往北宋都城开封(今河南开封)。宋太祖赵匡胤为了羞辱李煜,封他为“违命侯”——所谓的“违命侯”,意为“违抗命令的侯爵”,这一封号,不仅是对李煜个人的羞辱,也是对南唐的羞辱。
在开封的囚禁生活中,李煜过着失去自由、任人摆布的日子:
☞ 失去自由:李煜被安排住在一间简陋的宅院里,门口有北宋士兵看守,他不能随意出门,也不能与外人随意交往。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北宋朝廷的监视之下。
☞ 人格践踏:北宋的官员经常故意羞辱李煜,他们会在公开场合称呼他为“违命侯”,还会故意提起南唐灭亡的事情,让李煜难堪。更让李煜痛苦的是,他的妻子小周后被宋太宗赵光义(当时还是晋王)看中,赵光义经常以“入宫议事”为由,将小周后召入宫中,强行占有。小周后每次从宫中回来,都会向李煜哭诉,李煜却只能抱着小周后,一起流泪——他知道,自己没有能力保护妻子,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被侮辱。
☞ 思念故国:在囚禁期间,李煜最痛苦的事情,就是思念故国。他经常在梦中回到金陵,回到南唐的皇宫,醒来后却发现自己身处异乡,沦为阶下囚。他只能通过写诗来抒发自己的思念之情,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等诗词,都是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
三、牵机之毒:比凌迟还疼的死亡
公元978年七夕,是李煜的42岁生日。这一天,李煜想起了自己在南唐的生日,想起了当时的繁华与热闹,再看看自己如今的处境,心中充满了悲痛。他忍不住写下了《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这首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很快就传到了宋太宗赵光义的耳朵里。赵光义看到“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句话后,认为李煜“仍有复国之心”,留着他是一个隐患。于是,赵光义决定除掉李煜,他派人给李煜送去了一杯“牵机药”。
“牵机药”是一种剧毒,其毒性比砒霜还要猛烈,而且中毒后的痛苦程度,远超凌迟。根据北宋文人王铚在《默记》中的记载,“牵机药”的主要成分是马钱子碱,中毒后会出现全身肌肉抽搐、痉挛的症状,头部和脚部会向中间收缩,身体会弯曲成“弓”形,就像古代织布用的“牵机”一样,因此被称为“牵机药”。
李煜喝下“牵机药”后,很快就出现了中毒症状。他全身肌肉开始抽搐,疼痛难忍,他在地上翻滚着,发出凄厉的惨叫声。他的头部和脚部不断向中间收缩,身体弯曲成了一个“弓”形,连呼吸都变得困难。这种痛苦持续了整整一夜,直到第二天早上,李煜才在极度的痛苦中死去。
李煜的死,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损失,也是中国历史上亡国君的一大悲剧。他的惨,在于“才华杀身”——他只是想通过诗词抒发自己的思念之情,却没想到因此丢掉了性命;他的惨,也在于“无力保护家人”——他眼睁睁地看着妻子被侮辱,却只能默默忍受;他的惨,更在于“生不逢时”——他本应该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却偏偏生在了帝王家,最终沦为亡国之君,死在了敌人的毒药之下。
第五章 自焚无全尸:后唐末帝李从珂的死后羞辱
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中,后唐末帝李从珂的名字,或许并不为太多人所知,但他的惨,却丝毫不亚于其他亡国君。他本是后唐的“战神”,靠军功登上皇位,却在亡国后选择自焚殉国,本想留个体面,却没想到死后连全尸都没保住——他的尸体被敌人挖出来,或“挫骨扬灰”,或被传“做成灯油”,成为了敌人“立威”的工具。他的结局,是“想以死保尊严,却连死后安宁都得不到”的悲剧。
一、从“战神”到帝王:靠军功崛起的李从珂
李从珂原本不是后唐皇室成员,他是后唐太祖李克用的养子。李从珂自幼就跟随李克用征战沙场,他勇猛善战,屡立战功,被誉为后唐的“战神”。在后唐灭后梁的战争中,李从珂率领军队多次击败后梁的主力,为后唐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后唐庄宗李存勖在位时,李从珂因为功高盖主,遭到了李存勖的猜忌,一度被罢官。后来,李存勖被叛军杀死,李从珂的义兄李嗣源(后唐明宗)继位,李从珂才重新被重用,被封为潞王,镇守凤翔(今陕西凤翔)。
李嗣源去世后,他的儿子李从厚(后唐闵帝)继位。李从厚担心李从珂会谋反,便下令将李从珂调离凤翔,前往太原任职。李从珂深知李从厚的意图,便以“清君侧”为名,率军反叛。李从珂的军队战斗力极强,很快就攻破了后唐的都城洛阳,李从厚被迫出逃,途中被杀害。公元934年,李从珂在洛阳登基,成为后唐的第四位皇帝,也是最后一位皇帝。
二、与石敬瑭的矛盾:引狼入室的亡国之路
李从珂登基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与姐夫石敬瑭的关系。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也是后唐的重要将领,他镇守太原,手握重兵,对李从珂的皇位构成了严重威胁。
李从珂与石敬瑭之间的矛盾,主要源于权力斗争。李从珂担心石敬瑭会谋反,便想削弱石敬瑭的兵权,将他调离太原。石敬瑭则深知李从珂的意图,他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兵权,便决定先下手为强。
为了击败李从珂,石敬瑭竟然想出了一个“引狼入室”的办法——他派人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援,答应只要契丹帮助他击败李从珂,他就会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并认耶律德光为“父”,每年向契丹缴纳大量的贡赋。耶律德光早就想南下中原,听到石敬瑭的请求后,立即答应出兵。
公元936年,契丹军队与石敬瑭的军队一起,攻打后唐。李从珂亲自率军抵抗,但由于后唐的军队士气低落,加上契丹军队的战斗力极强,李从珂的军队屡战屡败。很快,契丹军队和石敬瑭的军队就逼近了后唐的都城洛阳。
李从珂知道,洛阳已经无法守住,自己也不可能成为石敬瑭和契丹人的俘虏。他决定“自焚殉国”,以保全自己的尊严。
三、自焚殉国:死后仍遭羞辱
公元936年11月11日,李从珂召集了后宫的妃嫔、子女,以及朝中的部分大臣,在皇宫的玄武楼上举行了最后的宴会。宴会上,李从珂泪流满面,他对众人说:“朕无能,不能保住后唐的江山,如今国破家亡,朕唯有以死殉国,方能对得起列祖列宗。”
宴会结束后,李从珂先是让皇后刘氏、皇子李重美自杀,然后自己点燃了玄武楼的大火。熊熊烈火很快就吞噬了玄武楼,李从珂也在大火中死去。他本以为,自焚可以让自己留个体面,却没想到,更大的羞辱还在等着他。
大火熄灭后,契丹军队在废墟中找到了李从珂的尸体。根据《旧五代史·末帝纪》的记载,李从珂的尸体“皮肉焦黑,但形体可辨”,他的身边还放着后唐的传国玉玺(秦始皇传下来的玉玺)。
耶律德光看到李从珂的尸体后,并没有下令将他好好埋葬,而是想通过羞辱李从珂的尸体,来威慑其他反抗契丹的人。关于李从珂尸体的结局,主要有两种说法:
☞挫骨扬灰,制成灯油:根据《新五代史·唐本纪》的记载,耶律德光认为李从珂是“不忠不义”的皇帝,应该让他“永世不得超生”。于是,他下令将李从珂的尸体“挫骨扬灰”,然后将骨灰混在灯油里,放在契丹的祖庙里,让李从珂的“灵魂”永远为契丹人“点灯”,成为契丹人的“灯奴”。
☞ 运到草原,制成人油蜡烛:根据民间传说,耶律德光将李从珂的尸体运到了契丹草原,然后将尸体熬制成人油,制成蜡烛。每逢契丹举行祭祀活动时,就会点燃这些蜡烛,用来警告那些“敢反抗大辽的人”,让他们知道反抗大辽的下场。
无论是哪种说法,李从珂的结局都是“死后无安宁”。他想以死保尊严,却连死后的遗体都成为了敌人“立威”的工具。这种“死后被折腾”的惨,比当场被杀还要让人难受——他连“入土为安”的资格都没有,只能永远被敌人羞辱。
第六章 补充:那些同样悲惨的亡国君
除了上述五位最惨的亡国君外,中国历史上还有不少亡国君的结局也十分悲惨。他们的故事,同样让人唏嘘不已。
一、南朝梁武帝萧衍:饿死台城的长寿皇帝
萧衍是南朝梁的开国皇帝,他在位48年,活了86岁,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之一。萧衍早期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他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百姓的负担,提倡儒学,使得南朝梁的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然而,萧衍晚年却沉迷于佛教,他多次“舍身入寺”,让大臣们用大量的钱财将他“赎”回来,这一举措耗费了大量的国力。同时,萧衍还重用奸臣,导致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公元548年,侯景(原为东魏的将领,后来投降南朝梁)发动叛乱,率军攻破了南朝梁的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萧衍被侯景囚禁在台城(建康的内城)的宫殿里。侯景不给萧衍提供足够的食物和水,萧衍只能靠喝雨水、吃野菜充饥。
公元549年,86岁的萧衍因为长期饥饿和营养不良,最终饿死在台城的宫殿里。他临死前,曾虚弱地喊着“给我点蜜水”,却没有人理会他。萧衍的结局,是“晚节不保”的悲剧——他早期的英明神武,最终都毁在了晚年的昏庸上。
二、隋炀帝杨广:被勒死的暴君
杨广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也是最后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虽然也做了一些有利于国家发展的事情,如开凿大运河、创立科举制等,但他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暴君。他好大喜功,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如攻打高句丽,耗费了大量的国力;他还沉迷于享乐,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大量的宫殿,如洛阳的西苑,供自己游玩。
杨广的暴政,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公元618年,宇文化及(隋朝的将领)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发动叛乱,率军攻破了杨广的行宫。杨广知道自己难逃一死,便想喝毒酒自杀,却被叛军拒绝。最终,杨广被叛军用丝巾勒死,死时年仅50岁。
杨广死后,叛军并没有为他举行像样的葬礼,而是将他的尸体草草埋葬在江都的一片荒地里。后来,唐朝建立后,才将杨广的尸体迁葬到雷塘(今江苏扬州邗江区)。杨广的结局,是“暴君的报应”——他的暴政导致了隋朝的灭亡,也让自己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三、蜀汉后主刘禅:“乐不思蜀”背后的无奈
刘禅是三国时期蜀汉的第二位皇帝,也是最后一位皇帝。他在位41年,由于能力平庸,加上宠信宦官黄皓,导致蜀汉的国力日益衰弱。公元263年,曹魏军队攻破蜀汉的都城成都,刘禅被迫投降,蜀汉灭亡。
投降后,刘禅被押往曹魏的都城洛阳,被封为“安乐公”。在洛阳的生活中,刘禅表现得“乐不思蜀”——有一次,司马昭(曹魏的权臣)问刘禅:“你还想念蜀汉吗?”刘禅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这句话,让刘禅成为了历史上“昏庸无能”的代名词。
然而,“乐不思蜀”的背后,或许是刘禅的无奈。他知道,自己作为亡国之君,一举一动都在曹魏的监视之下,如果表现出对蜀汉的思念,很可能会遭到杀害。因此,他只能通过“装疯卖傻”的方式,来保全自己和家人的性命。
刘禅在洛阳活了8年,最终于公元271年病逝,享年64岁。他的结局,虽然没有其他亡国君那么悲惨,但他“装疯卖傻”的背后,却隐藏着亡国之君的无奈与辛酸——他失去了自己的国家,失去了自己的尊严,只能靠“遗忘”来苟活。
结语:亡国之惨,在于尊严的丧失
回顾中国历史上这些悲惨的亡国君,我们会发现,他们的“惨”,并非源于“亡国”本身,而是源于亡国后“尊严的丧失”。石重贵死后被腌成“帝羓”,失去的是死后的尊严;宋徽宗、宋钦宗遭受“牵羊礼”,失去的是皇室的尊严;李煜因才华被杀,失去的是作为艺术家的尊严;李从珂自焚后仍遭羞辱,失去的是作为帝王的最后尊严;崇祯帝自缢煤山,失去的是“挽救王朝”的尊严。
这些亡国君的结局,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他们中,有的是因为昏庸无能,导致国家灭亡,如宋徽宗、隋炀帝;有的是因为生不逢时,接手了一个烂摊子,如崇祯帝;有的是因为性格缺陷,导致决策失误,如李从珂;有的是因为才华错付,生在了帝王家,如李煜;有的是因为反抗强敌,却落得惨败,如石重贵。
无论他们的亡国原因是什么,他们的结局都告诉我们:尊严,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即使是帝王,一旦失去了尊严,也会落得比普通人更悲惨的下场。同时,这些亡国君的故事,也给后世的统治者敲响了警钟:一个国家的灭亡,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只有重视民生、任用贤才、励精图治,才能避免重蹈亡国的覆辙,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让百姓安居乐业。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