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现实却总爱捉弄人,有人整日辛勤劳作,累得腰酸背痛,到月底查看工资条,却仍是“月光族”;有人辛苦积攒半生财富,一场意外便能将家底清零。
有人言:“劳动是财富之父,智慧是财富之母。”
在当今时代,这话依旧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无数在生活中奋力拼搏之人。
谁不想口袋富足、内心安稳?
然而现实却总爱捉弄人,有人整日辛勤劳作,累得腰酸背痛,到月底查看工资条,却仍是“月光族”;有人辛苦积攒半生财富,一场意外便能将家底清零。
财运究竟藏于何处?
实际上,古人早已给出答案。
唐朝的韩愈,身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文采出众,而他的故事里,藏着比诗文更为实用的“财富密码”从一贫如洗到衣食无忧,他并非坐等好运降临,而是凭借主业为基、副业拓展的“双轨制”,让生活成为了他人眼中的“传奇”。
01
主业是安身立命之本,但仅靠主业难以富足
韩愈出身贫寒,自幼便心怀壮志:“我要考取功名,入朝为官!”然而,科举之路远比如今考公务员艰难,他历经四次考试才中进士,又等了三年才通过吏部考试,好不容易进入官场,却被分配到“四门博士”这一职位,看似如同大学教授,实则是个没什么油水的岗位,薪资微薄。
彼时的他,恰似如今刚毕业的大学生,怀揣着“改变世界”的梦想,却被房租、饮食、成家等压力压得喘不过气。
主业是立足之基,可仅依赖主业,往往只能解决“温饱”问题。
韩愈后来得以升迁,担任过国子监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可俸禄依旧难以满足开销,他要养活家人,接济贫困亲戚,还要应对官场应酬。
这难道不像如今的我们吗?明明每日加班至深夜,工资却追不上房价、物价的涨幅。
主业是“根”,但要想枝繁叶茂,还需其他“养分”。
副业并非“不务正业”,而是为生活多开一扇窗
韩愈的副业,在当今看来或许有些“特别”他为他人撰写墓志铭。
当时,达官贵人离世后,家属会聘请文人撰写碑文,既为纪念逝者,也为彰显家族的体面。
然而,许多人认为这活儿“不吉利”,觉得“文人就该写诗作文,写墓志铭有失身份”。
但韩愈并不这么认为,他看中的是机会、市场,以及“用笔杆子换取财富”的能力。
02
他的副业智慧,蕴含在以下五个细节之中:
第一,未雨绸缪。他并非等到主业难以为继才去寻找副业,而是刚当官就开始撰写碑文,将副业当作“备用资金”。就像如今有人一边上班,一边运营自媒体、承接设计订单,提前为生活多铺一条路。
第二,利用名气开拓市场。韩愈文章写得极好,《马说》《师说》广为流传,他的名字就是一块“金字招牌”。达官贵人请他撰写碑文,不仅是购买文章,更是看重“名人效应”。这与如今网红带货、明星代言同理,你的影响力,就是你的赚钱能力。
第三,情商高,人脉广。韩愈在官场混得不错,上至皇帝,下至文人,都与他有交情。撰写碑文时,他能够根据对方身份调整文风,既不阿谀奉承,也不故作清高,自然能接到更多订单。
第四,不纠结“面子”。有人嘲笑他“写墓志铭充满铜臭味”,他却一笑置之:“我凭本事吃饭,并不丢人。”如今许多人眼红他人赚钱,却放不下“面子”,最终只能原地踏步。
第五,善于时间管理。他白天处理公务,晚上撰写碑文,既不耽误主业,又能将副业经营得有声有色。这就如同如今有人下班后开网约车、做代购,将碎片化时间转化为“财富”。
03
一篇碑文换十万斤米,副业究竟有多赚钱?
韩愈的副业收入究竟有多丰厚?
举个例子:他为一位节度使撰写碑文,获得了五百匹绢。
唐朝一匹绢约相当于二十斤米,五百匹便是一万斤,换算成如今的物价,差不多相当于十万斤米的价值。
这收入,远高于他当官的俸禄。
当然,并非每个人都能像韩愈一样擅长写作,但他的思路具有通用性,主业是“根”,副业是“枝”;主业追求稳定,副业谋求突破。
就像炒菜需要荤素搭配,赚钱也应主次分明。
仅依靠主业,可能一辈子都在“温饱线”上徘徊;但加上副业,就如同给生活安装了一个“加速器”,能让财运来得更快、更稳。
04
财运不会主动登门,但你可以主动“开门”
有人或许会说:“韩愈是文人,我怎能与他相比?”
实际上,财运从不以职业论高低,只看重行动。
你若是上班族,下班后可以做兼职;你若是宝妈,可以在家做手工、开网店;你若是退休老人,可以教孩子写字、画画。
关键不在于“我能否做到”,而在于“我是否愿意尝试”。
财运青睐的,从来不是“坐等机会”的人,而是“主动创造机会”的人。
拥有智慧,才能抓住机遇;积累经验,才能化解困难;拓宽渠道,才能抵御危机。
就像韩愈,他并未抱怨“官职低微、薪资微薄”,而是凭借笔杆子开辟了第二条道路,最终让生活从“捉襟见肘”变得“衣食无忧”。
你身边是否有通过副业改变生活的人?或者你自己是否有过尝试副业的经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说不定你的经验,就是他人所需的“财富密码”!
文|小陈
编辑|情感解忧铺
来源:“情感解忧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