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0年,新中国刚刚走上建设正轨,可以说是百废待兴,国家任务千头万绪,从农业到工业,从教育到国防,每一个领域都在从零开始。对于刚刚从战火中走出的国家而言,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
1950年,新中国刚刚走上建设正轨,可以说是百废待兴,国家任务千头万绪,从农业到工业,从教育到国防,每一个领域都在从零开始。对于刚刚从战火中走出的国家而言,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
而在南京,一项重要的任务悄然展开,那就是创建一所现代化的军事学院。
负责这项任务的是刘伯承。
刘伯承深知,未来的军队不能仅靠经验和意志力打仗,还必须有系统的教育与理论支撑。因此,在短短几个月内,他带领团队搭建起了一所集理论、实战与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新型军校。
作为一所全面发展的军事院校,医卫系统的建设也同样重要,于是,刘伯承将长期从事战地医疗、经验丰富的李治医生任命为卫生部负责人。
李治到任后,很快发现一个关键短板:
医疗器械严重短缺,基础配置都难以满足教学与医疗需求。
他立即向刘伯承请示,希望能从学院经费中拨出一部分用于采购器械,可当时院校的建设开销巨大,刘伯承虽十分理解这项需求,却也实在无能为力。
于是,刘伯承语气平实地劝道:
“你还是去趟北京吧,中央那边可能能帮上一把。”
李治明白,这是眼下唯一的选择。
于是,他带着相关材料和希望,踏上前往北京的列车,这是他第一次进入中南海,但不是第一次见中央领导人,所以并没有很紧张。
当毛主席得知,李治来了中南海之后,毛主席亲自做出指示:
“是李治同志?让他进。”
李治很快就被引见至主席办公室,他行了一个军礼,简单阐明了此行目的,并提出所需经费“三千万元”,按照当时币值,相当于如今的三千元左右。
其实这个数字并不算夸张,但毛主席听后稍作沉吟,而在座的周总理也微微一怔,追问:
“数目不大,你怎么就亲自来了?”
还没等李治讲理由,毛主席就看出了,当时南京军事学院,经费应该是非常吃紧了,不过每个同事都不愿意把自己的难处透露出来,所以只能这么委婉的请求,毛主席非常了解李治。
于是,毛主席突然笑道:
“三千不够吧?多加个零,我批给你。”
毛主席这一句轻松的话,既缓和了气氛,也体现出中央对基层实际需求的尊重与体恤。
而李治当时没说什么,但多年后谈起这段经历,他常感慨:
新中国初创的日子里,哪怕资源再紧张,中央也始终把人的需要放在前头。
李治,原名圣治,又名守镜,1899年出生于永新泮中乡泮中村一个小木商家庭,父亲曾是清朝末年的秀才。由于家境较为富裕,加之他从小聪明、勤奋好学,父母决心培养,让他在学业上有所成就。
李治少年时在永新县城的禾川中学读书,曾是王恩茂的同窗好友。1929年,他毕业于上海南洋医科大学,立志终身救死扶伤,为人治病,遂改名为“治”。毕业后,他开始在南昌开设诊所,前去看病的国民党军军官赞赏他的医术,甚至强迫他进入敌军第十八师六团当上尉军医。
1930年12月,李治参加了第一次反“围剿”战役,在永丰龙岗作战中,敌军第十八师全军覆没,敌师长张辉被红军俘虏。李治早已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心生不满,且不堪忍受其压迫,毅然投奔红军,并在红军第四医院担任军医,从此成为一名红军军医。
1931年2月,他任医务主任,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后,李治调任红军
第一医院院长。
在几次反“围剿”中,李治积极投入医疗工作,为红军伤员提供救治,并在长时间的艰苦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4年10月,他跟随红军踏上长征之路,正式成为红色医生。他的到来,为红军医疗队伍注入新的活力。中央苏区曾开办卫生学校,培养了大批医务人员,而李治的加入,进一步增强了这支队伍的实力。
从那一刻起,李治也成为了革命征途中的参与者。
从客观的历史来说,长征是一场人类意志与耐力的极限挑战。红军在艰苦的行军中,面对频繁的战事、复杂的自然条件和恶劣多变的气候,伤病员人数不断增加。这些伤病员不仅拖慢了部队的行军速度,也对士气造成威胁。
在这样的背景下,医疗卫生工作成为挽救生命、维系战斗力的关键。李治和其他红色医生肩负起重任,用他们的专业技能守护着红军的希望。
傅连障、戴济民、贺诚等红色医生,与李治并肩作战,共同守护红军的生命线,他们在担架旁忙碌,在草地上抢救,在宿营地熬夜为伤病员上药。宿营时,战士们架起帐幕,烧水充饥,而医护人员则点起蜡烛,为伤员换药、发药,直到深夜才休息。
长征刚开始时,许多伤病员便随部队踏上征途,其中不乏党和红军的领导人。
比如毛主席,他在长征前患上疟疾,病情未愈,身体虚弱,只能躺在担架上跟随部队前进。
王稼祥在中革军委副主席任上,早在1933年4月被敌军轰炸受伤,长征出发时,他仍带着伤痛,坐着担架随军转移。
而周恩来在长征途中患上肝脓疡,险些命丧草地。邓小平则在长征接近尾声时感染严重伤寒,生命一度垂危。
此外,陈伯钧、聂荣臻、胡耀邦、张云逸、张宗逊、罗明、钟赤兵等部队领导人,也名列伤病员名单之中。
普通士兵的伤病情况更为普遍,人数难以计数。
越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中,越考验一个医生的医疗水平,作为医科大学毕业的李治,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展现出非凡的能力。
他用精湛的医术抢救受伤的贺子珍。
当时,贺子珍为掩护战友身负重伤,李治在追兵的枪声中为她处理伤口,成功保住她的性命,他还为邓发的妻子接生,在颠簸的行军途中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更令人敬佩的是,他大胆救治周恩来的肝脓疡,用高超的医术让这位领导人度过危机。他的每一次行动,都直接关系到革命领导人的存亡,也为他赢得了战友们的信任。
渐渐地,红军战士称李治为“大金刚”,这个称号是对他医术的肯定,在物资匮乏的条件下,李治不仅救治伤病员,还积极参与医疗队的组织工作。
他在《长征中卫生教育和医疗工作》中记录:
医疗队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转化为教学机会。
他们在行军途中成立“流动的卫生学校”,将药物学编成歌曲教给学生,在短暂的休息时讲解科学知识。到了宿营地,他们组织洗脚、洗澡,甚至在森林中露宿,以保持卫生和恢复体力。
李治和他的同事们随身携带书籍,日间行军时在路上授课,夜间则在帐篷或树林中教学。
李治带领的医疗队不仅救人于当下,也为未来培养了人才。
1935年的一月,红军夺取遵义城后,得以休整近十天。
而李治与教育主任王斌、教员孙仪之、俞翰西、胡广仁等人,利用这一时机开办培训。他们在省立第二中学校内安顿下来,向前方各军团调集卫生人员,总计召集了二百余人。
他们备齐书籍,排好课表,分班授课,教授医学和政治课程。学生们积极学习,优秀的帮助落后的,短时间内便培养出一批实用的医护人员。这些新医护人员迅速投入部队,挽救了许多伤病员的生命。
离开了遵义之后,红军又开始了漫长的转移道路,继续长征。
长征的自然环境是对红军最大的考验之一,夹金山的冰雪、草地的泥沼,远比敌军的枪炮更加无情。红军翻越夹金山时,来自南方的战士和身体虚弱的伤病员难以适应高原气候和稀薄的空气,许多人倒在雪山之上。
陈伯钧上将后来在日记中记录,敌机轰炸后受伤的士兵因久治不愈而丧命,他还写道:
行军卫生条件恶劣对健康影响极大,亟需改善。
而在当时,李治和医疗队面对这些挑战,采取了切实的措施。
他们在过夹金山前制定了详细的准备计划。他们要求战士多穿衣服,饱食以增强体力,减轻运输员的担子。每人携带强心药和济众水,以应对突发情况。他们还规定,过雪山时不可中途长时间休息或睡眠,以免冻伤或高山病加重。医生和看护员跟随在伤病员身后,随时提供救护。对于体力不支者,他们安排骑马或坐担架。
这些措施让徐特立、董必武、谢觉哉等革命老人在干休连的照顾下,顺利翻越夹金山、打鼓山和长板岭等险峻山峰。李治的细致安排,减少了红军的伤亡。
走进了草地之后,红军面临的挑战则更加严峻。
四川西北部的草地是一片无人区,方圆千余里,污水横流,青草覆盖泥沼,气候寒冷,毫无生机。红军从毛儿盖到巴西的四百多里路程中,许多战士因体力不支或失足陷入泥坑,生命危在旦夕。李治和医疗队提前在毛儿盖准备了医疗物资。他们将“雷佛奴尔”纱布、“二百二”纱布和碘黄纱布消毒干燥,储存在大口瓶中。
探针、镊子和棉花用石炭酸水消毒,妥善保存,以便随时使用。这些准备为草地中的急救提供了保障。
当战士陷入草地水坑时,李治和卫生员迅速行动。他们解下战士的湿衣服,换上干毛衣,用干摩擦温暖身体,喂服强心药或注射强心针。轻者逐渐恢复,重者也能保住性命。
但草地队伍漫长,医护人员有限,一些掉队的战士因无人照料而牺牲。李治对此深感遗憾,但他和医疗队的努力,依然让许多人走出了这片“魔毯”般的死亡之地。
医疗队还为伤病员制定了周密的照顾计划。
每逢出发前,医生提前为伤病员检查病情,发给内服药,看护员上好外用药。行军时,每位休养员配备一名看护员,重伤病员则由医生亲自跟随,确保及时治疗。
在贵州行军中,他们收容了许多重伤病员。因担架夫不足或疾病传染,他们将部分伤员寄养在当地群众家中,留下休养费、伙食费和药品。这些伤员后来康复归队的案例,证明了这一方法的成效。
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四方面军会师毛儿盖。之后,红军卫校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由贺诚带往四方面军,另一部分则由李治带领随中央红军前进,最终抵达陕北,完成长征。
李治对医疗工作极为负责,但由于长期的劳累,他的身体状况非常虚弱,最终病倒,发高烧并昏迷不醒。大家为他的病情深感担忧。
毛泽东闻讯后,亲笔批示:
“李治同志不能死。”
他嘱咐医务人员精心护理,尽量使用好药物治疗,还派警卫员送去一篮子鸡蛋,让李治补充营养,尽快康复。李治非常感激毛泽东的亲切关怀,决心加倍努力做好医务工作,以实际行动报答中央领导同志无微不至的关怀。
李治病愈后,他带领学员重返卫校,迅速在瓦窑堡恢复了教学工作。
长征结束后,李治的贡献并未被遗忘,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新中国的开国功臣之一。
新中国建立之后,李治肩负新中国重要的医疗建设工作,他也是新中国重要的医疗工作领导者之一,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大力支持下,李治在医疗工作中得到了巨大的帮助,担任了军事学院的卫生部部长,李治也为解放军的军事医疗,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来源:闲说史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