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曹晓风,1991年硕士毕业我校生物学院,现任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第六届学术委员会主任,CAS-JIC联合研究中心共同主任。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2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政协第十
校友名片
曹晓风,1991年硕士毕业我校生物学院,现任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第六届学术委员会主任,CAS-JIC联合研究中心共同主任。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2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政协第十三、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全国侨联特聘专家。中国遗传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第九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第三届中国科学院学术委员会生命与健康领域专门委员会副主任,并担任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主编及National Science Review等期刊编委。
1
童年“留守”时光:
生活历练中学会运筹帷幄
曹晓风出生于1965年,童年起便因父母工作原因成为“留守儿童”,一直到她大学毕业、父母退休后,才真正与家人生活在一起。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她童年的日常生活里充满了“自己拿主意”的历练。每年入冬时节她就要去排队抢购大白菜,否则整个冬天家里蔬菜就没有着落;月底得仔细盘算着买煤,稍有疏忽家里就会一段时间没有办法做饭——正如她后来回忆时所说的“那时候物资匮乏,一点马虎都不行”。
这段看似清苦的时光,却成了曹晓风人生宝贵的“启蒙课”。她始终觉得“小时候受罪不是罪”,正是买煤、买白菜的经历,让她早早养成了“提前布局”的习惯;后来做实验时也会提前规划好每一个步骤,选课时会提前梳理出清晰学习方向,即便在科研中遇到换课题的情况,那份源自当年“提前想、提前准备”的从容与淡定也会帮助她平稳度过。
中学时期的曹晓风,在北大附中担任了六年篮球队长,也曾是成绩优异的“优等生”,但她从不在意成绩的排名。她始终秉持着“人生是马拉松,半分、半秒的差距不算啥,跟自己比、心态稳,比啥都重要”的信念,这份通透与豁达的心态,也为她后来的成长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2
爱情里的“转身”:
伉俪同行在海外成长积淀
在科研事业与家庭生活的平衡上,曹晓风曾在30多年前做出过一次重要取舍。1995年,她先生前往美国读书,随后她去了英国著名的John Innes Centre做访问学者。在英国工作一年间,她的导师Liam Dolan(当时已是植物发育生物学领域的一颗新星,现任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不仅主动邀请她留下来做博士后,甚至愿意接收她先生来研究所读书工作——那无疑是一份让旁人羡慕的机会。
可先生在美国已经开始了学业,他并不愿意前往英国,毕竟在那个年代,“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较为普遍,很少有男生会选择跟着女生变动生活地点。曹晓风没有过多犹豫,她认为“科研机会还会有,一家人的心不能散”,最终这份对家庭的珍视和责任感使她决定放弃英国的优渥工作机会,选择跟随先生前往美国。
初到美国时,两人在华盛顿州一个仅有6万人的“大农村”大学城Pullman落脚,当地甚至有老师在写项目申请时抱怨“这里太偏,招不到人”。面对这样偏远的环境,曹晓风却甘之如饴——她不介意地域的偏僻,反而觉得远离喧嚣的小城更能隔绝干扰,让自己沉下心来专注科研;先生的陪伴则让这份潜心研究的时光多了份彼此扶持的温暖,两人在安静的环境里各自专注于学业与研究,为后续的科研道路积累着力量。后来搬到加州,她进入UCLA(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Steve Jacobsen实验室,真正扎进了表观遗传学领域,开启了科研生涯的新阶段。
回忆起在Pullman的那段日子,曹晓风满是暖意:“做实验到凌晨2点,我发消息说‘来接我’,先生从不说二话,马上开车接我回家,默默支持我。”她始终坚信,一个人的成功从不是单打独斗,经营感情、学会相处与包容,往往比多考几分更为重要。来自家庭那始终如一的温暖与支持是她日后攻坚克难、勇攀科研高峰的后盾。
3
科研路上的“深耕”:
挂藏室里铸辉煌,盐碱地上写华章
谈及科研历程,曹晓风的故事里满是“敢啃硬骨头”的韧劲。她的学术之路正是从中国农业大学这片沃土启航。当初从北京大学应用生物化学专业本科毕业后,她出于对农业的兴趣转向植物领域——当时若直接工作,她能拿到每月300元的工资,而读研究生每月仅有58元的补助,但她还是坚定地选择了后者,投奔到我校阎隆飞先生门下攻读硕士。
在阎隆飞先生的实验室里,曹晓风先后换过3次课题:从研究叶绿体基因,到转向细胞核基因,再到构建cDNA库。每次换课题,她都从容不迫,“提前查文献、多问老师和同学,总能搞明白”。而阎先生“读新文献、试新技术”的叮嘱,也成了她后来坚守的科研准则。
2003年,曹晓风回国筹建实验室,当时的条件十分简陋。她的办公室不足8平方米,要踩着凳子才能看到窗户;实验室则是以前用来存放玉米的试验场挂藏室,四面透风,设施老旧。即便如此,她也只是轻描淡写地提出“简单收拾一下,能做实验就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她悉心培养出了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丁勇、中国农业科学院刘斌和牛丽芳、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陆发隆、清华大学王海峰在内的众多优秀学生。她认为科研拼的不是条件,是细心与韧性,耐得住寂寞,才能见到成果。
近些年,曹晓风又将目光投向了国家急需的盐碱地治理和高蛋白饲草育种领域。面对东北pH值高达10的重度盐碱地,她带领团队从800多种植物中筛选出耐盐耐碱的豆科植物田菁,随后又跑遍海南、东北、新疆、山东等多地,经过反复选育,成功培育出“中科菁1号”等品系。在重度盐碱地种植中,“中科菁1号”的鲜草亩产达到了2.03吨,还能让土壤pH值降低0.5、有机质含量提升10%。每当想起农民朴实的话语“这草能喂牛、能改土”,曹晓风都感慨“那一刻比发多少论文都值”。这份对“解决真问题”的执着、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使命感,始终贯穿在她的科研工作中。
4
永不后悔的“选择”:
赤诚之心报家国,期待青年传薪火
在科研道路上,曹晓风始终将“科研严谨”与“家国情怀”视作不可动摇的双重底线。这份赤诚从她归国至今,始终炽热如初。开展拟南芥研究时,她敏锐地发现此前领域内三篇关于REF6是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论文存在一定问题。其中两篇由于时间的局限性和技术手段问题使得结论不够严谨,而有一篇属于编造数据。面对学术不端,她毫不含糊地指出问题所在,不仅在团队内强调“做科研可以失败,但绝不能编造数据”,也常提醒后辈“读文献要多问为什么,别盲从”。这种对科学真理的执着和对学术不端的零容忍为她赢得了学术界的广泛尊重。
上世纪末,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后,曹晓风在异国感到愤慨,这让“回国建设”的念头在她心中愈发坚定。她当时便想着“国内表观遗传学还是空白,我们要把这个领域做起来”。这份迫切的报国心,让她毅然放弃海外已有的研究基础和优厚待遇,带着技术与热忱以及一家老小回到祖国。回国后,看着国家为植物科学领域搭建的科研平台、投入的专项资源——从实验室硬件的快速升级,到人才培养的持续推进,再到重大农业科研项目的精准扶持,她常常动情地说:“祖国就是科研人员最坚实的后盾,这让我们做科研感到无比踏实。”
从填补表观遗传学空白,到带领团队攻克盐碱地治理难题、培育“中科菁1号”耐逆作物,曹晓风科研路上的每一步都朝着“解决国家急需”的方向迈进。如今,她主导的田菁研究获102岁草业奠基人任济州先生题字“田菁事业大有可为”,李振声院士也为她的盐碱地改良成果点赞。而“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这句话,她更是常常说起,既是对自己的提醒,也是对后辈科研人员的殷切嘱托——这份炽热的爱国心,早已融入她科研生涯的每一个篇章,成为她不断前进的动力。
“兴趣是起点,严谨是准则,家国是方向”,这不仅是曹晓风对自己科研之路的总结,更是她对年轻科研人员特别是母校的学子们的殷切期许。作为从百廿农大走出的杰出校友,她用自己的经历证明,唯有把个人成长之路走得扎实,把国家需求扛在肩上,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实现真正的价值。
百廿校庆 殷殷祝福:
欣逢中国农业大学双甲子华诞,倍感自豪!衷心祝愿母校始终秉承“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崇高理想与初心使命,厚生丰民,薪火相传,早日建成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再谱华章!
文字 / 田子萌 王雨轩 贾昊晨
审校 / 贾昊晨 宋致远 仇莹
图片 / 曹晓风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