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7年侵华战争爆发后,日本与美国的矛盾深化。1939年9月“二战”爆发后,日本积极向德国靠拢。1940年,日本加入三国同盟,并签订《日苏中立条约》,日本希望通过外交上的合纵连横,组成“四国协约”来威慑美国。
1937年侵华战争爆发后,日本与美国的矛盾深化。1939年9月“二战”爆发后,日本积极向德国靠拢。1940年,日本加入三国同盟,并签订《日苏中立条约》,日本希望通过外交上的合纵连横,组成“四国协约”来威慑美国。
日本的一系列举动,让美国感到非常紧张。美国对日本禁运,以《租借法案》援助中国,并允许现役飞行员退役,以志愿军的名义帮助中国抗战。随着1941年6月苏德战争的爆发,日本通过组建“四国协约”围堵美国的计划破产,美国于是采取更强硬的措施来制裁日本。
“关特演”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陆军省内部议论纷纷。有人主张,应立即北进,从背后攻击苏联。也有人主张,趁着世界的焦点聚焦在北方时,迅速南进。7月2日的御前会议决定,陆海军“南北齐头并进”。
苏德战争之初,战局呈现一边倒的态势,德军的闪电攻击势如破竹,苏军则连战连败。日军跃跃欲试,准备在形势有利时对苏开战。苏德开战后第二个月,关东军实施了陆军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演习——关东军特别演习,简称“关特演”,但这实际上是打着演习的幌子进行动员,准备进攻苏联。
从7月7日到8月9日,陆军调兵遣将,使关东军总兵力增加一倍,达到70万人,此外还调集了15万匹军马和1100架飞机。关东军整装待发,准备进攻苏联。参谋本部于6月26日决定,如果远东红军的总兵力减少一半,即30个师减少至15个师,2800架飞机和2700辆坦克减少至三分之一时,日军即可发动进攻。8月中上旬时机成熟,9月即可开战。
不过,尽管苏德战场战局不利,远东红军仍未见大规模的调动。至1941年末,远东红军仍保持80万人的兵力。另外,又因苏军的顽强抵抗,苏德战场呈现胶着态势,战争走势并不明朗。在这种情况下,大本营于8月9日决定:放弃年内进攻苏联的计划,而以11月底为目标,准备在南方对英美开战。
南进
此时,围绕着是否与苏开战和对美强硬的问题,外相松冈与首相近卫之间产生了深刻对立。松冈主张立即对苏开战,在与德国联手击败苏联后,转而南进。到那时,德国和日本都会非常强大,美国不可能进行干预。与之相对,近卫则认为,对苏开战的时机仍未成熟,不宜贸然北上,集中力量南进的风险较小。近卫希望松冈辞职,但又不能直接罢免他,最终以内阁总辞职的方式迫使松冈辞职。
近卫辞职后,重臣会议一致推荐近卫再次组织内阁。1941年7月,第三次近卫内阁成立(到同年10月),除了更换外相,其他阁僚没有变动。这届内阁成立后,近卫和军部立即派兵入侵法属印度支 那南部(即今日越南南部、老挝和柬埔寨)。近卫未曾料想,这一决定招致美国的致命反击。美国政府立即宣布:冻结日本在美国的资产,并禁止向日本出口石油。
日本此时入侵法属印度支 那南部有以下几点理由:第一,侵华战争长期化,大量日军被牵制在中国战场,日本希望能从外部取得进展;第二,美国废除《日美通商航海条约》后,日本面临资源紧缺的问题;第三,“二战”爆发后,法国和荷兰投降德国,造成东南亚的权力真空,日本急于接管法国和荷兰的殖民地;第四,随着苏德战争的爆发,全球的注意力聚焦于北方,日本想要趁机南进,掠夺东南亚的资源。
在急剧变动的国际形势下,这些因素错综复杂地纠缠在一起,让日本统帅部晕头转向,从而做出了入侵的决定。日本政府原以为美国会漠然视之,但事态却急转直下,进驻法属印度支 那南部四个多月后,太平洋战争便爆发了。
美国禁运石油
七七事变以来,美国已多次警告日本,但并未奏效。为了以经济手段制裁日本,1940年1月,美国宣布废弃《日美通商航海条约》,并逐步对日本实施禁运。同年6月,法国战败,与德国签署停战协定,维希政府成立。9月,日军向维希政府发出最后通牒,入侵法属印度支 那北部,切断英美的援华路线。作为反制,美国决定禁止向日本出口废钢、铜、镍等资源,但不包括石油。尽管美国国内有强硬派主张禁运石油,但美国总统和国务卿却持谨慎态度。由于日本90%的进口石油都来自美国,如果实行石油禁运,日本或将孤注一掷对美开战。但在1941年7月,日军入侵法属印度支 那南部之后,美国不得不采取最严厉的制裁措施:石油禁运。
美国之所以此时决心禁运石油,一是因为日军进驻法属印度支 那南部,直接威胁到印度尼西亚(荷属)、马来西亚和缅甸(英属)以及菲律宾(美属)。英荷是美国的盟友,菲律宾与美国关系密切,所以美国不会坐视不管。二是因为苏德战争已经爆发,松冈洋右试图利用苏联和三国同盟来压制美国的计划宣告失败,美国没有必要继续迁就日本。
日本的长期准备
众所周知,如果没有石油,飞机、坦克、卡车和军舰形同废铁。美国一宣布石油禁运,陆海军内部立即响起了对美开战的声音。海军军令部总长永野修身告诉天皇:日本的石油储藏量只有两年,如果开战,一年半后就会耗尽,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发制人。此后,陆海军以“一滴油就是一滴血”和“拖延一天就浪费一天的石油”为口号,迫使政府尽快对美国开战。
陆海军积极鼓吹与美国开战,其实也是因为他们蓄谋已久。自1937年的七七事变以来,军部在侵略中国的同时,一直在秘密准备与美国和苏联的战争。为此,陆海军囤积了大量名义上用于侵华战争的军费。1939年,军部制订了100亿日元的三年军备扩充计划,在这笔款项中,40%用于侵华战争,其余60%用于对美和对苏的战备。至1941年对美开战前,日本的军需生产能力是1937年的5倍。这不仅弥补了侵华战争的损耗,而且还积累了大批对美国和苏联作战的军需物资。
经过四年的准备,1941年正是日美军力对比的顶峰。1941年,日本可以年产陆军飞机3500架、坦克1200辆,以及可供43个师团会战的弹药基数。至1943年,陆军飞机年产量增加到1万架,坦克增至1800辆,弹药基数可供50个师团会战(均为理论最高产量)。在1941年,日本海军还是西太平洋地区最强大的力量,共拥有10艘航母、10艘战列舰和38艘巡洋舰,而美国太平洋舰队仅有3艘航母、9艘战列舰和30艘巡洋舰。
虽说日本在军事力量上占优,但在国力对比上,日本根本不是美国的对手。同样是1941年的数据,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日本的近12倍,钢铁产量是12倍,石油产量是776倍,汽车数量是160倍,人口是1.86倍。从国力差距上来看,日本对美开战简直就是自取灭亡,可尽管如此,已经准备四年之久的陆海军想要赌上一把。
日美交涉
尽管军部积极准备对美国开战,但近卫内阁却显得信心不足。近卫希望通过谈判解决争端,使美国解除制裁,恢复石油供应。在日美开战之前,双方经历了长时间的谈判和交涉,有望达成妥协的机会共有三次。
第一次是在1940年年底至1941年4月,起初是非正式的民间接触,由两名美国牧师和日本陆军官员进行磋商,后来升格为了政府间的外交谈判。谈判一开始进展顺利,美国提供的条件对日本相对有利。时值日军深陷中国战场,内政外交穷途末路之际,陆海军和近卫都赞成以这种方式结束侵华战争。但在关键时刻,由于松冈洋右的反对,这次谈判无果而终。
松冈之所以反对,首先因为这不是自己的方案,而且此时他刚刚结束对欧洲卓有成效的访问。松冈准备以《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和《日苏中立条约》来迫使美国屈服,于是认为没有必要对美国妥协。
第二次是在1941年8月,日军进驻法属印度支 那南部后,美国宣布石油禁运。为了打开局面,近卫文麿立即向美国保证:日军的行动到此为止,不会继续南进。随后,近卫还提议与罗斯福总统直接会谈。美国尽管也赞成首脑会谈,但提出了会面的四项前提原则:一、尊重所有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完整;二、不干涉他国内政;三、在通商上的机会均等;四、放弃以武力改变太平洋地区的现状。
这四条原则的潜台词是:日本应从中国撤军并归还侵占的领土;取消汪精卫傀儡政权;恢复“门户开放”原则和《九国公约》。如果同意这四条原则,日本在1937年后对中国的侵略便徒劳无功了。陆相东条英机坚决反对撤军,他说:“撤军就是失败。我们出动了百万大军,付出了十多万人阵亡的代价,死者家属和伤者经历了四年的苦难,并付出了数百亿的军费开支。如果我们撤军,这些努力将付诸东流。”在陆军的强烈反对下,近卫内阁不敢答应。由于日美谈判再次陷入僵局,主战论的气势高涨起来。陆海军制订了以1941年10月上旬为最后期限的开战预案,如果届时对美谈判仍无进展,那么就立即开战。
9月6日的御前会议
1941年9月5日,即御前会议的前一天,天皇召见陆军参谋总长杉山元和海军军令部总长永野修身,询问作战计划和作战准备。这次对话在开篇已有描述,此处略过不叙。
9月6日上午10点,日本召开御前会议,磋商对美交涉是以谈判为主还是以备战为主。昭和天皇从怀里取出明治天皇的和歌念了起来:“四海之内皆兄弟,何以风波乱世间。”陆相东条听后脸色煞白,喃喃自语道:“陛下还是希望和平。”其实,如果昭和天皇明令禁止开战,那么不管陆军和海军的态度如何,他们都无法开战。但昭和天皇念了首和歌,似乎是反对开战,又似乎是感叹除了开战别无他法。由于对美开战已是大势所趋(话虽如此,但最高指导者的职责往往就在于抵御大势),昭和天皇的暧昧举动并没有改变历史的进程。
最终,9月6日的御前会议决定:外交谈判的期限定为10月上旬,如果届时仍无法达成协议,日本就决心开战。9月20日,日本向美国通报了谅解方案。10月2日,美国的回应是坚持之前的“四原则”。换言之,日本只有先从中国和法属印度支 那撤军,才可与美国谈判。
由于陆军坚决反对撤军,近卫无法与美国达成妥协,而近卫又没有勇气发动对美战争,处于两难之境的近卫内阁只得于10月16日辞职。近卫上台之前,一直吵着要挑战美国主导的亚太秩序,上台之后,又一步步加深了日美之间的对立。但在决定开战的关头,近卫却退缩了。
近卫辞职后,重臣会议推荐东条英机为首相(1941年10月—1944年7月)。天皇知道东条其实是主战派,但现在也只有他能控制陆军,于是讲了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任命东条为首相确是深入虎穴之举,然而日本非但没有逮住小老虎,反而激怒了美国这只大老虎,并最终命丧虎口。
来源:鱼知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