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新论】一个普通中国人也参与帮助了世界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0 20:18 1

摘要:赴缅甸开展地震救援的多支中国救援队,于日前圆满完成任务并陆续回国。贵州省安顺市女孩郭国英,通过远程协助方式,组建“爱援翻译”缅甸微信群,为救援队提供翻译服务。这并不是郭国英第一次提供跨国救援翻译服务,2023年2月土耳其地震,她就联系土耳其会中文的志愿者,为中

赴缅甸开展地震救援的多支中国救援队,于日前圆满完成任务并陆续回国。贵州省安顺市女孩郭国英,通过远程协助方式,组建“爱援翻译”缅甸微信群,为救援队提供翻译服务。这并不是郭国英第一次提供跨国救援翻译服务,2023年2月土耳其地震,她就联系土耳其会中文的志愿者,为中国救援力量搭建语言桥梁。

面对网络和身边亲友的纷纷点赞,她认为自己不是英雄,只是个普通人。她说了一番值得细细品味的话:“无论身在何处、从事何种职业,只要心怀善意和勇气,就能成为改变世界的一分子。”

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双脚并未踏出国门,就成为帮助世界、改变世界的一分子。这件跨越国界的善行,内心深处的推动力是什么?过去不可能办到的事,现在为什么轻易就做成了?

答案是很显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孕育了乐善好施的中国人,愿意不辞辛劳、不分国界地伸出援手。中国对外援助的担当,为中国人参与国际援助带来了更多机会,加上互联网便利,让普通中国人在自己家中就可以参与其中。

仁爱文化氤氲凡人善举。中国传统文化崇尚仁爱,主张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与人友好相处,甚至心胸要宽广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形成了助人为乐的社会风尚。贵阳出租车司机余太湖,“讨书”十余载,为山区学校捐献了100多个爱心图书室;广东阳江老人李霞,生前向困难人士捐款20多万元,去世后家人将她留下的6万多元悉数捐出;见义勇为、街头救人、拾金不昧、送迷路小孩到亲人身边等等,外卖骑手演绎着一个个暖心故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共同精神家园,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当国外遭遇灾难,哪怕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都会条件反射般付出力所能及的帮助。

对外援助播撒中国大爱。75年来的对外援助遍布全球,中国大爱温暖了世界。以青蒿素为核心的大规模国际抗疟援助,累计提供青蒿素药品数十亿人份,仅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就有约2.4亿人受益;从中国引进杂交水稻后,布基纳法索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基本实现大米“零进口”;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雷衍东、徐明医生,在所罗门群岛一年时间用掉15万根银针,诊疗患者8600余人……

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看到了奋进、开放、勇于担当的中国,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世界情怀。国家对外援助有大担当,中国人就有更多机会为世界奉献自己的知识技能。

互联网便利,让不出国门的普通中国人也能参与帮助世界。中国现在县县通千兆、乡乡通5G、村村通宽带,哪怕是身处偏远村寨的农民,也能通过互联网连接世界。郭国英虽然在贵州,但通过电话和互联网,就能携手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为中国救援人士在国外开展救援提供翻译服务。“每一次救援,我都能深刻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当这样朴素的恻隐之心,与便利的互联网相遇,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就演绎了助力国际救援的故事。

唯有“赠人玫瑰”,才体会到“手留余香”究竟有多香。因为中国人的援助,越来越多的缅甸民众对中国抱有好感,很多缅甸人对中国救援医疗队表达谢意。2023年土耳其地震,“谢谢你中国”在土耳其刷屏,以此感谢中国的援助。

缅甸地震和土耳其地震的救援,郭国英都参与其中,她因为付出而感到非常欣慰和自豪。诚如她所言,她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但从她的故事中,可以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看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能够给世界带来更多的亮光和温暖。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伍少安

编辑 金 妮

二审 伍少安

三审 蔣叶俊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