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莫纪宏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治宣传教育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9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以下简称法治宣传教育法)经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这是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
□ 莫纪宏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法治宣传教育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9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以下简称法治宣传教育法)经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这是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该法的出台,为进一步推动“依法普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对于提升全民法治素养和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具有深远意义。
法治宣传教育法设立的法治宣传教育制度和机制及其重要特征
法治宣传教育法在总结全民普法40年经验基础上,把一些成熟的做法肯定下来,确立为基本法律制度,对于推动全民普法工作长期有效地发挥自身的法律服务功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法律保障作用。
(一)普法责任制
法治宣传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国家机关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精神,实行普法责任制。这一制度明确了国家机关在法治宣传教育中的主体责任,要求各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同步开展普法工作,将执法与普法有机结合。其特征在于责任明确、针对性强,能够使普法工作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提高普法的实效性。
(二)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
法治宣传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国家实行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体系。该制度体现了法治教育的持续性和全面性,贯穿公民的一生。其特征是涵盖范围广,从青少年时期的学校教育到成年后的社会教育和干部教育,确保公民在不同阶段都能接受系统的法治教育,不断提升法治素养。
(三)媒体公益普法制度
法治宣传教育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国家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引导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网络服务提供者履行公益普法责任,开展公益法治宣传教育。这一制度充分发挥了媒体的传播优势,通过多种媒体形式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其特征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影响力大,能够及时将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传递给广大群众。
(四)法治宣传教育评估与监督机制
法治宣传教育法第五章明确了法治宣传教育的评估与监督机制,包括司法行政部门对法治宣传教育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以及各级人大常委会对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监督。该机制的特征是具有权威性和严肃性,通过定期评估和监督,确保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按照法律规定和规划要求有序推进,保障普法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法治宣传教育法确立“依法普法”原则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及重要意义
法治宣传教育法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对全民普法和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与工作的方方面面作了全面系统的规定,确保全民普法工作具有全国统一性的要求和规范,确立了“依法普法”原则,真正从制度上解决全民普法事业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和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
(一)确立“依法普法”原则的必要性
一是解决普法工作突出问题的需要。在以往的普法工作中,存在工作机制不完善、责任落实不到位、保障措施不健全等问题。确立“依法普法”原则,能够通过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和义务,解决这些突出问题,确保普法工作顺利开展。
二是适应全面依法治国新形势的需求。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对普法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坚持“依法普法”,才能使普法工作与法治建设的其他环节相协调、相促进,更好地服务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大局。
三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要求。通过“依法普法”,能够更加准确、全面地向公民传播法律知识,帮助公民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提高公民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切实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二)确立“依法普法”原则的可行性
一是有坚实的实践基础。第八个五年普法规划的实施,为确立“依法普法”原则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许多地方和部门在普法工作中已经探索出一些有效的做法和模式,如一些地方建立了普法责任制清单制度,一些部门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普法活动等,这些都为“依法普法”原则的实施提供了实践借鉴。
二是有广泛的社会共识。经过多年的普法宣传,全社会对法治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认识,对依法开展普法工作形成广泛共识。广大人民群众渴望获得更加系统、准确的法律知识,各部门和单位也认识到普法工作对自身业务开展的重要促进作用,这些都为“依法普法”原则的推行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三是有完善的法律体系支撑。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普法”提供了丰富的法律内容。同时,法治宣传教育法的出台,进一步完善了普法工作的法律制度,使“依法普法”有了专门的法律依据和保障。
总之,法治宣传教育法的出台既有必要也是可行的,其实施必将推动全民普法和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迈上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台阶。
(三)确立“依法普法”原则的重要实践意义
一是规范全民普法和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依法普法”原则为全民普法和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规范。以往的普法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随意性和不规范性,法治宣传教育法的出台,明确了普法的主体、内容、方式、保障等方面的要求,使普法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利于提高普法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避免形式主义,确保普法工作取得实效。
二是构建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该原则是构建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的重要支撑。通过法律规定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体系,实现了法治教育的常态化长效化。从青少年时期的学校法治教育,到国家工作人员的在职培训,再到全社会的广泛普法,“依法普法”原则确保了公民在不同人生阶段都能接受系统、持续的法治教育,有助于培养公民的法治信仰和法治习惯,构建完善的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
三是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依法普法”原则有助于提升公民的法治素养。通过规范普法工作,能够更加精准地向公民传播法律知识、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增强法治意识和法治信仰。同时,将法治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让公民在参与法治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法律的理解和运用,从而提高公民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提升公民的法治素养。
法治宣传教育法对于“八五”普法规划实施的重要意义
法治宣传教育法将于2025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今年是“八五”普法规划实施的收官之年,也是在总结“八五”普法规划实施经验基础上积极推动“九五”普法规划的制定和出台的重要时间节点。法治宣传教育法的出台对于“八五”普法规划实施的圆满收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为“八五”普法规划提供法律保障
第八个五年普法规划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普法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法治宣传教育法的出台,为“八五”普法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该法明确了普法工作的基本原则、主要任务、责任主体等,与“八五”普法规划的要求相契合,使规划的各项措施能够通过法律手段得到有效落实,确保普法工作按照规划的目标和步骤有序推进,也确保“八五”普法规划的实施圆满收官。
(二)巩固和提升“八五”普法成果
经过多年的普法工作,特别是第八个五年普法规划的实施,我国全民法治素养和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有了显著提升。法治宣传教育法将“八五”普法规划中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上升为法律规定,如“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媒体公益普法等,有利于巩固和提升“八五”普法成果,推动普法工作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取得新成效。
(三)推动“八五”普法工作创新发展
法治宣传教育法强调守正创新,鼓励运用新平台新技术新产品和无障碍方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这为“八五”普法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法律支持。在新媒体时代,通过法律引导和保障,能够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创新普法方式方法,提高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需求。
总之,法治宣传教育法的出台是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也为进一步推动 “依法普法”指明了方向。通过深入理解该法的出台背景、主要内容、制度机制以及“依法普法”原则的重要意义,结合第八个五年普法规划的相关规定和特点,我们能够更好地贯彻落实该法,不断提升全民法治素养和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在今后的工作中,各部门和单位应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结合即将制定和出台的“九五”普法规划的各项具体要求,切实履行普法责任,全社会应积极参与,共同推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来源:甘肃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