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理应分享一些东西,分享我们的私密空间,而这在几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分享”这个词从来没有听起来这么糟糕。
如果你在数字世界里游走,就会发现社交媒体的核心就是“分享”。
我们理应分享一些东西,分享我们的私密空间,而这在几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你在朋友圈发的内容越多,隐私曝光的也越多。毫无疑问,那也是将亲密关系公开的一步。
#第四期图书超级品类日#
外在性
雅克·拉康五十年前就提出“外亲密”来描述亲密关系开始变得公开化,五十年前他就已经看到了这种趋势。
看看现在。
几年前,我们会担心有人会偷走自己精心珍藏的照片,而现在,我们会特意与全世界分享。原因很简单,通过社交认可,人们容易获得满足感。
而社交认可也是可以量化的,这进一步增强了分享的欲望,因为你可以通过“点赞”、“评论”等来衡量“你的价值” 。
我们已经成为自己的广告商。
分享的谎言
分享的2个含义:
让别人分享你的东西。我们分享了一份小吃。
与他人有共同点。例如,我们合住一栋房子。
即使没有分享任何内容,社交网络也开始使用这个词。
我们不会和别人分享食物,也不会分享在演唱会的体验。我们上传了在餐厅吃的东西和看过的演唱会的照片。当然,这不是分享,而是炫耀。
差别并不小,而且这个词的选择也并非偶然。
分享在道德上具有积极的含义,如果说“向你的粉丝炫耀”,听起来就不一样了,尽管我们确实这么做了。
社交网络使用“分享”一词,让你觉得你真的让别人参与了你的分享,但事实并非如此。
如果餐桌上没有人和你一起吃饭,你会和谁一起吃?
屏幕连1%都不到。
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谈到了“公共自我”和“私人自我”。
公众自我是我们展现的,而私人自我则是我们保留的真相。我们倾向于认为人们在网络上的形象就是真实的,然而,每一次发布都是对我们自身形象的精心筛选。
不是我们。
在屏幕上,我们只展现1%,而且大部分发布的都是优秀成果和美好时光,而不是艰难的过程和难关。这造成了对他人的扭曲认知。我们的参照点是,只拿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与他人的优点进行比较。
“除了我之外,其他人都做得很好。这就是它产生的感觉。”
不幸的是,这就是“公共自我”和“私人自我”的结果。
互动的非人性化
现实世界是三维的,我们 99% 的时间都在进行实时互动。
数字世界是扁平的,我们只有 1% 的时间在进行实时互动。
我们已经进化到能够在现场面对面的交谈中捕捉到许多细微的差别,然而数字化却让我们变得贫乏,因为我们无法运用所有的感官。无法闻到、触摸到或看到对方的本来面目。我们变成了一堆像素,这降低了社交互动的质量和幸福感。
就像元宇宙里的虚拟人物,大多数时候都是以延迟模式互相发送信息,但现实生活是现场直播、面对面的。互动失去了人性。
真实、有形的世界不是更令人满意吗?
问问自己,每次遇到一个人,不管是公司、家里、商场、酒店、地铁、公交车,人们总是低头看着手机......
您分享或展示吗?
炫耀一下没什么错,但想让你看到其中的不同。
微博之类的社交网络,可能让你正在成为自己私密生活的宣传员。
而如果是自媒体专栏,分享信息的目的也许是为了给读者带来价值。
这就是为了贡献而分享和为了炫耀而分享之间的根本区别。
问问自己分享的意图是什么,你就会明白。
如果您发现了灵感但尚未展现出来,请分享。
来源:静儿达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