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又一家日本药企退出中国!4月1日,日本住友制药宣布出售亚洲业务,主要包括住友制药投资(中国)、SMPAP及其子公司在中国(含港澳台)及东南亚国家相关业务。
又一家日本药企退出中国!4月1日,日本住友制药宣布出售亚洲业务,主要包括住友制药投资(中国)、SMPAP及其子公司在中国(含港澳台)及东南亚国家相关业务。
住友制药是日本排名前十的大药企。早在1995年,公司就在中国上市了首个产品盐酸阿罗洛尔片。算下来今年正好是住友制药在中国的第30年。2022年时,住友制药还曾表示要加大对中国的投入,如今却突然宣布卖掉亚洲业务,这背后是什么盘算?
事实上,眼下住友制药已经自顾不暇。随着公司重磅炸弹药物专利过期,住友制药在北美、日本这两个核心市场的收入连年下降。为此,在过去两年时间,从裁员到让员工提早退休,再到给高管降薪,可以说,住友制药已经把能出的招都交了,只能开始卖家当。
近两年,受到集采和医保谈判政策的影响,住友制药压力不小,中国区的收入也在不断走下坡路。不过,住友制药给自己留下了回旋的余地:将公司的全部股份分两次卖出,先以450亿日元的价格卖60%,剩下的40%则要到2029年之后以270亿日元转让。
变卖资产拿到的钱,住友制药表示将会被用到确立成长引擎上。说的明白点,其实就是公司要把注意力集中到美国市场。住友制药表示,目前销售额的重要支柱主要还是北美三大主要新产品。不过,这三款产品的销售额此前一直没达到公司的预期,未来能不能真的扛起大局还不好说。
住友制药是日本企业中较早进入中国市场的,早在1995年,住友制药的用于治疗降血压、抗心绞痛的盐酸阿罗洛尔片便在中国上市。随后几年,住友制药不断拓展中国市场。2000年,成立了住友制药上海办事处,2003年由住友制药株式会社出资成立在华全资子公司苏州住友制药。
在亚洲,住友制药分为几块:住友中国公司负责中国市场;住友亚太公司负责日本以外的亚洲业务活动网点,包括东南亚、中国港台业务。目前,住友制药在上海、北京、广州设有分公司,在苏州设有工厂,中国员工总数近600人。
住友制药在中国已上市的产品主要集中于抗感染领域、中枢神经领域、心血管领域的盐酸阿罗洛尔片、消化道领域。其中,抗生素药品注射用美罗培南、中枢神经药品枸橼酸坦度螺酮片,自1998年、2003年进入中国市场后迅速得到市场认可,销售额持续上升。2023财年住友制药的美罗培南仍然实现了212.6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0亿元的销售额。
2017年、2019年,住友制药又先后推出两款中枢神经系统新药布南色林片、盐酸鲁拉西酮片,进一步丰富了公司在中国的产品结构。经过三十年的发展,2021年住友制药在中国的销售额达到20亿元。
当时,住友制药还是对中国区的未来满怀期待。2022年6月29日,住友在中国成立上海住友制药投资(中国)有限公司,加大对中国投资。那年10月的采访中,住友制药中国董事长表示:未来5到10年,住友制药将有更多新产品在中国上市,如社区获得性肺炎新药来法莫林、膀胱过度活动症新药维贝格隆等。
但实际上,当时住友制药在中国的销售收入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根据住友制药公告,负责中国区住友制药苏州公司,2022至2024财年销售额分别为为22.2亿、20.33亿、16.95亿元。
这不意外。此前住友制药提到的新药均未在国内问世。在中国销售的产品都是已经过了专利期的老药,随着国内仿制药企纷纷入局,都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住友制药其实在中国市场的收入并不算多,2022、2023财年分别只占总收入的7%和10%。住友制药收入来源主要还是依靠北美和日本市场。
然而,最近几年北美和日本市场也支棱不起来了。这主要是由于公司的核心产品抗精神病药物鲁拉西酮专利到期。根据住友制药往年的财报显示,鲁拉西酮在2018年至2022年的销售额分别为:1845亿日元、1895亿日元、2089亿日元、2110亿日元、2081亿美元,分别占据当年全部药品销售额的40.2%、39.3%、40.5%、37.6%、37.5%,而其中北美的销售额远超日本。
2023年2月,这款药物在北美专利到期,开始受到仿制药的冲击。2023财年前三季度,鲁拉西酮在北美销售额下降至51亿日元,同比下降97.2%,住友制药整体的营收也随之大跌。
为了应对专利悬崖,住友制药也早有准备,计划大力推动前列腺癌药物Orgovyx、与辉瑞合作的溃疡性子宫肌瘤治疗药物Myfembree、膀胱过度活动症治疗药物Gemtesa三款产品的销售,以抵消鲁拉西酮的销售下跌。但计划赶不上变化,这三款产品的销售额没能达到预期,公司的营收不断下滑。
为此,这两年住友制药裁掉了超1000名员工,此前更是宣布,因业绩不好将会给高管降薪。但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发挥的作用不大。
也是因此,这一次住友制药又开始行动起来,将包括中国子公司在内的亚洲业务出售,至于此次转让获得交易额,住友制药表示将会强化财务基础以及确立相关成长引擎。说的直接点,也就是将
现阶段的增长都指望上述三大核心产品在北美市场的销售。北美市场会承住这份厚望吗?
撰稿丨方涛之
编辑丨江芸 贾亭
运营|雾纪
插图|视觉中国
来源:健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