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近年来展现出了惊人的增长动力,2024年的销量数据尤为亮眼,达到了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市场渗透率更是突破了40%大关,占据了全球市场的70.5%份额。这一增速远超传统燃油车,无疑彰显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蓬勃生机。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近年来展现出了惊人的增长动力,2024年的销量数据尤为亮眼,达到了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市场渗透率更是突破了40%大关,占据了全球市场的70.5%份额。这一增速远超传统燃油车,无疑彰显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蓬勃生机。
然而,在行业高速发展的背后,一系列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功能失效、碰撞起火以及智能驾驶相关的事故频发,消费者投诉数量急剧上升。这些问题不仅关乎技术迭代的速度,更触及了用户安全这一底线。营销承诺与技术保障之间的鸿沟,企业追求增长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都成为了亟待解决的行业痛点。
在《品牌与商业》主办的直播活动中,汽车行业的两位专家——汽车十三行创始人王鑫与蔚来时代公关咨询合伙人李雪松,就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现状与未来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指出,当前市场上存在着过度营销的现象,一些车企使用绝对化的表述来快速吸引消费者,如“遥遥领先”、“全民智驾”等,这些做法在海外市场中往往受到更为严格的监管。
李雪松强调,智能驾驶领域的真正了解者并不多,将其作为宣传噱头本无可厚非,但不应成为消费者购车的唯一考量。他呼吁建立宣传话术的负面清单,以避免误导消费者,保障其生命健康权。王鑫则举例说明了国外车企在遭遇严重事故后,如何调整话术,理性地使用“辅助驾驶”而非“自动驾驶”等表述,以避免夸大智能驾驶功能。
面对行业中的危机事件,李雪松提出了CAP原则,即关切、行动、立场。他认为,车企应首先表达关切,迅速表明对危机事件的高度重视;其次要展示出应对危机的具体行动,让外界看到企业的积极态度;最后是表明立场,基于法律法规和客户承诺,进行赔偿或补偿。王鑫则从媒体视角指出,体系化缺位的风险不容忽视,车企应防范潜在隐患,避免偶然事件对品牌造成巨大负面影响。
在社会责任方面,李雪松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是企业的长期使命,更是危机时的“软实力”。他举例了奔驰等国际车企在环保、教育等领域的公益活动,强调这些活动有助于塑造负责任的企业公民形象,减弱危机事件的负面冲击。王鑫则对比了跨国车企与本土新势力在环保实践上的差异,指出跨国企业更早地在碳排放、电池原材料开发等领域开展工作,平衡商业利益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未来挑战,王鑫认为,造车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的过程,车企应具备供应链控制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和规模优势。他强调,车企应将产品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纳入统一考量,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李雪松则总结称,中国车企可借鉴欧盟ESG框架和奔驰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将社会责任纳入经营战略核心,以实现真正的弯道超车。
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无疑为出行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行业的狂欢背后,安全、责任与伦理的课题却不容忽视。无论是技术路线的选择、营销话术的边界,还是危机应对的策略,都需要企业以敬畏之心对待汽车产业的复杂性。唯有将产品安全、用户信任与社会责任置于首位,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才能真正驶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来源:ITBear科技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