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城市内耗!做一名“自然猎人”,去拥抱旷野疯长的自由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0 18:31 1

摘要:阚海滨用钢笔线条捕捉生灵神韵;张浩在甲虫的羽翅和外骨骼上停住时光;鱼木从叶片的纹理里阅读风雨路径;皮诺桃从种子里洞察植物的生命轮回;李若姮用珍珠光晕重塑城市夜景;三三编码贝壳纹路成为宇宙回声。

@IFay

@犀牛的甲虫

@黑纸白字

@皮诺桃(收集种子)

@三叶鱼木

@三三艺术岛

在这个信息过载、速度至上的世界里,有人偏偏选择慢下来,为微小而短暂的自然之物,留下独属于它们的美学档案。

六位“自然猎人”平行穿梭在混凝土城市的缝隙和边缘,捕捉那些游离于主流叙事之外的自然碎片:

阚海滨用钢笔线条捕捉生灵神韵;张浩在甲虫的羽翅和外骨骼上停住时光;鱼木从叶片的纹理里阅读风雨路径;诺桃从种子里洞察植物的生命轮回;李若姮用珍珠光晕重塑城市夜景;三三编码贝壳纹路成为宇宙回声。

他们是收藏家,也是讲述者,手中的标本、画笔、线索,不只是物质的残片,更是一种观看世界的方式甲壳的微光、叶脉的纹路、贝壳的弧度,皆是他们探索的密码。这不是关于浪漫主义的幻想,也不是单纯的审美练习,他们在无声处倾听,在细微间书写,以敏锐的感知力和近乎执拗的热爱,对抗时间和遗忘。当这些“猎人”以手为网、以心为径,我们才得以透过他们的眼睛,看见世界未曾言说的一面。

01

阚海滨

画鹰不画飞:用钢笔记录自然灵魂

阚海滨最早对线条产生兴趣,是因为小时候的集邮爱好。邮票上的凸版印刷线条,像是一种微缩的雕刻艺术,让他对精密美学产生了深刻的印象。真正开始用钢笔作画是在高中,偶然间临摹了几张国外钢笔画,发现这种媒介的不可逆特点,与邮票雕刻的凸版印刷工艺有着同样的绝对确定性。

作为一名设计师,他习惯在秩序和自由之间寻找平衡。钢笔画的创作过程,就像在纸上搭建一个极其精准的结构,每一笔都不能出错,每一根线条都需要承担起形态、光影和质感的表达。他喜欢画动物,动物的性格更容易观察,有时也加入自己的投射。比起展翅翱翔的猛禽,他更愿画鹰收起翅膀的时候 :这时它们的性格都写在表情上,温和安静的锋芒更加清晰可见。在他的观察里,世界上的一切都有“性格”——不仅是动物,还有植物,甚至是路边的石块和斑驳的墙皮。每一幅作品,都是他用黑白线条捕捉这些闪光灵魂的尝试。

Q&A N=《男人装》 C= 阚海滨

N :能不能谈谈线条这种形式对你的意义?

C :在钢笔画这种硬笔线条绘画中,每一个看似线条都需要承载着很多信息,线条要表现物体的造型、光影、质感甚至是情绪,所以在绘画时我常常需要在大脑中构建出物体的三维造型,通过观察在对物体描绘时提炼归纳。因为本职工作是设计师,这种绘画锻炼使我在设计工作时有着更好的造型、提炼能力,同时一些职业上的学习也会影响我的绘画作品,比如钢笔画的线条就是在秩序与灵动间寻找平衡,设计需要秩序而美术需要灵动。

N :钢笔画无法修改,每一笔都要“准确无误”,你是如何训练这种精准度的?

C :钢笔画区别于国画写意最大之处就是要准确,避免“意外”,但相同之处就是落笔时心里有谱,这点很像工笔画,需要长时间的练习,需要耐心,可能练习时会有些枯燥或是沮丧,但慢慢随着控笔的成熟会收获自由表达的能力。

N :动物毛发、羽毛、鳞片等不同的质感,哪一种最难表现?你是如何处理的?

C :在描绘不同的质感时,其实没有难易的区分,这时的重点在于对不同质感的理解,质感的表现都在光影、造型上,羽毛的蓬松、皮毛的杂乱、鳞片的光泽,都需要日常的观察与理解。不能简单地看,需要去理解它们的生长规律、思考它们的手感。所以在绘画时面对不同的绘画对象,会选择不同的线条手法,灵动的、密集的、粗壮有力的、纤细丝滑的等等,它们组成了我的绘画语言。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N :创作过程中,有没有“意外之笔”带来惊喜,或者让你不得不放弃一张作品的经历?

C:钢笔画最怕的就是“意外”。小错误还能调整,尽量去做到不明显 ;但大失误就只能从头再来了。曾经画建筑风景时,透视出了偏差,不得不重新开始画,一周的努力只能推倒重来。当时很沮丧,甚至想放弃这幅作品,但最后坚持下来,成品让我很满意。

N :你的设计师身份是否对你的钢笔画创作产生影响?在设计和纯绘画之间,如何找到平衡?

C :设计思维赋予我结构化的观察框架。画植物时会先解构其作为自然桁架的力学合理性,再回归艺术表现。但绘画时,我会有意识地关闭设计师的理性模式——设计是在已有条件下寻找最优解,而艺术创作需要保持对未知可能性的敬畏。我的平衡点在于构思阶段充分运用设计分析,而落笔瞬间切换为直觉驱动。就像建筑师的施工图与速写本,前者是骨骼,后者是血肉。

N :有没有特别想画,但还没尝试的动物?为什么?

C:一直想画一个大画幅作品,目前在筹备一个《雨林法典》系列,想挑战群像叙事。九种生物,包括美洲豹、箭毒蛙、树蛙等,共同构成一个视觉矩阵。这就像将整套邮票的独立画面重构为史诗级连票,既要保证每个生物的精密性,又要让整体呈现品牌主视觉般的冲击力。类似一种“邮票分镜法”,将画面划分为几十个邮票规格的单元区域,每个单元都是一幅独立微型创作,又在全局构成生态系统的宏大叙事。我之前的作品更像是单元独立

作品,这个系列会通过整合出一个大作品,让观画者在“丛林中”停留。希望用这种方式,把钢笔画的魅力发挥到极致。

02

张浩 :这个猎手不太冷

在成为一个“甲虫猎人”之前,张浩的日常和你我没什么不同。白天上班,晚上摸鱼,偶尔被无聊感侵袭,就靠远足和爬山来治愈。不同的是,别人看风景,他盯着地上爬的昆虫——某天,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对这些小家伙的兴趣已经超越了一般人的“哦,甲虫啊”层面,逐渐进入“哇,这个触角角度太绝了”的领域。

比起张扬的蝴蝶,他更喜欢甲虫那种“内敛”的美感:低调、不哗众取宠,但耐看得很,尤其是那些进化出奇怪大颚、复杂外骨骼的品种,怎么看都觉得帅。但他不野采,遇到活的就拍照存档,碰到死掉的才收回来做标本——说白了,他的收藏逻辑就一句话 :“该死就死”,但我可以留下它们曾经有趣的灵魂。

当然,这种爱好也不是没有代价。朋友们的误解、调侃是家常便饭,甚至有人直言 :“你这也太变态了吧?”张浩也懒得辩解。他用自媒体分享自己的收藏和研究,收获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好,还有人看完他的内容后留言 :“好像没那么怕虫子了。”这让他意识到,自己不仅是个收集者,还是个意外的“甲虫布道者”。

Q&AN=《男人装》浩 = 张浩

N: 你是怎么开始收集甲虫的?最初的契机是什么?

浩 : 生活的“无聊”是我做很多事的理由,所以还是希望能唤醒自己内心隐藏的一些东西。我平时只要有空喜欢远足、爬山,沿途会看到很多昆虫,我

对它们很感兴趣。

N: 甲虫这种生物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浩 : 甲虫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那种“内敛”美感,比如说深山锹甲的独特大颚结构。与蝴蝶不同,大多数甲虫的美并不张扬,也不艳丽,但只要仔细去观察,你就会发现它的“美”:不论是结构还是体色都非常耐看。但最吸引我的,还是它们的外骨骼结构在进化过程形成的个体物种差异,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同时不带任何偏见,你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物。

N: 制作标本的过程中,最难的环节是什么?

浩 : 个人认为,昆虫标本的整姿应该是最难的环节,或者说最“麻烦”的环节。或许有人认为整姿很简单,就是插针固定,但我觉得每类甲虫的外骨骼结构、腿的长度、触角的形态都是不一样的。在整姿时,腿摆放的角度、触角的处理方式等等不一样的操作,都会对最后的标本效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返工”的情况也是时常发生。所以,整姿不是简单的“对称”,尤其是对于有强迫症的我来说。

N: 收集过最特别的一只甲虫是什么样的?

浩 : 我收藏的甲虫中最特别的是“马岛戴氏蝼步甲”。作为一种肉食类甲虫,长得吓人,是天生的“杀手”:那对老虎钳一般的大颚可不是摆设,被咬住的猎物几乎无法挣脱,直接被它腰斩,它是我目前最喜欢的一种甲虫。但其实,每一种甲虫都很特别,完美的生物是不存在的。

N: 甲虫的器官、形态、颜色、质感和它们的生存方式是否有一些隐蔽的关系?

浩 : “神奇”是我形容甲虫的一个词。甲虫物种非常庞大,我能接触到的甲虫,连凤毛麟角都谈不上,即便如此也会发现它们的神奇之处 :形态各异,颜色能从五彩斑斓的黑到宝石般的结构色,外骨骼表皮布满纳米级凹坑和图腾般的纹理……以上这些生物演化无不是为了更好适应自然生存环境。这些都会让我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生物进化的神奇。

N: 甲虫短暂的生命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是对死亡的凝固,还是另一种延续?

浩 : 每个物种无论生死,对于自然都有着独特的价值。甲虫从生到死,从成卵到成虫,从几个星期到几个月再到数年,生命周期普遍很短。死亡是一种循环,是必然,是自然运转开始。总结四个字“该死就死”。昆虫标本与摄影作品有点像,是一种静态的、凝固的状态,同时也是立体的,多维度的。你会从它奇特躯壳的外观中,看到它生前有趣的灵魂,所以标本不是终点,而且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有机会去了解这些曾经鲜活的生命。

03

鱼木:

她的叶子比你的相册还丰富

小时候,鱼木去山里姨家过暑假,偶然捡起一片扇叶铁线蕨,夹进书里当宝贝。从那一刻起,她的收藏癖就被点燃了。现在,她不仅会随时观察落叶,还会分类、整理、拍照,甚至做成标本。

如果说普通人看到落叶只会踩过去,她则是蹲下来挑选、研究,并用各种方法保存它们的形态和颜色。从普通的枫叶到会变色的翠云草,再到叶脉精密得像人工设计的孔雀竹芋,她的收藏册简直就是一本小型“叶片图鉴”。有人说叶子短暂又普通,但她觉得,每片叶子都有自己的故事。

Q&A N=《男人装》鱼 = 鱼木

N :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收藏叶子的?一开始是偶然捡起,还是受学业或工作的影响?

鱼 :大概 10 岁的时候吧,那年去山里姨姨家过暑假,路上看到一株扇叶铁线蕨,叶片像一把小伞,特别可爱。我摘了一片夹进书里,感觉像得到了宝藏。从那以后,每次看到特别的叶子都会捡起来,夹在书里保存。后来我学了风景园林专业,毕业后从事植物设计,算是小时候的兴趣变成了职业的一部分。

N :叶子容易腐烂、变色,你是如何保存它们的?有没有什么独门秘笈?

鱼 :选叶子很重要,我一般会挑质感偏硬、完整无损的品种。收集时,较硬、革质的叶子直接装塑封袋,柔软、含水量大的则先夹在书里压平。回家后用压花器彻底干燥,再放入密封标本册保存。标本册最好用非粘性的,方便后续取出,不然可能会连叶带纸一起撕烂……这是血的教训。

N :制作标本时,你会不会人为改变叶片的形态和颜色?拍照时会做后期调整吗?

鱼 :我个人比较追求自然,标本基本不会刻意调整颜色或形状,就是小心翼翼地保存下来。不过,在做滴胶或装饰画的时候,会适当裁剪叶片,搭配不同植物组合。至于拍照,设备有限,后期会稍微调整饱和度和清晰度,偶尔修掉叶面上的小黑点,让它们看起来更接近真实状态。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N :你有没有自己的叶子分类系统?是按照颜色、种类,还是其他方式?

鱼 :分类方式其实很多,我主要用以下几种 :

① 人工种植 / 野生分类 ——园林植物和野生植物的生长环境不同,我会留意它们的习性,既是收藏,也是对工作的补充。

② 颜色分类 —— 绿色、黄色、棕色、红色、橙色……叶子的颜色变化本身就很有趣,顺便还能观察它们的生长阶段。

③ 叶脉 / 叶形分类 —— 这个主要是帮助自己认识植物,比如哪些是羽状叶、掌状叶,叶脉是平行的还是网状的,久而久之就积累了不少知识。

这些分类不是严格的植物学标准,但对我来说很实用。

N :在收藏过程中,你发现过哪些特别独特的叶子?比如形状罕见,或颜色会随时间变化?

鱼 :翠云草绝对是最特别的之一!它的颜色会根据光照条件变化——光线弱时是绿色,阴暗潮湿但有一点儿光时会变成宝石蓝,强光下还能变成橙红色,简直自带变色滤镜。而且它的叶片形状像龙爪,鳞片密集,所以也叫“变色龙”。

N :有没有哪片叶子的叶脉结构让你印象深刻?它是否记录了极端天气、虫蛀或其他生命痕迹?

鱼 :孔雀竹芋的叶脉真的像是人工雕刻的。它的叶片呈卵状椭圆形,主脉两侧密布丝状斑纹,像羽毛一样从中心叶脉伸展开来,排列特别有规律。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我都怀疑这是不是大自然偷偷照着孔雀羽毛设计的。

N :有没有哪种叶子,让你联想到家乡或童年的特定记忆?

鱼 :有很多!比如:赤楠结黑色小果子,小时候和小伙伴一起上山摘,吃完嘴巴黑黑的,回家还要挨骂。山莓、树莓、悬钩子这些野果小时候经常采,味道酸甜,完全是天然零食。还有桑叶是养蚕必备!每年春天都要去摘桑叶喂蚕宝宝,看着它们吃得嘎嘣脆。益母草是妈妈专门给我煮鸡蛋用的,来例假不舒服时,老妈会摘益母草的花煮鸡蛋给我吃,家里还会摘果子跟叶子晒干备用。

N :许多人觉得叶子是短暂的,你收集它们的意义是什么?是享受这个过程,还是希望留下某种时间的痕迹?

鱼 :最初就是觉得好看,看到漂亮的叶子就想捡回去。后来,它变成了一种记录,像是给自己收集的一本“植物日记”。有些叶子见证了某个特别的日子,有些是偶然遇到的惊喜。现在,我的工作和植物相关,收藏叶子也变成了另一种学习方式。总有人觉得叶子只是树上的一部分,掉了就没用了。但我觉得,每片叶子都有自己的故事,短暂但不失美好。

04

皮诺桃:

她的收藏,连松鼠都会羡慕

皮诺桃的休闲时光,是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中度过的,在城市公园,在葱葱树林,在田间原野,在一切能发现“不可思议的果实的地方。”她比其他人,更早的感受秋天。她的收藏里,蕴藏着自然的希望与力量,有比手臂还长的松塔、会炸裂传播的“响盒子”、自带“降落伞”的远行者,还有那些你从未留意过,却充满奇妙形态的种子。

如果说普通人对种子的概念还停留在炒瓜子和剥花生,那么皮诺桃已经用双手整理出一整个植物世界。她能一眼认出某颗种子的“身份”,还能根据形态判断它的“性格”。在她看来,每颗种子都是大自然的设计天才——它们有着自己的传播方式、生存策略,甚至有些种子能“涅槃重生”。

有些人觉得种子短暂又普通,但她却用收藏告诉我们——种子是希望,是时间的胶囊,也是对抗终结的方式。

Q&A N=《男人装》桃 = 皮诺桃

N :你第一次发现一颗有趣的种子是什么时候?是什么样的?

桃 :去年初秋,我去北京植物园,发现很多人在捡橡果。我也跟着低头寻找,结果在壳斗科植物区捡到了一颗完整的麻栎橡果。当时我还不知道它的名字,只觉得它和想象中的橡果不一样——壳斗(帽子)特别张扬,像一朵炸开的花蕊,坚硬又厚重,有点杀马特。毕竟,我对橡果的认知还停留在《冰河世纪》里那只松鼠的宝贝,现实中的橡果,完全出乎意料。

N :你觉得种子最迷人的地方是什么?

桃 :种子最迷人的是它们带来的想象空间。每次捡到一颗新种子,或是和别人分享时,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啊?!这居然是 XXX 的种子?”很多种子就藏在我们身边,但大多数人都没注意过,甚至比开花更有意思。比如香椿,大部分人只知道香椿芽能吃,但它的果实更漂亮,成熟时一串串倒挂着,像一簇簇小花。

N :种子容易腐败,你是如何储存它们的?

桃 :存种子要看果皮状态和传播方式。大部分种子外壳坚硬,但内部含有营养物质,容易招虫。所以我通常这样处理 :先清洗干净、晾干,然后放冰箱冷冻三天杀虫卵,最后拿出来继续风干,完全脱水后可以上一点儿油,防止果皮开裂。北方天气干燥,种子容易裂,南方湿度大,要注意防霉。

N :如何判断一颗种子是否值得收藏?

桃 :这事我和粉丝聊过,很多人羡慕我收集到稀有种子,觉得自己捡到的都是“普通小破烂”。但我认为,只要这颗种子让你有特殊的回忆,它就是值得收藏的。我捡到的第一颗麻栎,壳斗有缺口,外形不标准,市场上十块钱能买一堆。但它仍然很珍贵,因为它是我的第一颗橡果,每次看到它,我都能想起自己在土里翻找的样子。

N :你觉得种子的形态能透露出它的“性格”吗?不同地方的种子会有性格差异吗?

桃 :绝对可以!种子的形态,本质上就是一场无声的生存策略战。比如北美糖松的松果,能长到 50cm,鳞片紧闭,只有山火烧过才会打开,像个沉睡的战士,等着一场天地级别的仪式唤醒。而落叶松的松果,小巧可爱,打开后像一朵莲花,温柔又坚韧。当你拿到一颗种子时,你可能会凭直觉给它赋予性格,但当你了解它的生存环境,就会恍然大悟——它的形态,正是它的生存方式。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N :种子会“旅行”吗?

桃:当然!很多种子都会“想办法”让自己传播得更远,有的果实会借助风力,让自己的种子去“旅行”,像萝藦、蝴蝶木。它的果实其实是藏在果荚里面的一个个很轻的种子,自己带着“翅膀”或者“降落伞”,随风飞舞,去完成自己的使命。还有一些会用爆炸的方式,让自己跑得更远,比如响盒子。响盒子可以说让所有的种子收集者又爱又恨,它有一种很标准的美感,也可以盘玩,但是会爆炸,而且威力巨大。它炸裂的时候速度比高速公路上汽车还快,能到达 250公里/小时,还挺危险的。目前为止我的响盒子还没有炸过。

N :你觉得你的收藏会有终点吗?

桃 :不会。世界上的植物数以万计,我收集的还不到千万分之一。而且,收集种子本身就是对抗终结的行为——种子代表着希望。或许有一天,当我不再收集,我会把它们归还给土地,把治愈的力量交还给自然。

05

三三:

钉螺像流星,海马螺是迷你宇宙

有人去海边是为了冲浪,有人是为了晒太阳,而三三的习惯则是——捡贝壳。而且,她不只是捡来摆着好看,而是用这些海洋的馈赠,把星河搬进画里。

贝壳在她手里不仅是一种材料,更是连接大海、宇宙和想象力的介质。从朋友寄来的海滩纪念品,到一幅幅融合了贝壳、颜料和矿石的梦幻画作,她用手工创造出独属于自己的浪漫,也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找到了一种与世界温柔相处的方式。

在她看来,大自然才是最伟大的艺术家,每一颗贝壳都是独一无二的设计。而她的工作,就是让这些微小的奇迹被看见,让想象力在手工的缝隙里肆意生长。

Q&AN=《男人装》三 = 三三

N :最初是什么契机让你开始用贝壳进行艺术创作?是来自收藏的积累,还是某一次特别的灵感?

三 :因为喜欢大海,朋友送了我一些她在海边捡到的贝壳。我发现,每一颗贝壳的纹路和色彩都独一无二,随便看一眼都很美。我很想让更多人看到它们的魅力,于是萌生了用贝壳创作的想法。当我开始做贝壳星河手工画后,很多朋友看到,她们去海边玩都会想着给我寄贝壳。想到这些贝壳来自不同城市不同海域,就觉得特别浪漫。

N :在入画前,贝壳需要经过哪些处理?

三 :至于前期处理,步骤比较简单——清洗、晾干,然后涂上一层婴儿油,这样贝壳的色彩能更鲜亮。也要提前根据贝壳的形状进行设计,让它们在画面中找到最合适的位置。

N :你的作品里除了贝壳,还用了丙烯颜料、石英砂、珍珠、水晶等材料。从元素到作品,你的想象路径是什么?

三 :我喜欢宇宙星空,也喜欢大海,于是就想用贝壳来创作星河主题的作品。贝壳本身很有层次感,但如果单独摆放,可能没办法体现银河那种深邃的感觉。所以,我先用丙烯和石英砂绘制有质感的背景,再用贝壳、珍珠、水晶等材料增加立体感,最后用画笔补充细节,让画面更完整。

N :每种材料的硬度和质地不同,在固定时,你有什么特别的技巧?有没有踩过什么坑?

三 :我会根据画布材质调整粘合方式。如果是油画布,一般用热熔胶固定,比较牢固 ;如果是厚硬卡纸,就用珠宝专用胶,黏性更强。踩坑的话,最大的教训就是——别在刮画纸上粘贝壳。我试过在刮画纸上绘制背景,结果贝壳一粘上去,整片漆都掉下来了,简直是灾难现场……后来换成不同厚度的硬卡纸,才找到最合适的方案。

N :手工艺术和工业制造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手工艺术的价值是什么?

三 :我们手艺人有句话 :“手工之所以珍贵,是因为有人把生命中的一段时光,物化给了你。”手工制作的作品,是创作者花时间和情感去完成的,它们有温度,工业制造没法复制。另外,手工创作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治愈。当你沉浸在制作的过程中,焦虑和浮躁都会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在这个节奏快到窒息的时代,这种“慢下来”的体验其实非常宝贵。

N :你的作品给人一种既梦幻又沉静的感觉,你希望它们能给观众带来什么?

三 :我希望大家在看到作品时,能暂时从现实世界的压力中抽离,进入一个想象的空间,跟自己的内心、跟自然、跟宇宙对话。如果可以的话,也希望大家多尝试手工创作。亲手做一件东西,真的能感受到专注带来的治愈力。正如罗素所说 :“幸福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必定是一种宁静的生活。”手工能带来这种宁静,而宁静能带来真正的幸福。

N :未来,你有什么新的创作计划?比如更大的尺幅、新材料或新技法?

三 :最近,我尝试用贝壳制作首饰,并融入绘画工艺,还搭配了石塑黏土等新材料。不同材质的碰撞,总是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未来,我会继续以贝壳为主材,尝试新的组合方式。我一直觉得,大自然是最伟大的艺术家,创作者只是在把它的美呈现出来。如果我的作品能让更多人关注到这些细微但珍贵的自然之美,那就再好不过了。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6

李若姮 :无畏造境

我是探险家,我必须在路上

如果李若姮的作品是地图,那她的画笔早已跨越丛林、极地、古城与大都会。她画自然,也画城市,不为自己设限。城耀系列是她的新尝试——她在麦德林看飞机起降,看城市灯光闪烁,看人类文明如珍珠般嵌在夜色里。她喜欢这种“倒置的星空”,因为飞机的灯光是你到达城市的第一印象,也是离开前的最后记忆。

她并不认为自己是在“从自然逃离到城市”。在人造文明与自然造物之间,她看到隐秘的互文关系。森林有自己的节奏,城市也有自己的呼吸。一条河流的流速,和一条主干道的车流,有时候并没有太大区别。

N: 为什么你会关注城市的灯光?

姮 : 可能是因为它承载了我的情感。从离家收拾行李的期待,到机场分别的伤感,再到降落时俯瞰陌生城市的兴奋,每一次旅程,灯光都是我对城市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印象。

N: 所以你旅行时最喜欢做的事是?

姮 : 我在白天基本就是泡在美术馆,晚上会去那个城市的高空酒吧看夜景,“反刍”白天经历。灯光一闪一闪的,就像星星在诉说这座城市的故事。

自然的孩子

李若姮去过不少地方,但非洲的体验是独特的——那里没有都市文明堆砌的安全感,只有最原始的生命法则。“以前看《动物世界》,觉得狮子冲过去咬死猎物是个决定性的瞬间,但真正置身其中才发现,狮子根本不需要 ‘冲’ ——旱季时,水源稀缺,所有动物都会被迫走向那唯一的水坑,而狮子就在旁边等着。你不喝水会渴死,喝水可能会被吃掉,反正都是死。”她耸耸肩,“这就是自然的游戏规则,生命的残酷性就是它的必然性。弱肉强食的逻辑里没有道德评判,那是一种纯粹的生存状态。”

从非洲艺术到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她发现,人类对自然的观察决定了艺术的形式。西方传统艺术从中世纪起受宗教和权力影响,过于讲故事、过于装饰,而非洲艺术则是基于自然,基于本能。“非洲艺术家不会只画 ‘人’ 本身,他们的形象是变化的,头上插孔雀羽毛,身体与动物交融,因为他们认为生命不仅是人的,而且是所有生物的。”

在她看来,现代人或许应该向这种思维靠拢,摆脱过度哲学化的自我剖析,重新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寻找精神状态的平衡。“其实我还没有完全理解它。”她坦率地说,“因为我还没有在非洲长期生活过。”她顿了一下,眼神里透着一点儿期待,“但我很想再去看看。我自学了法语,就是为了能更自由的在非洲生活。”

或许城耀是她手下人造文明和自然造物的隐秘互文,或许是她也没有意识到,又或许这只是笔者的误读。但是她没有成见地欢迎这一切。就像她经历的多维训练、她对现代艺术的认识——一个场域、一场表演或一个环境,城耀是多面体的一个维度,她带着我们寻找自然和人造共和的出路。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恐惧会限制你的才华,要完全无畏地生活

她的下一站是马德里,因为那里的斗牛场。极端生命状态下的优雅、无畏。她喜欢这种强烈的、甚至有点矛盾的对比。李若姮第一次看斗牛是在马德里的拉斯文塔斯斗牛场。夕阳斜照,黄沙色的圆形斗技场里,空气中弥漫着厚重的历史感。她望向中央——那是一片古老的战场,人类与公牛在此交锋了几个世纪。

李若姮承认,她一开始并不完全理解这项仪式。它的残酷显而易见,但当她真正投入地看下去,才意识到斗牛不仅仅是生死对决——它是一种对话,一种在技巧与直觉之间寻找平衡的艺术。斗牛士并非无所畏惧,但他的尊严在于,即便面对死亡,也要优雅地迎上去。

N: 怎么看待斗牛 ? 是一种暴力的竞技,还是一种艺术?

姮 : 斗牛的本质是一种关于尊严的较量。公牛其实没有恐惧,它本能地捍卫它的领地,而斗牛士则是在面对死亡时仍然保持优雅。这不仅仅是生死对决,更是一种对话——当人和牛真正形成力量的抗衡,而不是单方面的屠杀,那就是一场精彩的斗牛。

N: 在你看来,一场精彩的斗牛应该具备什么?

姮 : 好的斗牛士不会急于求胜,而是要让公牛展现出自己的特性,和它形成某种默契。如果公牛足够强大、专注、有进攻精神,斗牛士就可以完成精彩的动作,那它就是一头值得被尊重的牛,甚至可能赢得被赦免的机会。

来源:男人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