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消费升级和香型多元化趋势深化,清香型白酒依托“入口柔、饮后适”的品类特质,在“十四五”期间实现规模与价值的双重突破。
#清香、浓香、酱香哪款好喝?#
一、从品类扩容到龙头引领:双轮驱动的复兴逻辑
“十四五”清香品类的结构性机遇
随着消费升级和香型多元化趋势深化,清香型白酒依托“入口柔、饮后适”的品类特质,在“十四五”期间实现规模与价值的双重突破。
数据显示,2024年清香型白酒产量预计达190万千升,销售收入超1200亿元;2025年产量将正式突破200万千升,销售收入1300亿元以上,行业占比从15%提升至20%以上。这一增长不仅源于汾酒的龙头拉动,更受益于牛栏山、江小白、宝丰等品牌的协同发力,共同构建起“高端引领、大众托底”的品类生态。
汾酒复兴与大清香崛起的共振效应
作为清香品类复兴的核心引擎,汾酒“两步走”战略与清香市场扩容形成深度绑定:
第一阶段(2022-2024年):
通过青花系列高端化(2023年销售额150亿元,占营收50%)、玻汾大众市场放量(年销量超40万千升),重塑品类价值标杆。
第二阶段(2025-2030年):
以2025年为关键节点,推动“大清香”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深耕,通过产区赋能、标准输出、文化共建三大路径,巩固“汾酒强则品类兴”的共生格局。
二、2025年关键战役:从规模冲刺到生态重构
A:品类竞争维度升级
2025年清香市场规模突破临界点后,竞争焦点将从“扩容增量”转向“提质增效”:
1、价格带博弈:
青花30(800-1000元价格带)与青花40(1500元以上)形成高端矩阵,剑指茅台、五粮液主导的酱浓腹地。
2、产区话语权争夺:
吕梁产区加速整合中小酒企,通过“杏花村专业镇”建设聚合超80%清香产能,构建“品质-地理”双认证体系。
3、消费场景破圈:
针对年轻群体推出低度化、利口化产品,拓展佐餐、调制酒等新场景,2024年清香酒饮场景渗透率已达32%(同比+8%)。
B:汾酒的生态位强化策略
在品类升级期,汾酒通过三重布局巩固领导地位:
1、产能护城河:
2024年完成技改新增5.1万吨原酒产能,储能突破36万千升,为高端产品储备奠定基础。
2、标准制定者:
牵头制定《清香型白酒技术规范》团体标准,从“纯净度指标”“风味物质阈值”等维度建立品类技术壁垒。
3、文化共同体:
打造“世界清香大会”“杏花村国际酒博会”等IP,将“骨子里的中国”从品牌叙事升维至品类价值表达。
三、新增长极:国际化和数智化的双重突破
A:全球化破局路径
依托“一带一路”贸易网络,清香型白酒加速布局海外市场:
1、产品适配:
针对欧美市场推出38°青花26(国际版),通过降低酒精度、强化花果香风味实现口感本土化。
2、场景培育:
在巴黎、纽约等城市设立“中国白酒文化体验中心”,以鸡尾酒调制大赛等形式渗透主流消费圈层。
3、数据印证:
2024年清香白酒出口量同比增长47%,占中国白酒出口总量的份额从12%提升至19%。
B:数智化驱动的精准运营
通过数字化工具实现“生产-渠道-消费”全链路升级:
1、智慧酿造:
汾酒建成行业首个清香型AI品控系统,基酒优级率提升至91.3。
2、渠道精耕:
运用大数据动态调控玻汾/老白汾的终端铺货密度,2024年山西以外市场营收占比突破58%。
3、用户运营:
搭建“汾享+”会员平台,200-300元价格带产品复购率提升至行业均值1.5倍。
四、挑战与破局:构建可持续增长范式
A:品类繁荣背后的隐忧
1、价格天花板压力:
青花系列在800元以上市场面临酱酒强势阻击,需通过文化溢价突破千元心智屏障。
2、产能过剩风险:
中小酒企跟风扩产可能导致低端市场内卷,需强化产区准入标准与产能出清机制。
3、消费代际断层:
Z世代对传统香型认知度不足,需加快“清香+新酒饮”跨界创新。
B:破局方向:从单极引领到生态繁荣
2025年后,大清香复兴需实现三大跃迁:
1、价值逻辑:
从“汾酒单品牌驱动”转向“名酒+产区+创新品牌”的立体生态。
2、竞争维度:
从香型对立走向“清香+酱香+浓香”的竞合发展。
3、增长模式:
从规模红利转向“品质溢价+文化增值+数智提效”的复合增长。
中国白酒进入“大清香时间”
当汾酒复兴与品类崛起形成历史性共振,中国白酒的香型格局正迎来近30年最大变局。2025年作为关键转折点,既是清香品类冲击20%市占率的攻坚之年,更是构建“品质-文化-生态”新三角的起点。这场由技术革新、消费重构与龙头战略共同驱动的复兴浪潮,或将重新定义全球烈酒市场的价值坐标。
来源:白喻玥美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