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葡萄炭疽病,也称晚腐病,是葡萄近成熟期引起果穗腐烂的重要病害之一,我国各葡萄产区均有发生 ,在传统葡萄产区、南方高温多雨地区发生最为普遍。葡萄炭疽病降低了葡萄的质量和产量,葡萄园一旦受到该病侵染,可能会遭受较大损失。早春时节,炭疽病也可能会引起高温多雨地区的葡
葡萄炭疽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王茂勇等
葡萄炭疽病,也称晚腐病,是葡萄近成熟期引起果穗腐烂的重要病害之一,我国各葡萄产区均有发生 ,在传统葡萄产区、南方高温多雨地区发生最为普遍。葡萄炭疽病降低了葡萄的质量和产量,葡萄园一旦受到该病侵染,可能会遭受较大损失。早春时节,炭疽病也可能会引起高温多雨地区的葡萄园花穗腐烂,严重时可导致减产 30%~50%,如果防控不当还可能会造成流行性发生的情况。
烟台市地处中国葡萄主要产区胶东半岛,葡萄产业是烟台市重要的农业支柱之一。近年来,随着葡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种植年限的延长以及胶东地区夏季降雨频发,葡萄炭疽病的发生逐年加重,该病已成为烟台市葡萄园区主要病害之一。为科学防范葡萄炭疽病,提高葡萄产量和品质,本文调查了葡萄炭疽病在烟台市的发生流行情况,并对烟台市葡萄炭疽病的发病规律、症状甄别以及防治措施等进行了详细阐述,旨在为葡萄生产过程中有效防控炭疽病提供参考。
1 葡萄炭疽病的症状
葡萄炭疽病病原生物胶孢炭疽菌( 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 ),属半知菌亚门炭疽菌属真菌。有性世代为 围 小 丛 壳 ( Glomerella cingulate (Ston.) Spauld etSchrenk),属子囊菌亚门小丛壳属。葡萄炭疽病主要危害果实,也可侵染穗轴、叶片、叶柄、卷须、新梢等植株所有肉质部位。
1.1 新梢受害
葡萄炭疽病在幼嫩新梢上的症状首先呈现许多圆形的红色小斑点,斑点随后扩大、凹陷,形成中心区域带有灰色的病斑。葡萄炭疽病在新梢上的症状表现为圆形或有棱角的边缘,暗红棕色或紫黑色的边缘,最终包围病灶,病灶扩大后合并,最终导致新梢枯萎或死亡。病灶边缘可能会形成一个略微隆起的区域,该区域极易裂开,导致新梢变脆。叶柄上的炭疽病症状与新梢上的症状类似。
葡萄炭疽病斑与葡萄白腐病病斑容易混淆,新梢上的白腐病大多是由机械损伤造成的,最初表现为水渍状、红褐色、边缘深褐色的病斑,而后逐渐沿纵轴方向发展成长条形,色泽变成黑褐色,病斑表面密生灰色小粒点 。新梢上的炭疽病斑也可能与冰雹伤害相混淆。与冰雹伤害不同,由炭疽病引起的新梢上的病斑边缘呈现黑色凸起且分布普遍,冰雹损伤一般只出现在新梢一侧。
1.2 叶片受害
叶片受炭疽病侵染后,斑点数量众多,以类似于新梢上的发展方式,最终变成圆形,呈现出灰色中心、圆形或有棱角的边缘,边缘为棕色至黑色。病斑可能覆盖整个叶柄或主要沿叶脉出现。病变的坏死中心经常脱落,形成一个弹孔状外观。葡萄幼叶比老叶更容易感染,病变会阻止幼叶上的叶脉正常发育,导致畸形或叶片干燥。叶片被炭疽病侵染后,往往伴随着白腐病混合发生,染病的叶片出现一圈一圈的轮纹。
1.3 果实受害
发病初期,幼果表面出现黑色、圆形、蝇粪状斑点,但因幼果含酸量高、果肉坚硬,限制了病菌的生长,病斑在幼果期不扩大,不发展,不形成分生孢子,病部只限于表皮。果粒典型的发病是从着色期开始,此时果粒柔软多汁,酸度下降。当果粒含糖量增加到 12°时,病斑扩大速度较快,进入发病盛期 。病果最初在表面呈现针头大小、浅褐色圆形斑点,随后斑点不断扩大并凹陷,逐渐长出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即分生孢子盘。葡萄浆果上的这种典型症状通常类似于鸟眼,炭疽病因此也被称为“鸟眼腐病”。分生孢子发育成病斑,在长时间的潮湿环境中,病斑中分生孢子盘渗出一团粉红色的真菌孢子,即分生孢子 。
2 葡萄炭疽病的发病规律
2.1 侵染过程
葡萄炭疽病主要以菌丝体形式在结果母枝上越冬,病枝条与健康枝条外表没有任何区别 。病菌一般隐匿于皮层中,靠近节、叶柄、果柄等处较多,残留在葡萄架或植株上的病果穗、穗轴、卷须、叶柄等也是病菌的越冬场所 。第二年春天,当气温高于 10 ℃时,遇雨、露水、大雾等湿润环境后即可产生分生孢子。当湿润环境持续 24 h 且温度在 2.22 ℃以上,感染枝条上的菌核会发芽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通过飞溅的雨水传播到新的生长组织。子囊孢子是另一类型的孢子,可能在地面上或前一年葡萄篱架中留下的受感染的枝条和浆果上有性子实体中产生,子囊孢子在病害发展中的重要性还不清楚。
在春天分生孢子是主要病原物。早春当雨水或露水等游离水存在时,分生孢子萌发并侵染肉质的组织。分生孢子发芽和侵染的温度范围是 2.22~32.22 ℃,温度越高,病害发生发展越快。在 2.22 ℃条件下,病害的症状大约 13 d 后开始出现;在 32.22 ℃时,感染后 4 d 症状开始出现。强降雨和适当的温度是病害发展和传播的理想条件。穗轴和花梗上的病斑看起来类似于新梢上的病斑,病变也可能会延伸到果肉,导致浆果开裂。果穗在开花前到葡萄转色期容易感染,一旦侵染,病区会形成无性子实体,即分生孢子盘,潮湿天气孢子盘会产生分生孢子,这些分生孢子是病原菌的第二来源,也是真菌和病害在整个生长季节持续传播的原因。
炭疽病发生严重的葡萄园内一年生枝条全部带菌,带菌越冬的枝条在春季产孢子量大,夏季逐渐减少,秋季基本停止产孢,二年生的老枝条一般不带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 28~32 ℃。分生孢子萌发后可以直接从寄主表皮、气孔、皮孔等处侵染。葡萄炭疽病有潜伏侵染的特性,被侵染的新梢、叶片和卷须一般无明显症状,被害的幼果也不表现症状,只有在果实接近成熟时才显现症状,病果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随雨水可以进行再侵染。果实成熟期前侵染没有潜伏期,只需 4 d 时间即可发病。果实越近成熟,发病越快。
葡萄炭疽病的两个侵染过程发生时期不同。第一个侵染过程发生较早,一般是早春或初夏雨水多的年份,病原菌侵染新梢、卷须、叶柄等成为明年的病原,被侵染的幼果成为成熟期发病的基数;第二个侵染过程是已经被侵染的幼果成熟期发病,继续造成再侵染和传播。因此,防治炭疽病的关键是抓住第一个过程。第一个过程主要发生在开花前和幼果期 。
2.2 发生流行条件
葡萄炭疽病是高温高湿型病害,喜欢湿热的气候条件,尤其是降雨多的年份常常引起炭疽病的流行。炭疽病菌在果穗和果粒上的侵入需连续湿润 7~12 h,带菌枝条在持续湿润 9 h 后可产生分生孢子,进而传播至果穗和果粒 。
汛期(尤其是 7、8 月份)降雨量对葡萄炭疽病发生有重要影响。近年来,烟台传统葡萄产区葡萄炭疽病的发生呈加重趋势。对烟台连续 4 年汛期降雨量分析发现,2020—2023 年 6、9 月降雨量有较大的差距,对葡萄炭疽病发生影响没有明显差异;连续 4 年 7、8 月降雨量都在136 mm 以上,7 月最小降雨量为 142.3 mm、最大降雨量为 212.6 mm,8 月最小降雨量为 136 mm,最大降雨量为264 mm。7、8 月的降雨量是影响葡萄炭疽病发生的重要因素,连续 4 年 7、8 月烟台葡萄炭疽病发生都较为严重。葡萄炭疽病的发生也与栽培措施相关,相关性取决于栽培措施是否有利于增加果穗周围的湿度和利于病菌传播。增加湿度、冠层郁闭、不利于行间通风等增加病菌传播机会的措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减少湿度、减少传播机会的栽培措施,不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株行距过密、除草不及时、通风透光差、树冠郁闭时,发病重;果穗越接近地面,发病率越高;氮肥多施、枝蔓徒长,疏梢、绑梢、去顶梢不及时,园地低洼、排水不良时,有利于发病;害虫重、果实日灼重的葡萄园易感染葡萄炭疽病;上年发病较重的,特别是未做好彻底清园工作的葡萄园,次年遇适宜环境,病原积累多、繁殖快,易流行。不同的品种,对炭疽病的抗性也不同。一般果皮薄的易发病,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易发病。调查发现, ‘品丽珠’ ‘熊岳白’等葡萄品种抗炭疽病能力较强; ‘小芒森’‘赤霞珠’ ‘霞多丽’ ‘小味儿多’ ‘贵人香’ ‘马色兰’等葡萄品种对葡萄炭疽病比较敏感。
3 葡萄炭疽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葡萄炭疽病的防治要从病菌源头控制,以农业防治为主,进行综合治理。关键防治措施应从清除病原菌和降低田间湿度着手,结合物理、化学措施进行防治,有效预防葡萄炭疽病的发生。做好葡萄园内田间卫生的同时,严格遵照发病规律科学用药,选择新型药剂,不单一用药,注意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实现对葡萄炭疽病的安全防治 。
3.1 农业防治措施
3.1.1 清除菌源
彻底做好葡萄清园是成功防治炭疽病的前提。炭疽病发病期间及时清除树上及地面病果穗、枯枝、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秋季葡萄收获后,立即剪除树上病梢、穗梗、病果、僵果,清除落地的果穗、枯枝、落叶等。结合葡萄冬剪,清除植株上的病枝条和地面上的枯枝、落叶,进行无害化处理,减少病原基数。
3.1.2 加强管理
做好土肥水管理,增强树势,提高葡萄植株自身抗性。葡萄生长期应及时摘心、绑蔓,摘除副梢和卷须,使葡萄架面通风透光,形成良好的生长环境 。所有的品种在葡萄开花前后均需去顶梢、修剪果穗下部副梢。葡萄果穗区叶片应及时摘除,对于易形成日灼的白皮品种,谨慎摘叶或只摘葡萄篱架上东向阳面果穗区 1~2片叶。有条件的果园,对经济价值高的品种采用设施或避雨栽培;而采用棚架整形及“高、宽、垂”整形,也可提高葡萄的结果部位。
3.2 物理防治措施
套袋是鲜食葡萄防炭疽病的特效措施。套袋的时间宜早不宜晚,以防早期幼果的潜伏感染 。不套袋的葡萄园在葡萄幼果期喷施钙膜或赛尔蓓丽 2 号 500 倍液,可在补钙的同时防止葡萄炭疽病菌侵染果面。葡萄受虫害损伤,也能加重炭疽病的传播与发生。悬挂糖醋液诱捕器、安装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等,可有效减少金龟子、斑衣蜡蝉、醋蝇等虫害发生。
3.3 化学防治措施
如果田间卫生清理比较彻底,结果母枝是葡萄园内唯一的带病菌体,阻止结果母枝上分生孢子的产生和传播,是防治炭疽病的关键 。一方面需在春季雨后和葡萄开花前后做好化学防治,防止炭疽病分生孢子的产生和传播;另一方面要抓好果实成熟期的化学防治,防止侵染果实的分生孢子萌发和产生的分生孢子再侵染。病害防治同时注意抓好虫害的防治。
3.3.1 萌芽前防治
在萌芽绒球期可喷施 3~5 °Bé 石硫合剂或 45%晶体石硫合剂 9~15 倍液或 1.8%辛菌胺醋酸锌水剂300~500 倍液或 40%唑醚·咪鲜胺水乳剂 1 000~2 000倍液。
3.3.2 开花前防治
春季是防治葡萄炭疽病的关键期,此时及时喷施内吸性杀菌剂,可杀死潜伏在枝条上的大量分生孢子,消灭春季初发菌源。春季葡萄展叶后第一次防治炭疽病或者雨后喷药可采用 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 800~1 300 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700 倍液,或 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 4 000~6 000 倍液+8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 600~700 倍液,以后可采用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 1 200~1 500 倍液交替使用,尤其要注意雨后防治。
3.3.3 幼果期到着色前防治
葡萄幼果期是防治炭疽病的关键时期,尤其是雨后,一定要喷施内吸性杀菌剂。如 25%咪鲜胺乳油 800~1 000 倍液、22.7%二氰蒽醌悬浮剂 800~1 000 倍液、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 2 000~4 000 倍液、30%苯甲·嘧菌酯悬浮剂 1 000~1 200 倍液、12.5%四氟醚唑水乳剂 2 500~4 000 倍液等 。
3.3.4 葡萄封穗后(果实即将转色前)防治
葡萄进入转色期和成熟期,是防治葡萄炭疽病的最关键时期。此时期需特别注意雨后防治,做到严格监测,适时保护,及时铲除。如果葡萄园出现炭疽病为害,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药剂的使用浓度。可交替使用以下药剂,如 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 2 000~4 000 倍液、16%苯甲·中生可湿性粉剂 2 000 倍液、43%戊唑醇悬浮剂 2 000~2 500 倍液、40%氟硅唑乳油 6 000 倍液、20%抑霉唑水乳剂800~1 200 倍液。
遇雨必须采用 40%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可湿性粉剂 1 500 倍或 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 800~1 300倍液喷施果穗。
4 小结
葡萄炭疽病病菌潜伏时间长,葡萄果实在整个生长期都可被其侵染。烟台 7—8 月的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和降雨等环境条件非常适宜炭疽病菌侵染,若园区越冬病菌清理不彻底,防雨遮雨及药剂防治措施跟不上,炭疽病极易发生流行。通过多年实地调查,本文系统介绍了炭疽病菌的侵染规律、各种防控措施和有效药剂,达到了科学、准确、有效防控的目的,为葡萄与葡萄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鉴于葡萄炭疽病的抗药性、化学防治的环境与健康风险、气候不稳定因素和生物防治的局限性带来的挑战,今后对葡萄炭疽病防治研究应多学科融合发展,以构建更高效、环保的生态综合可持续防控体系,减少对化学药剂的依赖,保障葡萄产业健康发展。
来源:青钱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