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过近三十年创作实践的不断磨砺,网络文学在人物塑造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机制,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面临着一些争议。围绕网络文学人设、角色等相关话题,从生成机制、塑造特点、与传统文学人物塑造的比较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可以深刻体验网络文学人物塑造在当代文化语
摘要:经过近三十年创作实践的不断磨砺,网络文学在人物塑造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机制,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面临着一些争议。围绕网络文学人设、角色等相关话题,从生成机制、塑造特点、与传统文学人物塑造的比较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可以深刻体验网络文学人物塑造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真实性与虚拟性交映成辉的特征,并努力对其得失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网络文学 人物塑造 角色 人设
作者马季,安徽大学讲席教授(合肥230039)。
来源:《中国文学批评》2025年第1期P126—P135
责任编辑:马征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文学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其独特的读写关系模式,以及内容的开放性、包容性、丰富性深刻吸引了海内外大量读者,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道景观。近年来,有关网络文学精品化、经典化的话题逐渐升温,引起学术界关注。中外文学史皆可证明,人物塑造始终是文学创作的核心要素之一,网络文学也绕不过这个话题。经过近三十年创作实践的不断磨砺,网络文学在人物塑造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机制,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面临着一些争议。本文将围绕网络文学人设、角色等相关话题,从生成机制、塑造特点、与传统文学的比较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以期求证网络文学人物塑造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的美学特征,并努力对其得失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一、“人物”还是“角色”
如果说传统文学是对生活的发现与反思,那么网络文学则是对生活的改写与重塑,作品中的人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推动故事发展,形成独特的生成机制。在文学审美上,传统文学重在思想性,力求探寻历史文明进程中人性的炽热与悲凉,故更多呈现的是“过去式”。在这一形态下,无论是审美还是教化,悲剧的力量更为强大,此力量的试错与纠错推动人类摆脱桎梏,在精神上建立乌托邦。而网络文学则以幻想或以“白日梦”的形式规避(并非逃离)生活的沉重,解构生活的原貌,在异托邦中建构新生,故更多呈现的是“未来式”。作为兑现了的乌托邦,异托邦是具有特殊功能的局部空间,体现出对社会规范和常有秩序的重置或表征。如剧场、花园、图书馆以及亚文化场所等都可以纳入异托邦的范畴,网络文学的实质正是将人物塑造和故事发展嵌入这一范畴中,以此建构一个与现实相对应的虚拟世界,创造真实性与虚拟性交映成辉的艺术世界。
我们常说网络文学具有扮演性质,这也是“白日梦”的基本特征,那么网络文学中塑造的到底是“人物”(character)还是“角色”(role)?在叙事理论中,人物与角色的概念并非完全重叠。人物是抽象且相对复杂的,通常需要将其放置在各种语境下比照,才能进行深层次理解。叙事学研究者往往在强调“人物的虚构性的前提下坚持人物是由特性构成的观点”。而角色会以更为具体的形象呈现,在剧情推进中承担制造矛盾等职责。在传统文学范畴中,角色常用来指代戏剧体裁中的行动元,“扮演性”和“形象性”是其两大重要特征。但在当代文类融合的大背景下,角色也同样可以指代网文、动画、漫画、游戏等现代虚构文艺作品所塑造的一切形象。经典和知名的角色身上总带有鲜明的锚点设定(如“金发傲娇”“腹黑眼镜男”等),构成理解后继作品角色的“前背景”。
角色拥有较为固定的行动模式,在表层动机的驱使下行动,有着明确清晰的目的。在我国网络文学的早、中期阶段,尤其是商业类型化时期,单一化的角色塑造偏好体现得尤为明显。反过来说,其实正是“类型文”及其套路范式的存在,才先在地规定了角色需要完成的目标:言情类型的角色以厘清情感羁绊、缔结终极关系为首任;修仙/玄幻/武侠类型小说的角色致力于提高力量、占有资源;系统/游戏类型小说的角色需要完成系统发布的任务,目的是“通关”,获得“隐藏成就”。另外,网络小说中的主要行动元有时也并非人类,包括动物、兽人、丧尸、外星人等非人生命体。因此从汉语语义来看,角色用来形容网络小说的行动元似乎更为贴切。
即便在意义上有所差别,但在创作过程中,角色和人物绝非全然对立,而是相互交融的。从普遍意义上说,二者在网络小说制造行动元的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作者首先需要塑造形象鲜明、动机明确、时代感强的角色,才能充分刺激读者调动相应的认知图式,进行便捷的模式化理解。在超长篇连载的过程中,作者还需要通过各种手段,重复并强化角色身上具备的记忆锚点。在此基础之上,才能顺滑地引出一连串“事件”叙述,在无数大大小小的事件中丰富角色的行为动机、思维方式等,最终成为能够提炼出有关人性、哲思、传统文化等抽象意义的人物。
不过,从最近各大网文榜单所呈现的趋势来看,角色与人物又产生了新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区隔逐渐变得模糊——相互渗透。在弱爽感、弱升级、弱功能性的网络小说数量增多后(如《我本无意成仙》《玄鉴仙族》等),作品对行动元的要求也不再执着于鞭策其“获取”各种资源,而是更加看重行动过程中的浸化“体验”。越来越多的网文作者并不局限于生产“刻奇”(Kitsch)的主角,而是怀抱着创世、立史乃至呈现家族代际命运等宏大的文学野心。于是,文本在情感上打动读者、引发普遍共鸣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这让角色和人物的最终价值旨归趋于统一,同气连枝。
二、人设化:网络文学人物构成策略
准确地讲,网络文学中角色有别于传统文学人物形象的对应词是人物设定。“人设”这个词起源于动漫,后来引入网络文学创作中,可以理解为作者为了增加作品中人物的辨识度,给角色添加的一些框架,例如性格、技能、相貌、家世、人际关系等。与传统文学人物塑造的复杂性相比,对于年轻的网络作家而言,这不失为一种便于实际操作的策略。一般来说人设是网络小说写作的第一步,角色是从人设中站立起来的,角色的行动推动故事发展直至小说类型化,逐渐形成一个系统。人设有时甚至是脱离环境而存在的,青年学者高寒凝在分析“清穿文”时借助日本学者东浩纪的理论,指出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是“由独立于一切文艺作品的‘萌要素数据库’中的‘萌要素’拼贴而成的‘人设’”。所谓文学即人学,无论传统文学中的人物还是网络文学中的角色,均是一部作品的灵魂,其形象的完成度和影响力直接关系到作品能否成立。不同的是,人设作为网络文学IP的一部分,是积累粉丝的关键抓手,表现出与市场非常密切的关系。人设包括性格设定、背景设定和成长设定等几个重要部分,作为吸引读者、满足读者情感需求和审美趣味的重要手段,不同类型甚至不同时期的作品在人设上存在明显的变化。总之,网络文学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品,人物设定是否新颖独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能否在存量读者中产生共鸣,并吸引增量读者入场。
网络文学的人设模式主要分为主角人设和人物关系设定两大部分。(1)成长型人设。主角通常从平凡甚至弱小的状态起步,在故事发展过程中不断经历挑战和困境,逐渐成长和强大。主角性格上可能有一些明显的缺点或不足,如胆小、鲁莽、缺乏自信等,但通过一系列的经历逐渐克服这些缺点;能力方面,从最初的菜鸟级别,通过学习、训练、实战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掌握新的技能和法术。如《武动乾坤》中的林动,出身于青阳镇一个没落的家族,为了保护家人和朋友,他毅然踏上修炼之路。林动从一个普通的少年逐渐成长为拯救世界的英雄,他的性格勇敢果断,同时也有善良重情的一面,人设十分符合当代青少年的审美习惯。(2)天才型人设。主角拥有极高的天赋和才华,在某个领域或多个领域表现出惊人的能力。性格上可能比较骄傲、自负,但也会因为一些挫折而逐渐变得成熟和内敛。主角成长过程相对较快,但也会面临来自各方的挑战和压力,需要不断突破自我,才能保持领先地位。如《斗罗大陆》中的唐三,拥有双生武魂,天赋超常。唐三性格沉稳、睿智,对武魂的修炼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他在斗罗大陆上不断成长,终于成为一名强大的魂师,同时也收获了爱情和友情。从人物形象的角度看,唐三的天赋异禀是为表,而实质体现在他的武魂品质、修炼速度和战斗能力上,表里如一是天才人设的绝配。(3)逆袭型人设。逆袭型人设是网络文学中最常见的人设模式。主角一开始处于劣势地位,可能是被人欺负、被家族抛弃、被社会边缘化的弃儿,通过自身努力并抓住机遇,逐渐改变命运实现逆袭,其性格通常比较坚韧顽强,有着强烈的求生欲和复仇心理。如《琅琊榜》里的梅长苏,曾经是赤焰军少帅林殊,因被陷害而身中火寒之毒,容貌大变,化名梅长苏,以谋士的身份回到京城,为赤焰军平反冤案。梅长苏性格深沉、睿智,善于谋略和布局,在复仇过程中,面临着重重困难和危险,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成功实现了逆袭。(4)反差萌人设。反差萌人设常用于带有戏剧色彩的网络文学作品中。主角个性色彩强烈,其外表和内在性格形成强烈反差,时常给人造成意外和惊喜。比如外表冷酷的人内心却很温柔,或者外表可爱的人实际上内心非常强大。反差萌不仅可以增加角色的魅力和吸引力,让读者产生好奇,而且能够使反转的故事情节变得合理、有趣。如《花千骨》中的杀阡陌,拥有绝美的容颜和强大的实力,被称为“六界第一美男”。他外表妖娆、妩媚,但内心却非常善良、重情。杀阡陌对花千骨疼爱有加,为了保护她不惜与整个仙界为敌。杀阡陌的反差萌人设让他成为《花千骨》中最受欢迎的角色之一。(5)团队型人设。望文生义,即主角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有一个团队或伙伴与之共同成长和奋斗。每个团队成员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能力,相互之间形成互补和协作,强调团队合作和友情的力量,通过团队的共同努力来实现目标。如《盗墓笔记》中的吴邪、张起灵、王胖子组成的“铁三角”性格各异,在盗墓探险的过程中相互扶持,共同面对各种危险和挑战,为故事增添了张力和热点。
人物关系设定是网络文学的另一个支柱,由其形成的网状结构支撑着动辄数百万字的超长篇幅,可归纳为六大关系模式。一是主角与配角。主角通常是网络小说中的中心人物,其性格、能力和遭遇都是故事发展的关键。配角则包括主角的亲朋好友、对手或其他与主线情节相关的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是亲情、友情、爱情或敌对关系。二是家族与宗派。在许多网络小说中,家族和宗派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家族成员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而宗派成员则因共同的信仰或师承关系团结在一起,团体内部往往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明确的人际关系谱系,共同进退、守望相助是其原则。三是师徒关系。师徒关系是网络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人物关系。师父不仅教授徒弟武艺或知识,还可能在情节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徒弟则常常视师父为父亲般的存在,并愿意为师父付出一切,这显然是中华文化根深蒂固的传承。四是爱情关系。爱情是网络文学中常见的故事情节,包括浪漫爱情、欢喜冤家、柏拉图式、欲望式、游戏式、虐恋等多种形式,错综复杂的爱情关系常常既是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智力权力财力各种博弈的杠杆。五是权力与利益关系。网络文学中常常有权力斗争和利益纠葛,包括君臣关系、上下级关系、盟友与背叛者关系等。这些关系通常非常复杂,涉及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多个方面,也是人性光辉与黑暗相互交错的最具张力的人物关系。六是善恶对立关系。网络文学的人物之间常有激烈冲突,主要体现在善与恶的对立关系上,主角通常代表正义,而反派则代表邪恶,这也是大众文艺故事的核心。总的来说,网络文学的人物关系丰富多彩,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而且反映了人性、道德和社会等多方面的问题,为文学审美提供了宝贵的样本。
所谓角色即命运,主角光环的成色决定了人物为受众提供情绪价值的“含金量”。需要强调的是,大多数网络文学的主角人设都会自带光环,金手指加持自然也属于这个范畴。其实各路角色一旦出场,命运早已确定。主角光环能让主角拥有非凡的能力、机遇和成就,增强故事的吸引力,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体验从平凡到强大、从困境到成功的过程,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愉悦。如天蚕土豆《斗破苍穹》中的萧炎从一个被众人嘲笑的废柴,通过不断努力和奇遇,最终成为斗气大陆的顶尖强者。读者从逆袭者身上燃起的情绪,满足了自己对成功和强大的幻想。《斗破苍穹》之所以能成为移动阅读第一爆款小说,正在于人设的创新。此前PC端“天才流”一直处于霸屏状态,读者渴望有新型人设的网络小说出现,能带来完全不一样的阅读感觉。《斗破苍穹》的出现恰逢其时,主角萧炎因废材被退婚后,顺利开启了逆袭之旅,修炼升级、炼药、打脸前未婚妻……最后走上人生巅峰。废材人设借助移动阅读强大的传播功能而一炮走红。
由于网络文学类型众多、作品数量惊人,对读者的争夺自然十分激烈。爆款小说往往以独特的主角设定,别具一格的主角光环,及其惊人的好运或强大的能力等元素作为圈粉的重要手段,迅速抓住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从而增加作品的阅读量和关注度,而好奇心、探究欲与“爽感”有着本质的联系。成绩突出的网络作家总是善于“利用先抑后扬、金手指、升级与扮猪吃虎等手法,网络小说不断地营造着占有感、畅快感、优越感、成就感等‘爽点’”。
然而,主角光环并不意味着主角的道路一帆风顺,创造冲突与挑战也是网络文学人物塑造惯用的手法之一。主角的强大能力或特殊身份可能会引起其他角色的嫉妒、恐惧或敌意,从而引发各种矛盾和斗争。这些冲突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动力,增强了人物处境的紧张感和刺激度,达到扣人心弦的目的。如蒋胜男在《燕云台》中较早地开启了以女性角度写历史的“她人生”文本创作。古往今来,大女主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并不鲜见,不管是网络文学还是传统文学,有独立思想、独立事业的女性,本就是“爽点”。蒋胜男善于把握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既有亲情、友情、爱情等正面关系,也有权谋、算计、背叛等负面关系。这里还有险情不断但主人公胸有成竹的故事发展模式,可以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保持对主角的信心,相信主角最终能够取得胜利,从而获得充足的情绪价值。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在塑造这类人物时,有相当的分寸感。当主角面临困难和危机时,主角光环可以赋予主角能力、智慧或运气,能够帮助主角克服困难、化解危机,但人格的塑造才是关键。
主角的独特个性、特殊能力、经历或品质等犹如主角光环的侧光,常常使主角在众多角色中脱颖而出,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从而追更到底。如《何以笙箫默》中的何以琛,外表冷酷、严肃,是一名成功的律师,但在面对女主角赵默笙时,他却展现出了温柔、深情的一面,这一束侧光使得人物形象丰满、富有魅力。主角光环不是简单的道具,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活的聚焦。在一些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中,主角会在光环的影响下不断成长和进步。尤其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时,主角会逐渐学会如何运用自己的能力和优势,克服自身的弱点和不足,从而实现人物的成长和转变。这种人物的成长过程不仅能够让读者产生共情,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人设提供了贴近生活的各种细节,使角色更加自然饱满,立体可感。
但主角光环在网络文学中的过度使用也普遍存在,或是脱离人物性格,或是背离成长逻辑。简单粗暴地为主角添加光环则会使人物“失血”,故事失真,比如主角过度依赖运气、刻意弱化对手和配角等。有些网络文学作品毫无铺垫和叙事策略,主角总是在关键时刻遇到贵人相助、获得神秘宝物或偶然领悟强大的技能,在危险的秘境中总能轻易找到珍贵的宝藏或秘籍,而其他角色却一无所获。这种过度依赖运气的情节设置会让故事显得牵强附会,降低作品的可信度和逻辑性。有些作品为了突出主角的强大,刻意弱化对手和配角的能力和智慧,导致“对手”在与主角的对抗中不堪一击,或者干脆在面对主角时,因为各种原因突然实力大减或犯下低级错误,让主角轻松获胜。这样的情节设置会让故事缺乏真正的挑战性和紧张感,也会使读者对主角的胜利感到索然无味,从而弱化人设的艺术魅力。另外,主角光环的过度使用容易导致情节和人物塑造出现套路化的现象。很多网络小说采用了相似的主角光环设定和情节发展模式,如主角从底层崛起、不断升级打怪、最终成为世界霸主等,这种套路化的写作方式会让读者感到审美疲劳,降低作品的吸引力和创新性。
随意使用主角光环其实是塑造人物的大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一旦缺乏普通人的缺点和弱点,就会导致角色的行为不真实、不接地气,从而令读者难以产生共鸣,也会对主角的经历和成就产生怀疑和抵触情绪。在不少网络言情小说中,主角不仅外貌出众、才华横溢、不食人间烟火,而且性格完美、毫无瑕疵,这样的人设很难让读者产生真实的感受。作者在塑造这样的角色时,也会不由自主陷入一个怪圈,即对主角光环产生依赖,无意中限制了主角的成长,使主角在性格、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难以有真正的突破和改变。因为主角已经拥有了强大的能力和优势,所以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会选择依靠光环解决问题,似乎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不费吹灰之力,从而导致人物成长受阻,性格平面化。比如网络穿越小说就大量存在光环踏空的现象,主角凭借现代知识和技能在古代呼风唤雨,但他们的性格和思维方式却没有因为穿越的经历而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由此可见,主角光环超强的网络小说往往更注重情节的刺激和快感,而忽略了对人性、社会、历史等方面的深入思考,在人设上也就乏善可陈,没有新意。这类网络文学作品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但难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启示,缺乏文学作品应有的深度和内涵。这一现象在爽文小说中较为普遍,主角只追求个人的权力和地位,缺乏对正义、责任、友情等价值观的思考和追求。因此,网络作家在创作时需要适度地运用主角光环,把握好成色,既要突出主角的特性,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也要注意平衡故事的真实性和审美效果。
三、网络文学人物的生成机制
人设作为网络文学人物生成的主要手段,并非空穴来风,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作者的创作灵感和个人经历是重要来源。许多网络作家从自己的生活、阅读、思考和文献资料等方面汲取素材,在掌握类型化人设的基础上层层推进,甚至将自己的成长经历融入主角的成长历程中,使人物身上附着了强烈的生活气息,才有能力创造出具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其次,读者的需求和反馈也对人物生成起着关键作用。网络文学的互动性强,作者可以通过评论、投票等方式了解读者的喜好和期望,从而采取各种方式适度调整人物的性格发展和命运走向,以赢得读者持续跟读。这种以读者为导向的创作方式,使得网络文学人物在精神上具有平民化色彩,能够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同时也为作者打磨人物提供了信心。最后,流行文化和社会热点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网络文学人物的塑造。网络文学是一种即时性的艺术创作,在某个时期流行的某种题材或元素,往往会被作者融入角色行为中,网络文学类型中的时尚圈文、演艺圈文则更加直接地以流行文化为依据进行人物塑造。
通过对网络文学代表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推导出人物生成的几个重要因素。其一是文化环境的熏染。包括历史文化、流行文化和亚文化的融入和渗透。在东方玄幻、武侠仙侠,以及女频古言作品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念等对网络文学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正义、忠诚等价值观,常常在网络文学中的正面人物形象中得到体现;道家文化中的自然、无为、超脱等思想,也可能会影响一些人物的性格和行为。传统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文学作品等也是网络文学人物形象的重要来源。作者往往借鉴这些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创新和改编,创造出具有现代特色的网络文学人物。如唐七公子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白浅这个角色的性格洒脱、敢爱敢恨,与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形象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小说中的仙族、神族等设定,以及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显然受到了传统文化中神话传说的影响。十四郎的《琉璃美人煞》,女主角褚璇玑从懵懂无知到逐渐成长为有担当的强者,其成长历程体现了道家文化中的“悟道”思想,小说中的修仙体系、法宝、法术等也都带有传统文化的印记。
流行文化对网络作家而言更具亲缘性,其流行元素几乎渗入了所有网络文学现象级作品中,它们借助影视、动漫、游戏等形式对网络文学人物形象的塑造产生重要影响,“不论是基于网络文学创作而形成的IP,还是从影视、网游等媒介衍生的IP,都是一种基于新型社会关系——网缘关系的流行文化塑型”。爆款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会很快启发网络作家创造出类似的角色;动漫和游戏中的奇幻元素、人物造型等也可能会被融入网络文学中。影游文互动,其实质就是流行文化的相互作用和引流,这已成为当前互联网文化的重要模式。网络流行语、梗、爆款剧台词等也会在网络文学人物的对话和行为中出现,增加人物的时代感和趣味性。如在顾漫的《何以笙箫默》中,何以琛这个角色融合了当时流行的都市言情元素。他帅气、多金、深情,同时又有着职场精英的气质,其故事类型完全符合当时流行的“甜宠”风格,因此受到了很多读者的追捧。墨香铜臭的《魔道祖师》中的人物形象明显受到动漫、游戏等流行文化的影响。魏无羡和蓝忘机的形象设计非常精美,他们的性格特点也符合二次元文化中对于美型角色的期待,仙侠元素和奇幻情节也与游戏中的世界观设定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值得一提的是,亚文化价值观和审美观也在大量网络文学人物身上有所反映。二次元文化中的友情、努力、胜利等观念,直接成为一些网络文学作品的主题,使得网络文学读者的圈层化更为显著。
其二是读者的需求与反馈。网络小说中的角色往往能够代表某一群体的特征或价值观。读者对这些人物的喜爱和支持,实际上是在表达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这种群体认同的需求是网络小说角色背后的重要社会心理机制之一。网络小说中的人物不仅是独立的个体,它们还与其他文本形成互文关系,形成一代人心目中的共同话语模式。当读者看到某个人设时,会无意识地联想到其他包含相同属性的人物,从而激发出强烈的情感反应。这种互文性使得人设成为一种高效的情感触发器,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心。在猫腻的《庆余年》连载过程中,读者对范闲这个角色的讨论(喜爱)促使作者进一步丰富了他的性格和经历,让其从一个原本只是机智聪明的角色,逐渐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重情重义的人物。蝴蝶蓝《全职高手》中叶修这个角色的人气非常高,读者通过评论、人像描绘、同人创作等多种方式表达对他的高度认同。作者根据读者的反馈,在后续情节中集中笔力深化了叶修的领导才能、对荣耀的热爱以及与队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这一互动极大提升了人物的可信度和亲和力。
其三是市场需求和政策引导。源于文化市场需求而繁荣的网络文学,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自然要符合商业运作的特殊语境,现代社会的效率和时间成本则是至关重要的考量。通过简化和标准化的人物设定,作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创造出大量的故事内容,回馈市场需求,这当然也是资本的诉求。在“霸道总裁”题材长期流行时,很多网络小说中都出现了类似的人物形象,如顾漫小说《杉杉来吃》中的封腾帅气多金、霸道深情,满足了很多女性读者对理想伴侣的幻想。随着仙侠题材的火爆,很快出现了《花千骨》中的白子画等一系列仙风道骨、实力强大的人物形象。近年来,政府引导和鼓励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大江大河》《大国重工》《长乐里:盛世如我愿》《重卡雄风》等一批反映火热现实生活的作品便应运而生。网络文学生态因此形成了市场化和主流化两大格局,同时,网络文学学术研究也逐步进入深水区,对这一现状进行了客观的梳理,强调应该尊重客观规律推动网络文学健康有序发展。
其四是技术进步与网络平台介入。网络文学作者多数是非专业人士,基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写作训练,为了保证作品能够和平台顺利签约,通常会借助各种写作工具和平台算法进行创作。写作软件提供的人物模板、情节大纲等功能,可以帮助作者更快地构思人物形象;文学平台的流量算法、分类标签等也会影响作者对人物形象的设计,使其更符合平台的定位和读者的需求。网络文学平台的互动功能,如评论区、社区等,实际上是作者、读者和平台三方架设的互通管道,读者的感性和算法的冷静所得出的结果,为作者不断改进和完善作品人物形象提供了依据。文学虚拟社区的这种互动交流,“一方面可以加强读者个人的群体意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游离在社群之外的小说读者找到粉丝社群,提升其影响力”。
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学与影视、动漫、游戏等多媒体形式的融合越来越紧密,这也会在无意中影响网络文学人物形象的生成。网络文学IP往往有固定的对标影视作品和演员形象,因此作者通常在规划角色之初就有了某种设定;成功的影视、动漫和游戏中的人物形象设计,也可能会反过来影响网络文学创作。多媒体融合之后相互之间的引流和导流,还可以进一步增强人物形象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后宫·甄嬛传》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其影视改编成为爆款之后,游戏、动漫紧随其后,一时间,甄嬛的形象可谓家喻户晓,甚至影响到东南亚诸多国家和地区,网络文学也因此开创了宫斗类型。
其五是网络作家的主体意识。生活和创作的关系在网络文学中同样十分紧密,许多网络作家会将自己的亲身经历、情感体验融入人物形象的塑造中。比如卓牧闲创作《韩警官》《朝阳警事》、匪迦创作《北斗星辰》《关键路径》、晨飒创作《重卡雄风》《大国重桥》、竹正江南创作《桃李尚荣》等都大量融入了自己的亲身经历,这种个人经历的投射使得作品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立体,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网络作家骁骑校则坚持进行采风调研,他在深入徐州市地铁采风创作过程中深有体会,认为“深入生活,深入了解行业的运作,不是简单的走马观花能做到的,必须沉下心来观察记录和思考”。毫无疑问,作者对生活的把握能力和艺术表现力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人物形象的生成。网络作家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和各行各业,他们记录身边的人、身边的故事,书写真切的人生感受,在思想情感的表达上个性色彩更加强烈。在此基础上,兴趣爱好与知识储备逐渐成为网络作家写好人物的秘籍。网络作家的创作多数从自己的爱好出发,从有所思到有所想再到进入创作,一切都是水到渠成。当年明月对历史尤其明史很感兴趣,他创作的《明朝那些事儿》娓娓道来、丰富有趣,不仅网感十足,而且在明史专家眼中“达标”,被认为“具备了史学家准专业水准”。知识储备同样决定了作品人物形象的丰富程度。如果作者对某个专业领域有深入的了解,如医学、科学、艺术等,那么在塑造相关人物时,就可以赋予他们生动的职业化表现,使人物更加真实可信。如志鸟村的《大医凌然》被读者评价为“最有趣的医疗文”。创作这部作品之前,志鸟村用一年时间阅读了大量诊断学、解剖学、药学之类的专业书籍、资料,“但是,很多东西只靠文字阅读是没有办法深入了解和体会的,他还想更近距离地去观察手术室内部的环境、医护人员的状态、他们的日常等等”。后来,在一次访谈中他脱口便说出“外科手术有九种缝合法”的专业用语。
优秀的网络作家通常对社会现象有着敏锐的观察力,他们会将自己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融入人物形象的塑造中。例如,在一部反映职场竞争的网络小说中,作者可能会塑造出不同性格、不同价值观的人物,通过他们在职场中的遭遇和选择,探讨现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职业发展、道德困境等问题。社会热点事件也会激发作者的创作灵感,促使他们创造出与热点事件相关的人物形象。在环保成为社会热点话题时,作者可能会塑造出一位致力于环保事业的主角,通过他的行动来唤起读者对环保的重视;在历史文化引发大众关注时,会根据非遗传承和发展描绘一位非遗传人的形象。这些人物的成长轨迹不仅能够反映社会现实,也能引发读者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当然,网络作家在塑造人物时也会考虑作品的商业价值,在市场接受和个人喜好之间取得平衡。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特殊情况,一部看起来人物形象并不饱满的作品却拥有很大流量,甚至具有一定的话题性。这说明网络文学中的角色往往代表着某一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扮演代言人的角色,其背后重要的社会心理机制既在文学之中,也超出了文学研究的范畴。
四、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人物塑造的比较
网络文学并非单一文本,数字阅读只是它的初创格式,它的传播方式决定了我们不应以传统文学固有的标准来衡量其人物生成机制正确与否。作为文学创作,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人物塑造上自然有其共通之处,比如都需要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等来展现其性格特点和成长变化。但是,由于两种文学形式所面对的读者群体、传播方式、更新频率等方面的差异,二者在人物塑造上也有显著的不同。通过网络文学中较为知名的CP,如《诛仙》里的碧瑶和张小凡、《神墓》中的辰南和雨馨、《搜神记》中的拓拔野和雨师妾、《仙逆》中的王林和李慕婉、《天官赐福》中的谢怜和花城之间的关系模式,可以看出网络文学的人物塑造注重满足读者的娱乐需求,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好坏分明,以便读者能够在快速阅读中作出价值判断。传统文学善于运用时代变化与个体命运来塑造人物,比如《白鹿原》中的白嘉轩、《活着》中的福贵、《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绿化树》中的章永璘、《人到中年》中的陆文婷等,每个人物身上都有突出的时代烙印。
从故事节奏和更新频率上可以看出二者在人物塑造上的差异。网络文学篇幅较长、每日更新,需要迅速吸引读者并维持其兴趣,其人物往往具有更鲜明的个性,更快的成长变化,以适应快节奏的叙事;传统文学不受更新速度限制,可以充分挖掘人物内心世界,因而人物性格更加复杂多维,而且可以在不断修改中深化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展现更加真实和深刻的人性。从受众的角度看,由于网络特性,网络文学可以即时获得读者的反馈,作者会根据读者的喜好调整人物性格和故事走向,而传统文学在这方面没有网络文学便利。网络文学在人物塑造上更多融入了现代元素和流行文化,更贴近当代读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方式;传统文学在人物塑造上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统价值观,其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注重反映历史和社会的深层次问题。
通过实例,或许能够更清楚地发现二者的异同。“成长”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学主题,传统文学人物的成长往往是渐进的、自然的,与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因素紧密相连。网络文学人物的成长则较为迅速,常常依赖于各种奇遇和金手指,并以幻想形式展现人物成功后达成的爽感。比如网络文学作家烽火戏诸侯的《剑来》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轨迹和故事背景。这些人物共同构成了一个波澜壮阔的仙侠世界,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生动、立体的画面,但其主要借助超现实的美学特征体现虚拟人物成长的独特性和排他性。传统文学代表作路遥的《人生》讲述的同样是成长故事,主人公高加林身上既体现了现代青年那种不断向命运挑战、自信坚毅的品质,同时又具有辛勤、朴实的传统美德。但他所处的现实与心中的理想总是相差甚远,正是这种反差构成了其复杂的性格特征。细细品味之后我们会发现,其实作品揭示的是都市文明与乡村文化的矛盾。
成功的网络小说往往通过鲜明的人物弧光,使读者产生共鸣,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人物弧光其实也是一种设定,只不过目的性看上去不是很显眼,而是巧妙地演绎人物在故事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成长、变化和情感上的起伏。因此,人物弧光能够从深层次展现人物内心的转变,其对外界的认知和态度的变化,以及与他人关系的演变,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关心故事中的角色。人物弧光的形成需要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巧妙的剧情设计,以使人物的行为和情感变化显得合理且富有层次,从而让读者能够跟随人物一同经历成长和变化,感受故事的魅力。网络小说《魔道祖师》很好地运用了人物弧光这一手法,在主人公魏无羡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人物弧光’技巧的隐蔽性、动态性、对抗性和渐进性特征”。
而传统文学塑造人物更注重作品的纵深感,不会给人物明确的价值判断。读者往往是在阅读过程中慢慢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逐渐产生对人物和故事的理性判断。比如陈忠实在《白鹿原》中通过白嘉轩的人生经历和人物关系,展现了在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不同性格、不同阶层的人物如何应对外界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他们的命运。小说中的人物虽然身处特定的历史背景,但他们的命运和内心世界具有普遍性,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作家和其塑造的人物之间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网络文学的创作者一般认为,作家就是主宰小说人物的君王。传统文学作家却认为在创作实践中,作家也有不自由的时候。如果作家被自己塑造的人物所触动,比如喜爱、气愤,或者担忧、伤感,那么这个人物就脱离了作家的掌控,成为有血有肉、有生命的人物。列夫·托尔斯泰为安娜的自杀悲痛不已、潸然泪下,却无力改变安娜的命运。余华在写完《活着》之后才逐渐感受到,福贵这个人物并非他最初想象的那样,他的内心其实并不凄苦,他对生命有一套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在《活着》之前的那些作品中,我觉得我就是笔下人物的一个主宰者,他们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所以在我早期很多中短篇小说里面,作品中人物基本上都像是符号一样的,我认为他们不需要有生命。《活着》之后,我已经懂得如何尊重我笔下的人物,他们是很重要的。而且人物是有自己的生命,尤其像是《活着》这样的作品”。
综上所述,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人物形象塑造的出发点不同,在表现手法上自然也就有了各自的奥义与追求,二者各具特色、各美其美,充分展示了时代的多元性与文学自身的包容性。总之,它们根据不同的创作背景、不同的受众人群和表达目的,展现出各自的魅力,形成了有趣的互补,为中国当代文学人物图谱提供了多样性与丰富性,此乃作者之幸,亦是读者之幸。
来源:中国学派